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作家书屋”的守望者们

2019-04-26 08:48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志愿者冯晓红在为来作家书屋参观的留守儿童讲述书中的故事。

作家书屋志愿者为小读者推荐、介绍书籍。  作家书屋提供

拥有一座书屋,青山环抱、鸟语花香,悠闲地看书,感受穿过玻璃窗阳光的温度……这是不是像极了海子所描绘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如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现代版归隐。这样一座书屋的出现,满足了文青对“桃花源”的想象,诗书、山海立刻就能得到群体的认同,其次,书屋集阅读、休闲、交流等于一体,为文艺爱好者提供共同的交流空间,他们聚集在此分享交流,共同在精神的世界遨游。书屋也成为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符号,成为一个文艺的坐标。

成立于2017年的禾泉作家村“作家书屋”就是这个坐标所在,目前它已经吸引了两百多名本地文学艺术类人才“常驻”。此外,也有不少文学爱好者,爱读书的人成为作家书屋的志愿者。一批喜欢与书共处的爱书之人,在涂山脚下,带着追随文学、传播文化的信念,让这块精神绿洲奔涌出一首绿色长歌,他们是文学的爱好者、书屋的守望者,也是传播文化的志愿者,他们不在意得失,不计较付出,与名誉、金钱无关,只与心中的志趣、梦想、情怀有关。双休日、节假日,纯公益性质的“作家书屋”也从不“打烊”,总有志愿者在这里像为自己家服务一样,热情欢迎、接待每一名想来读书的人,为大家介绍书、推荐书、提供茶水,营造温馨、舒适的全民阅读的氛围。

与人分享,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

上周末,志愿者费燕主动申请在“作家书屋”值班一整天。一大早,费燕就来到“作家书屋”,开窗、清扫、擦桌、烧水、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后,在作家书屋迎来了新的一天。

顺着幽静的小路、伴着林中的微风,淮河晨刊记者踏进了作家书屋的门,耳边传来志愿者热情质朴的问候声:“您好,是第一次来这儿吗?需要我给您推荐几本书还是您先自己看看?我们这儿的书都是免费借阅的。”陆续有读者走进作家书屋,费燕对到来的每一个人都热情接待。

书屋借阅区,一整面落地书架上陈列的书籍像精神抖擞的士兵,等待读者的检阅,舒缓的音乐在空气中回荡,久居闹市的繁杂心境,一下被带回到田园式的静逸之中。

费燕是蚌埠交警支队的一名警察,平时工作很忙,大概两年多前,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作家书屋的创始人之一刘彬彬,得知了有一处这样的书屋的存在,爱读书的她便经常来这里看书,参与这里的各种活动,并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没有任何物质报酬,费燕却干得有滋有味。

“来这里值班一整天,其实是成全了我自己,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享受,来看书、和书友们交流交流,让我从警察这份工作的喧嚣中安静下来。我和许多常来的读者都成了朋友,大家时常聚在一起畅谈读书看报后的感受。精神上的收获让人身心愉悦,只要身体、时间允许,我会在这一直干下去,守着这些书。”费燕说看了眼周围的读者笑着说,其实来书屋值班,是她觉得非常幸福的事情,能为传播全民读书的理念尽一份力,影响身边的人,向来到书屋的读者介绍书籍、分享感受,十分欣喜。

周日中午十二点多,五河新集文化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走进“作家书屋”,说要找书屋的创始人刘彬彬。“我来得不巧,今天没见到刘老师,我很喜欢写作,但一直没有老师指导,想拜刘老师为师,我把几篇拙作留下,希望能得到老师的修正,万分感谢。”这名文学爱好者冒雨慕名来拜师,让费燕十分感动,她认真将他的手稿整理整齐放在了刘彬彬老师的书桌上。“多一些这样热爱读书写作的人,提高全民素质就更有希望,民族精神也会更加凝聚。能为大家读书、写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做一名这样的志愿者我很荣幸,也很乐意。”费燕说,在作家书屋做志愿者,总能从一些平凡的小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志愿者是精神家园光荣的“守门人”

一位女读者走进作家书屋,开口便道,“真好!”她已经是这里的“老朋友”了,从她的叙述中,记者得知,来这读书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我过年时来看书,志愿者给我拍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很羡慕,也有人因此知道了这么个好地方,也跑来看书。”

为这位女士拍照的志愿者就是沈林成,沈林成是我市摄影家协会的一名摄影爱好者,平时除了爱来这里看书、听讲座,还喜欢给来看书的人拍照,给书屋拍照,这里的一草一木,匆匆过客都是他镜头的主角。

“我喜欢给来这里看书的人推荐蚌埠籍作家,君娃、王青、周颖……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很优秀,很多读者看了以后也觉得确实不错,蚌埠真是人才辈出。”沈林成说,在向很多外地来的读者介绍作家书屋,推介本土作家、本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不仅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切实感受到了文化传播产生的强大影响力。

