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一块玻璃的“千姿百态”

2025-11-17 17:17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记者 尤靖文)一块玻璃,能藏着多少创新力?如蝉翼般轻盈的0.12毫米超薄浮法触控玻璃、作为幕墙发电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可折叠百万次的3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厅内,上演着玻璃的“千姿百态”。

第五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即将在蚌埠召开,这些带着“中国首创、世界领先”标签的玻璃创新成果,不仅勾勒出中国玻璃新材料的突破路径,更成为蚌埠向世界展示产业实力的重要名片。

“过去提起玻璃,大家想到的都是门窗上的厚重板材,现在我们让玻璃突破了形态和功能的双重边界。”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建强指着展柜里的样品感慨,每款玻璃的“蜕变”都历经数年攻关。

如今,这份坚守结出累累硕果。中研院集团成功量产中国首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自主开发国际领先的3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成功下线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建成国内首条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管生产线……从显示玻璃到特种玻璃,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建材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摇篮。

“我们坚守先进玻璃材料“主赛道”,构建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新模式,让中国玻璃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研院院长彭寿的这句话,道出了中研院集团持续领跑的核心密码。依托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等30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化产能,获得专利2442项,其中发明专利844项,海外发明专利345项,在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中研院集团的创新成果正在持续发力。

在蚌埠,创新的实践随处可见,薄薄一片玻璃发展成为潜力无限大的“高精尖”大产业。随着显示技术领域信息化进程加速,移动终端已成为视觉交互核心载体,呈现出高画质、窄边框、轻薄化、低功耗的深度迭代趋势。

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蚌埠国显项目团队整合材料、光学、器件产业资源,构建产学研用贯穿式创新体系,开展仿生光学设计-高色域显示材料制备-模组精密组装加工全流程技术开发,全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的高端显示技术体系。

“中研院集团与蚌埠,是互相成就的典范。”谈及与地方的渊源,企业相关负责人感叹。1971年落户蚌埠以来,中研院的发展始终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如今,蚌埠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和制造基地,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中研院集团正以科技创新为蚌埠硅基材料产业集群赋能,推动“制造之城”向“智造之城”加速迈进。

一块玻璃,激活一条产业链;一场盛会,升级一个产业生态。第五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即将在蚌埠启幕,这块承载着民族工业希望的“蚌埠玻璃”,正以锐意进取的创新形态,开放共赢的发展姿态,静待登场。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