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坦然接受自己的好友把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而本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了三天可见的按钮,让自己的生活分享仅仅三天可见。
手机微信相关部门称,“朋友圈三天可见”作用应用数早已破亿。为何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将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
回首再看曾经的朋友圈
觉得自己很幼稚
在淮河晨刊记者的采访中,有不少设置三天可见的市民,是因为觉得曾经发布的动态很幼稚、内容很颓废,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心情好了,再看曾经发的朋友圈,无法面对那个“傻傻”的自己。
“刚开始玩微信的时候,一天可能会发布四五条动态,在哪吃到了什么好吃的,遇到了什么开心的事,都想拿出来分享。”今年36岁的张女士说,可如今再去翻曾经发的朋友圈,感觉真的很幼稚。索性设置了三天可见,偶尔发表的幼稚言论,三天后其他人也就看不见了。
“与男朋友分手的那段日子,心情很差,发的动态也很沮丧。”市民李女士说,把心里话发出来,心情确实好受些,但是也有不少熟悉、不熟悉地人知晓了自己的近况。其实,当时仅凭头脑发热发的朋友圈,不一定是想展现给他人看的。过段时间,心情愉快了,就想屏蔽掉以前发的内容。因为看到曾经发的动态,感觉自己很傻,也怕人笑话。
市民彭先生说,可能别人设置三天可见有着其他的原因,但是我设置三天可见,是因为我不好意思在回看那个几天前冲动的自己。设置三天可见后,不用一条一条删除朋友圈,也能坦然地发泄着自己情绪,反正几天后,谁也不记得我说了什么。
朋友圈人数达上线时
发现其中一半陌生人
做教育工作的杨女士,在微信推出三天可见的功能后,就早早设置了。“我朋友圈的人太多了,几乎达到了上线,大多是同事、家长、学生,在家长中,很多都是在政府部门工作,这对于我来说,更要注意言语用词。”杨女士说,虽然现在提倡言论自由,但是可能不经意的一句情绪宣泄,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与其这样还是不要让别人看到为好。
“因为工作需要,朋友圈大半的人都存在工作关系。见面谈事,加一个好友,对外就可以称‘这是我一个朋友’,并且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动态信息,但实际上我与他们可能并没有那么亲密。在不经意间,还可能加上了很多的共同好友,这些并不那么亲密的朋友,却很容易通过网络了解到彼此现实生活的动态。”市民黄女士说,几年前,朋友圈里的好友是熟人、亲人、朋友,发什么,总有人热情地给你点赞。现在,朋友圈的人是多了,可是分享动态的人少了,在发朋友圈之前总会斟酌再三,最后放弃。冥思苦想的一条动态,不如转发一条时事新闻、心灵鸡汤。
“人情绪不好的时候,会用各种方式进行发泄。有些人会选择文字,发在微信、微博上,而三天可见恰好就是一道屏障,用它来抵挡外界对自己的窥探,安抚自己对外界的不信任。”市民马先生说,因为在微信这个社交平台上,好友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话也可能不再适合表达私人情绪。
好友分组分了十几个
还是三天可见“最科学”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对于微信设置三天可见表示理解和支持。
“我的微信没有设置三天可见。可能因为我不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私人生活,也就没有必要设置这项功能,但是我能理解设置三天可见人的心理。”市民王女士说,微信现在的工作属性越来越强。晚上10点多,微信工作群依旧活跃,相关部门还在发布信息。这个时候,随便发的一句感慨,就可能影响到现实生活。
“有时候我特别想宣泄心情,一口气敲下了500多个字准备发送的时候,一想到我还要分组,不能让我的‘甲方’看到,不能让我的亲戚看到,不能让几个分组看到,不得不又一个字一个字地删除。在一个字一个字删除的时候,突然觉得发朋友圈也就那回事,不发也就不发了。”市民陶女士说,好友分组分了十几个,还是三天可见“最科学”。身边的朋友可能也抱有同样的想法,大家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发朋友圈了,也不怎么看朋友圈了。
如果朋友圈不涉及隐私
“三天可见”也可以不设置
有部分市民表示,三天可见的设置,会使朋友之间变得疏远。
“有一次,我想翻翻好朋友的曾经发的朋友圈,找到她曾经分享的饭店。可是点她的头像发现,她设置了三天可见。”市民赵女士说,“刚开始我还觉得挺难过的,我和她近20年的闺蜜情了,她居然设置了三天可见。因为这个事,我还特地问了她。她回答说,以前发了太多动态了,想保护自己的隐私。”
“有人说,不在乎的人不会专门去看你的朋友圈,在乎的人不应该屏蔽。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这么较真。难道设置了三天可见,私下就不是好朋友了?有什么事情,电话、短信难道解决不了吗?”市民陆先生表示,如今的生活,不安全的隐私窥探越来越多,每个人的隐私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特别是微信,它承担了社交、工作、支付等功能。所以我认为,朋友圈,算是块自留地,多少给自己留点自由的余地,如果朋友圈不涉及隐私信息,“三天可见”也可以不用设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