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血洒热土不言悔 铮铮铁骨铸丰碑

2021-04-07 08:52 蚌埠新闻网  

梨花风起正清明,山河无恙如所愿。上饶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峥嵘岁月里,这里的英雄儿女以肉身为塔、以鲜血为誓,铸就了一座座血染的丰碑。而今花枝春满,人间皆安,踏着英雄的足迹,我们去倾听一个个让人热泪盈眶的故事——血洒热土不言悔 铮铮铁骨铸丰碑

□蚌埠新闻网记者 宋纪元 李景 文/图                                                                                                                                      

图片说明:

①方志敏故居

②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

③老虎凳

④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

⑤方志敏文化公园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是充满希望的热土。

对于上饶来说,“红色”是与生俱来的颜色,像基因,如骨髓,是渗入血液中的浓浓底色。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这片被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22791平方千米的山山水水,浩然之气长存。

上饶之名由来有之,“山郁珍奇,上乘富饶”。大自然对上饶的偏爱,造就了这里的不平凡。百年前,红色的火种选择在这里播撒;百年后,循着不灭的信仰之光,我们去触摸那段烽火岁月。

这里是“可爱的中国”的摇篮与发源地,这里有红军曾浴血奋战的怀玉山,也有指点江山的“大本营”——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近4万人。

听,上饶集中营里,残酷的暴行没有逼出惨烈的哭声,反而让革命之歌愈唱愈响。

是历史选择了这里,还是这里创造了历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奋进当下,才是我们对历史的最佳回礼。

革命火种 清贫之源

春雨迤逦,一帘暖绿润了眉,湖塘村别有一番味道。

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因为有了方志敏,而有了格外的生气。

山高水长,顺着笔直的进村路驱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粼粼水塘。再走远些,一座木质结构建筑赫然眼前,方志敏故居就坐落在这里。

“从远处望去,我这村庄的外景,还是很好看的:村背靠着两座矮山,山上都长着茂盛的树林;村的周围,长着许多花果树,全村的房屋,都被深绿的树木掩映着……”

伫立其前,脑中突然闪现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对家乡的描述。

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农民家庭,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少年时光。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走入方志敏故居,其自拟的对联挂于屋内。院内松竹梅兰挺拔翠滴,被雨水洗过后,颜色愈发浓烈,和墙上对联相映成趣。

谁能想象,如此清贫淡雅之地,诞生了赣东北第一个党小组。

1925年7月,方志敏和堂弟方志纯一道建立了赣东北农村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漆工党小组,发展了黄镇中、方远杰等农运骨干入党。同年10月,漆工党小组扩大为党的临时支部。

1926年秋,北伐军进人江西,大革命运动及各地农民运动进入高潮,可是漆工镇派出所仍逆潮流而动。在方志敏指导下,中共漆工镇临时支部决定发动农民,捣毁警察派出所,打击反动势力。

一个冬夜,寒风刺骨,湖塘村里却处处涌动着热流,那是革命的烈火。

方远杰、黄镇中以农民协会的名义,在湖塘村秘密召集漆工镇一带200余名农协会员骨干,组织暴动队。暴动队员连夜行动,他们高举红旗火把开路,有的手执马刀、梭镖,有的肩扛鸟铳、锄头,冲向漆工镇派出所。睡梦中被惊醒的反动警察跪地缴械,缴获了7条土铳、3条洋枪,暴动获得成功。

暴动中缴获的三条枪,一条是德国造的“双套筒”,一条是“汉阳造”的步枪,还有一条是损坏了的“九响毛瑟枪”,因没有退子钩,又被裁去半截,只能算半条,故称“两条半枪”。这就是赣东北人民长期传诵的“两条半枪闹革命”的由来。

漆工镇暴动为赣东北各县农民推翻土豪劣绅的统治树立了光辉典范。方志敏也由此走上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然而,1935年1月间,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失利。在返回赣东北根据地作短暂休整的途中,遭到七倍于抗日先遣队的国民党军包围,七次突围都未获成功。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不幸被俘入狱。

在敌人威逼利诱下,方志敏始终坚贞不屈。他义正辞严地回答反动派:“我不爱地位,也不爱金钱!真正的革命者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要我屈膝投降,休想!”

他不顾身上的病痛、牢房里的老鼠、臭虫和虱子及囚笼里的盛夏酷热,利用敌人给他写供词的笔纸,写下感人的话语。他的遗作《可爱的中国》一文表达了他忠于革命、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清贫》一文热情歌颂了共产党人廉洁清贫、舍己为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的高尚情操。

方志敏在南昌市下沙窝慷慨就义,时年36岁。

在这世界的这么多树木、村庄、城市、钟楼和湖泊之中,最美的奇遇莫过于在一个人的故乡,和他的过去相遇、对话,抚去岁月的褶皱,留下手里的温热。

而今行走于湖塘村内,一排排农家小楼整齐铺展,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处处盛世美景、和乐太平。

“平常来参观的人多不多?”方志敏故居旁,三五村民聚着闲聊,见村里来了陌生人,热情地招呼。“多,今天下雨没啥人,周末人多着咧。”

据村民们介绍,在湖塘村,每家每户厅堂都摆有方志敏的相片,挂有介绍烈士故事的牌匾。只要一提起方志敏,村民都能讲上大半天,脸上洋溢着自豪感。

这片故土上,曾经战火纷飞,而今岁月静好。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离土地,不离先烈,也不离对祖国的爱,用一代又一代的坚守,述说着革命岁月的惨烈,和现世安稳的美好。