几个月前,河南信阳的三位作家慕名来到蚌埠“作家书屋”,了解到了一大批蚌埠土生土长的作家和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后,信阳作家们连连点赞,认为蚌埠作家们的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了生活城市的人文印记,代表了一个时期以来蚌埠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沈林成说,通过作家作品来宣传推介蚌埠,为读者朋友走近作家、收获知识、了解本土作家的情怀和创作历程提供平台。“‘作家书屋’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读书交流的场地,也像一个阵地。”在沈林成看来,“作家书屋”为文学、艺术爱好者和读者创造了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精神家园,志愿者就是这个家园光荣的“守门人”。

以书会友,传递书香

杨晓培是市作家协会会员,执着热衷于文学,每日笔耕不辍。近年来在省市级文学刊物和报纸发表多篇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他也是第一批进入“作家书屋”志愿者队伍的成员之一。

“在书屋值班的时间比较短暂,但还是深深感受到了身为一名作家村志愿者的光荣与自豪。自从作家村成立以来我还是第一次和作家书屋亲密接触的时间这么久,从心底感受到了作家书屋蕴藏的文学魅力,感到这里是作家的摇篮,是作家心中的一片天地,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温馨家园。”杨晓培第一次在“作家书屋”做了志愿者的工作后,回家立刻就将这次难忘的经历化为笔端的文字。

“很多读者来这里读书,经过我们的介绍,对书屋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越来越喜爱这里,爱上了读书,然后带着更多的家人朋友走进这里,用读书装点自己的生活,陶冶情操,这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事。”杨晓培说,在书屋做志愿者不仅能让自己读到很多喜爱的书,还能认识很多朋友,大家通过读书分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一位女士和几位朋友一起来到作家书屋,杨晓培恰巧是当天的志愿者,“我们素昧平生,后来我向他们介绍了书屋、推介了一些书目,大家谈得很投机,还互相加了微信,成了书友。”杨晓培说,做志愿者会获得内心巨大的满足感,所以为书屋服务大家争先恐后。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高尚的人在对话,每次我来做志愿者,除了和读者们交流之外,也会给自己找一本特别想要读的书。”杨晓培说,“作家书屋”里的藏书很多来自个人捐赠,所以有很多市面上见不到的书,每次来这里阅读,都能让自己获得文学创作的灵感。

正是“作家书屋”传递出的文化引领的力量,让读者们重温纸质阅读时代的书香;“作家书屋”散发的文化魅力,激发了广大读者的读书意愿,作为志愿者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感召下,更应为倡导社会文明的扩展和进步尽心尽力。(完)

198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志愿者冯晓红在为来作家书屋参观的留守儿童讲述书中的故事。

作家书屋志愿者为小读者推荐、介绍书籍。  作家书屋提供

拥有一座书屋,青山环抱、鸟语花香,悠闲地看书,感受穿过玻璃窗阳光的温度……这是不是像极了海子所描绘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如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现代版归隐。这样一座书屋的出现,满足了文青对“桃花源”的想象,诗书、山海立刻就能得到群体的认同,其次,书屋集阅读、休闲、交流等于一体,为文艺爱好者提供共同的交流空间,他们聚集在此分享交流,共同在精神的世界遨游。书屋也成为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符号,成为一个文艺的坐标。

成立于2017年的禾泉作家村“作家书屋”就是这个坐标所在,目前它已经吸引了两百多名本地文学艺术类人才“常驻”。此外,也有不少文学爱好者,爱读书的人成为作家书屋的志愿者。一批喜欢与书共处的爱书之人,在涂山脚下,带着追随文学、传播文化的信念,让这块精神绿洲奔涌出一首绿色长歌,他们是文学的爱好者、书屋的守望者,也是传播文化的志愿者,他们不在意得失,不计较付出,与名誉、金钱无关,只与心中的志趣、梦想、情怀有关。双休日、节假日,纯公益性质的“作家书屋”也从不“打烊”,总有志愿者在这里像为自己家服务一样,热情欢迎、接待每一名想来读书的人,为大家介绍书、推荐书、提供茶水,营造温馨、舒适的全民阅读的氛围。

与人分享,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

上周末,志愿者费燕主动申请在“作家书屋”值班一整天。一大早,费燕就来到“作家书屋”,开窗、清扫、擦桌、烧水、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后,在作家书屋迎来了新的一天。

顺着幽静的小路、伴着林中的微风,淮河晨刊记者踏进了作家书屋的门,耳边传来志愿者热情质朴的问候声:“您好,是第一次来这儿吗?需要我给您推荐几本书还是您先自己看看?我们这儿的书都是免费借阅的。”陆续有读者走进作家书屋,费燕对到来的每一个人都热情接待。

书屋借阅区,一整面落地书架上陈列的书籍像精神抖擞的士兵,等待读者的检阅,舒缓的音乐在空气中回荡,久居闹市的繁杂心境,一下被带回到田园式的静逸之中。

费燕是蚌埠交警支队的一名警察,平时工作很忙,大概两年多前,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作家书屋的创始人之一刘彬彬,得知了有一处这样的书屋的存在,爱读书的她便经常来这里看书,参与这里的各种活动,并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没有任何物质报酬,费燕却干得有滋有味。

