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八旬翁 四十载 义务修路为乡亲

2020-08-25 10:17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景 实习生 杨雨昕 文/图

在禹会区马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荣誉墙上,挂着一张照片——一个矮小瘦弱的老人扛着一把铁锨,像每一个普通的日子一样,正走向村头。

图为张洪勋老人。

他叫张洪勋,是马城镇张湾村一位普通村民,今年已经89岁高龄了。四十年的岁月长河中,他坚持义务为乡亲们修路,用执着的信念讲述着一个平凡的老人不平凡的人生。

“只为娃娃能安全上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湾村还是隶属于怀远县的一个贫困村,村里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残破不堪。在距离张洪勋家门口不远处,有一条名叫“劳改矿”的土路,大坑小坑,坑坑相连,晴天尘土飞扬,到了雨天,路上的烂泥能淹没小腿。土路的南边就是一所小学,上学打这儿经过的孩子们只能卷起裤腿、拎着鞋袜,赤着脚从泥水里蹚过。

“我们这一辈没文化,只能过穷日子,娃娃们要是因此耽误上学,不学知识,将来不还是穷吗。”张洪勋心中担忧,逐渐产生了修路的念头。那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把铁锨扛起来就是40年,再也不曾放下。

维修村庄公路6.8公里

最初,张洪勋修路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安全上学。后来,渐渐成了一种习惯,他修完门前的路,再修村里的路,修完上山的路,又修去往码头的路。40年间,他维修村庄公路长达6.8公里,乡间便道更是数也数不清。

正在修路的老人张洪勋。

如今的张洪勋,已经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修路大师”,无论是水泥路还是砂石路,他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一把镐头、一把铁锨,哪里有坑,他就会带着工具出现在哪里。这些年里,几乎每天早晨五点多,村民都能在村里的某个角落看到张洪勋老人。他会在头一天发现的路面坑洼处附近,用镐头刨出一部分石子、泥土,再用铁锹一点点铲到坑里,逐层铺匀,再浇上水,用脚踩实。

“土法子”修路不结实,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修补,张洪勋不嫌麻烦,有的地方一个月内他就补了几十次,基本上每天都在填坑。随着年纪不断增长,每次收工,他都累得直喘,一向挺直的腰板也会微微打弯。

四十年无悔坚守

刚开始修路时,家人、邻居都不理解,张洪勋并不争辩,日子久了,当看到路平了、好走了,村民们不仅理解了他,还会主动给他搭把手。在老人的带动影响下,张湾村形成了“动手修出幸福路”的新风尚。

近几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很多泥土路、砂石路被平整的水泥路取代,张洪勋的工作量减轻了不少,闲不下来的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依然是砂石路的乡间便道。砂石路上的坑洼在晴天并不明显,只有在雨天,才能更快地凭着积水找到需要修补的地方。所以,一到下雨天啊,别人忙着往家里跑,只有他戴着斗笠穿着雨衣往外跑。

“以前路面坑坑洼洼,打谷机必须要四个人才能抬进稻田,现在路修好了,打谷机换成收割机,可以直接开到自家田边了。”如今,在民风淳朴的张湾村,只要说起张洪勋,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大好人。

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不图什么回报,张洪勋老人就这样默默坚守了40年。“只要我干得动,还会继续干下去。”老人言辞简朴,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人生的誓言和承诺。(完)


133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景 实习生 杨雨昕 文/图

在禹会区马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荣誉墙上,挂着一张照片——一个矮小瘦弱的老人扛着一把铁锨,像每一个普通的日子一样,正走向村头。

图为张洪勋老人。

他叫张洪勋,是马城镇张湾村一位普通村民,今年已经89岁高龄了。四十年的岁月长河中,他坚持义务为乡亲们修路,用执着的信念讲述着一个平凡的老人不平凡的人生。

“只为娃娃能安全上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湾村还是隶属于怀远县的一个贫困村,村里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残破不堪。在距离张洪勋家门口不远处,有一条名叫“劳改矿”的土路,大坑小坑,坑坑相连,晴天尘土飞扬,到了雨天,路上的烂泥能淹没小腿。土路的南边就是一所小学,上学打这儿经过的孩子们只能卷起裤腿、拎着鞋袜,赤着脚从泥水里蹚过。

“我们这一辈没文化,只能过穷日子,娃娃们要是因此耽误上学,不学知识,将来不还是穷吗。”张洪勋心中担忧,逐渐产生了修路的念头。那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把铁锨扛起来就是40年,再也不曾放下。

维修村庄公路6.8公里

最初,张洪勋修路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安全上学。后来,渐渐成了一种习惯,他修完门前的路,再修村里的路,修完上山的路,又修去往码头的路。40年间,他维修村庄公路长达6.8公里,乡间便道更是数也数不清。

正在修路的老人张洪勋。

如今的张洪勋,已经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修路大师”,无论是水泥路还是砂石路,他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一把镐头、一把铁锨,哪里有坑,他就会带着工具出现在哪里。这些年里,几乎每天早晨五点多,村民都能在村里的某个角落看到张洪勋老人。他会在头一天发现的路面坑洼处附近,用镐头刨出一部分石子、泥土,再用铁锹一点点铲到坑里,逐层铺匀,再浇上水,用脚踩实。

“土法子”修路不结实,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修补,张洪勋不嫌麻烦,有的地方一个月内他就补了几十次,基本上每天都在填坑。随着年纪不断增长,每次收工,他都累得直喘,一向挺直的腰板也会微微打弯。

四十年无悔坚守

刚开始修路时,家人、邻居都不理解,张洪勋并不争辩,日子久了,当看到路平了、好走了,村民们不仅理解了他,还会主动给他搭把手。在老人的带动影响下,张湾村形成了“动手修出幸福路”的新风尚。

近几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很多泥土路、砂石路被平整的水泥路取代,张洪勋的工作量减轻了不少,闲不下来的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依然是砂石路的乡间便道。砂石路上的坑洼在晴天并不明显,只有在雨天,才能更快地凭着积水找到需要修补的地方。所以,一到下雨天啊,别人忙着往家里跑,只有他戴着斗笠穿着雨衣往外跑。

“以前路面坑坑洼洼,打谷机必须要四个人才能抬进稻田,现在路修好了,打谷机换成收割机,可以直接开到自家田边了。”如今,在民风淳朴的张湾村,只要说起张洪勋,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大好人。

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不图什么回报,张洪勋老人就这样默默坚守了40年。“只要我干得动,还会继续干下去。”老人言辞简朴,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人生的誓言和承诺。(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