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记者 郝玉琳 文图)货场三路,这条横贯新地城市广场小区一期和二期之间的小路,近日迎来了崭新面貌。水果店、母婴馆、餐饮店等依然林立,市井烟火气依旧,但曾经的流动摊贩“占领”马路、店家出店经营、行人通行困难的混乱场景已不复存在。
这一变化,得益于蚌山区淮河社区中心新地城市广场社区与区城管部门联手的“城管进社区”实践。

一条小路的蜕变
从马路市场到畅通街景
不久前,这条给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小路,还是社区治理的“老大难”。路面被出店经营的商家挤占,行人、非机动车通行困难,甚至不得不绕行机动车道。不仅路面混乱嘈杂,收摊后的卫生状况同样令人担忧。
由于两侧的店面都是住宅楼“底商”,紧贴楼上居民,混乱嘈杂的环境和喧嚣不仅影响了路面环境,也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社区当然要上门做工作——新地城市广场社区书记俞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多次上门与这些店主沟通,但效果甚微。对方往往只是口头答应‘好好好,知道了’,然后继续我行我素。”面对这一困境,社区想到了“城管进社区”机制。蚌山区城管局淮河中队中队长刘鹏接到社区求助后立即响应,带领队员深入了解现场情况,并部署力量开展治理。“我们多次上门劝导,并安排人员每天定点巡视、实时监督,逐步改善了这一区域的占道情况。”刘鹏介绍。
如今走在货场三路上,曾经的“马路市场”已蜕变为畅通整洁的城市街景。社区居民贡师傅感慨道:“现在嘈杂环境改善了,大家住起来也更舒服了。”
一片绿地的复苏
从翻窗毁绿到还绿于民
在小区南门,同样有一排底商。这些店面南侧挨着外面的街道,北侧窗外就是小区内部的绿化区域。不久前,居民朱阿姨发现有一小块绿地变得光秃秃的,还堆着不少砖头。
“我连续观察了几天,才发现是有一位店主每天从店面的北窗翻窗进出。”朱阿姨回忆道,“这位店主就住在我们小区里,为了省事,就直接翻窗往返于家和店面之间。”
社区得知后,多次前往店面劝说店主,此举不仅破坏了北窗外的小区绿化,而且对店主本身也有安全隐患。“我们上门告知,店主只是应承,但并不理会。这个问题看似不大,但破坏了绿化,影响了小区整体环境。而且作为小区居民,我们也希望他注重安全,杜绝这样的危险行为。”
多次劝说却效果有限,俞静再次与蚌山区城管局淮河中队“联手”,执法队员们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上门进行劝导。“我们向店主说明,理解他这样出入确实更方便,但是一方面破坏绿化,一方面也不能为了方便而忽视安全。稍微绕远总好过可能的摔伤风险。经过耐心沟通,最终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刘鹏说。
目前,社区正在恢复这一区域的植被,做到还绿于民。俞静表示:“社区治理就是要抓住这些看似微小却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品质的问题。”
一种机制的创新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治理
新地城市广场社区的这两起案例,展现了“城管进社区”机制的实际成效。俞静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社区面对一些棘手问题,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有了城管的专业力量下沉,我们解决难题的底气和能力都增强了。”
而城管部门同样认为,这种联动机制让城市管理更加精准高效。“通过与社区的紧密配合,我们能够更早地发现问题,更及时地介入处理,将许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们表示,这种变化让他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推着婴儿车从货场三路经过的居民齐阿姨说:“居家过日子能有什么大事?都是出门方便、环境整洁这样的身边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变化。”
社区和城管部门表示,双方将继续深化联动机制,不仅推动“城管进社区”常态化、长效化,更将着力发动商户、居民,共同构建一个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让社区服务融入日常、做在经常,使城市治理的根基在基层扎得更深、更牢。
编辑:贾铁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