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婷婷
11月13日上午,市三院医护人员走进爱国巷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2020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义诊活动,并向社区居民普及糖尿病防控知识及家庭护理注意常识,让更多患者关注到自身健康,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往往是每天都要注意的重要任务。血糖一旦过高,就可能出现各种棘手疾病。专家提醒,糖尿病属于终身代谢疾病,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的办法。只控制血糖并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只有通过早诊断早筛查早治疗,尽可能阻止或者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出现,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
家有小胖墩 警惕儿童糖尿病
13岁的亮亮小时候比较瘦弱,幼儿园入园体检时还被告知体重不达标。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家人每天绞尽脑汁变着花样给孩子补充营养。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无论是正餐还是零食、饮料都“来者不拒”。如今,身高不到1.4米的亮亮体重已超过100斤。
其间,亮亮妈妈也担心孩子太胖了不好,可一“克扣”口粮,家里老人就反对,“老人总说孩子胖点身体更好,不容易生病,而且孩子现在还小,等再大一点,长个后就自然瘦下来了。”
前不久,亮亮常常嚷着口渴,喝了很多水还是不能缓解,而且食量又变大了,可体重却不升反降。亮亮妈妈有些担心,赶紧带着他到医院检查。抽血检查显示,亮亮空腹血糖为7.4mmol/L,超过了正常值。经详细诊断,亮亮患上了2型糖尿病,医生建议先控制饮食,多运动,先把体重控制下来,同时配合药物治疗。
市三院肾泌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邹玲梅介绍,在超重肥胖儿童当中,一些慢性病指标已经显现,超重肥胖孩子的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还有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都比正常体重的孩子要高,这些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增长,发病年龄也在往前移。”邹玲梅说,不少人以为糖尿病是老年人专属,其实并非如此。过去40岁以下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还比较低,但近年临床诊断发现糖尿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甚至有不少青少年被确诊患有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主要特征就是肥胖,这主要与儿童长期高糖、高脂肪、高碳酸饮食以及运动量跟不上有关。
邹玲梅提醒,对于亮亮这类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家人监督与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切勿等到患病后再去后悔。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年龄超过40岁、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不爱运动,以及有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等人群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早期糖尿病没有典型症状,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邹玲梅介绍,鉴于糖尿病病程长、病理复杂、患者个体差异大,建议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坚持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根据每个病人的发病机制、病例特点,给予合适的、精准的、个体化的指导,并根据治疗反应、饮食、运动等综合因素及时进行治疗方案调整。
据悉,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预防糖尿病呢?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陈军建议,预防关口要前移,尤其是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及早干预。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目前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需要终身治疗。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特别是对于小年龄段的患儿来说,有些家长是病急乱投医,导致患儿病情加重。陈军建议,在儿童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要给予更多的耐心、细心和信心,消除他们对糖尿病的疑虑。家长与医生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疾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