“来这里值班一整天,其实是成全了我自己,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享受,来看书、和书友们交流交流,让我从警察这份工作的喧嚣中安静下来。我和许多常来的读者都成了朋友,大家时常聚在一起畅谈读书看报后的感受。精神上的收获让人身心愉悦,只要身体、时间允许,我会在这一直干下去,守着这些书。”费燕说看了眼周围的读者笑着说,其实来书屋值班,是她觉得非常幸福的事情,能为传播全民读书的理念尽一份力,影响身边的人,向来到书屋的读者介绍书籍、分享感受,十分欣喜。

周日中午十二点多,五河新集文化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走进“作家书屋”,说要找书屋的创始人刘彬彬。“我来得不巧,今天没见到刘老师,我很喜欢写作,但一直没有老师指导,想拜刘老师为师,我把几篇拙作留下,希望能得到老师的修正,万分感谢。”这名文学爱好者冒雨慕名来拜师,让费燕十分感动,她认真将他的手稿整理整齐放在了刘彬彬老师的书桌上。“多一些这样热爱读书写作的人,提高全民素质就更有希望,民族精神也会更加凝聚。能为大家读书、写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做一名这样的志愿者我很荣幸,也很乐意。”费燕说,在作家书屋做志愿者,总能从一些平凡的小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志愿者是精神家园光荣的“守门人”

一位女读者走进作家书屋,开口便道,“真好!”她已经是这里的“老朋友”了,从她的叙述中,记者得知,来这读书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我过年时来看书,志愿者给我拍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很羡慕,也有人因此知道了这么个好地方,也跑来看书。”

为这位女士拍照的志愿者就是沈林成,沈林成是我市摄影家协会的一名摄影爱好者,平时除了爱来这里看书、听讲座,还喜欢给来看书的人拍照,给书屋拍照,这里的一草一木,匆匆过客都是他镜头的主角。

“我喜欢给来这里看书的人推荐蚌埠籍作家,君娃、王青、周颖……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很优秀,很多读者看了以后也觉得确实不错,蚌埠真是人才辈出。”沈林成说,在向很多外地来的读者介绍作家书屋,推介本土作家、本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不仅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切实感受到了文化传播产生的强大影响力。

几个月前,河南信阳的三位作家慕名来到蚌埠“作家书屋”,了解到了一大批蚌埠土生土长的作家和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后,信阳作家们连连点赞,认为蚌埠作家们的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了生活城市的人文印记,代表了一个时期以来蚌埠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沈林成说,通过作家作品来宣传推介蚌埠,为读者朋友走近作家、收获知识、了解本土作家的情怀和创作历程提供平台。“‘作家书屋’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读书交流的场地,也像一个阵地。”在沈林成看来,“作家书屋”为文学、艺术爱好者和读者创造了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精神家园,志愿者就是这个家园光荣的“守门人”。

以书会友,传递书香

杨晓培是市作家协会会员,执着热衷于文学,每日笔耕不辍。近年来在省市级文学刊物和报纸发表多篇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他也是第一批进入“作家书屋”志愿者队伍的成员之一。

“在书屋值班的时间比较短暂,但还是深深感受到了身为一名作家村志愿者的光荣与自豪。自从作家村成立以来我还是第一次和作家书屋亲密接触的时间这么久,从心底感受到了作家书屋蕴藏的文学魅力,感到这里是作家的摇篮,是作家心中的一片天地,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温馨家园。”杨晓培第一次在“作家书屋”做了志愿者的工作后,回家立刻就将这次难忘的经历化为笔端的文字。

“很多读者来这里读书,经过我们的介绍,对书屋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越来越喜爱这里,爱上了读书,然后带着更多的家人朋友走进这里,用读书装点自己的生活,陶冶情操,这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事。”杨晓培说,在书屋做志愿者不仅能让自己读到很多喜爱的书,还能认识很多朋友,大家通过读书分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一位女士和几位朋友一起来到作家书屋,杨晓培恰巧是当天的志愿者,“我们素昧平生,后来我向他们介绍了书屋、推介了一些书目,大家谈得很投机,还互相加了微信,成了书友。”杨晓培说,做志愿者会获得内心巨大的满足感,所以为书屋服务大家争先恐后。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高尚的人在对话,每次我来做志愿者,除了和读者们交流之外,也会给自己找一本特别想要读的书。”杨晓培说,“作家书屋”里的藏书很多来自个人捐赠,所以有很多市面上见不到的书,每次来这里阅读,都能让自己获得文学创作的灵感。

正是“作家书屋”传递出的文化引领的力量,让读者们重温纸质阅读时代的书香;“作家书屋”散发的文化魅力,激发了广大读者的读书意愿,作为志愿者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感召下,更应为倡导社会文明的扩展和进步尽心尽力。(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