因深受国民党军队“憎恨”,漆工镇屡遭疯狂围剿和烧杀抢掠,湖塘村深受其害,先后被焚烧过七次之多。方志敏作为革命领导人,家中也多次惨遭毒手。

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址修建故居时,周边群众闻讯后,纷纷说,“我们的方主席为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幸福,把生命都献出来了。如今为他修故居,一定要修好一点,否则对不起他。”于是,村民自发献工献料,才有了眼前这栋木质大屋。

正对着故居,是后人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的方志敏文化公园,其中一座骑着骏马的方志敏铜像,高3.6米,喻义着方志敏烈士36年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经风沐雨,百年沧桑。当年那个湖塘少年,循着内心对党的坚定信仰,最终成长为赣东北一线革命者中一个传奇英雄般的兄长。

他是一个信仰者,在自己的火光中燃烧、绽放,而今这火花正照亮无数后人前行的路,成为每个人生命中的光和热。

如今的湖塘村,新式居民小楼林立,笔直水泥路纵横其中,水面波光粼粼,草木青翠娇艳。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愿,“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碧草化春鹃,铁骨铸英魂。

山川知道,河水知道,这里的人们也知道。

信仰之基 精神家园

“东风杨柳舞阡陌,大地染透阳春色,旭日照横峰,耸翠万山中。”

来到上饶,就不得不去横峰。

横峰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全红县”,是闽浙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弋横武装起义,从而建立了弋横革命根据地,而后由弋横发展到信江流域,由信江而发展到赣东北,由赣东北发展到闽浙赣和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

1931年2月,以方志敏为首的赣东北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从弋阳迁驻葛源,成立了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同年11月,更名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

从1931年起到1934年,横峰葛源成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横峰人民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全县有名有姓的在册烈士有5727人。他们的足迹遍布赣东北大地,他们的热血洒遍了闽浙赣的山山水水。

山水之间,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雾气氤氲,风景秀美,宛若天境。越过一道又一道曲折,葛源便到了。

位于横峰县北部怀玉山余脉磨盘山山区盆地中的葛源镇,因满山遍野生长着野葛,又处溪水源头而得名。

山水掩映中,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落——枫林村又独具风味。这里山峦叠翠,红绿相映,景色绝美。很多人知道枫林村,大多了解其与革命命运息息相关的红色旧址,但葛源还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拥有多个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乡村、葱郁茂密的森林天然氧吧,是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选择葛源作为革命根据地,方志敏具有军事家的战略眼光。这里是盆地地形,山梁交错,地形复杂。山峰如玳瑁,野树如门帘,有不规则的椭圆形盆地豁然眼前。

每一个革命故地,都有着无数故事在百姓口中流转,千言万语,千头万绪。

在葛源,敲开每家每户的门,都能听到一段革命故事。那些烽火岁月里的细枝末节,在当地百姓的饭桌上、闲谈中被一再记起,丰富了那段岁月,也让党的精神经世代更迭,经久不衰。

前往机关旧址,必经之路有一个大操场,这就是著名的红军操场,当年苏区军民群众集会的地方,每逢文艺演出和体育运动会都会在这里举行。

“当年这里枫林茂密,夏天阳光都射不进来,树下凉荫遍地。”蒋金林老人说,这里承载着他的记忆,打小就听大人们说起这里发生的点滴。

老人今年72岁,以前是葛源小学校长,他的姑父当年在这里“打杂”,革命领袖方志敏的“传奇”故事,说也说不完。

“这是一个广漠无际的红场,这儿有战争生活的宝藏,这儿充满了壮烈的叫喊,这儿放射出血样的光芒……”

一万平方米的操场上,操练集结,喊声震天,何等壮观,何等气派。

除红军操场,这里还有中共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一片革命旧址群。

旧址群中,一栋房舍呈工字型展开,正房横摆,左右偏房竖设,四周围墙,大门是一座高大的八字大门,门头上置门匾题“杉山第”三个大字,这座占地面积约900平米建筑就是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那正房正是当年闽浙赣省政府秘书室、总务处、印刷股、文书股以及方志敏的卧室,左右偏房是银库、会计股、装订股、交通股以及群众住房。

旧址展现的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简陋的办公条件,述说着清贫感人的故事。

省委机关旧址院内,一片芭蕉林高大挺立。“这片芭蕉是方主席当年亲手种的。”蒋金林老人说,“他和大家打成一片,有他在的地方,一片欢声笑语。”

“集中开饭前,大家伙排队打饭,方主席爱文艺,要求每个人打饭前唱支歌,于是经常能听见这里传来高亢悠扬的歌声。”蒋金林说。

“门口的那块下马石,光滑洁净。那时方主席就坐在门口,听百姓说烦心事,帮群众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这石头就成了上访石,可见方主席和群众的亲近。”

就在这样一片和乐安康的土地上,曾诞生了许多“奇迹”——

他创造了以农民革命团为组织形态的武装力量;创造了土地革命的有效方式和政策;苏区首创了股份制,发行了大量股票;首创了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贸易路线……

最重要的,这里的军事建设形成了正规红军、地方红军、群众武装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开展了以游击战为主要形式,地雷战为主要特色的人民战争,为开辟新区、保卫苏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这个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的红色省会,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更令人瞩目,它不仅保障了苏区军队的供给,每年还上缴资金支持中央苏区。就目前资料显示,一直到1933年,闽浙赣苏区共赠给中央苏区1350两黄金。

墙上,张贴着苏维埃的“五种精神”,这也是方志敏在此创造性的成果。他对“苏维埃模范省”的工作精神作了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一是苏维埃的民主精神,二是苏维埃的创造精神,三是苏维埃的进步精神,四是苏维埃的刻苦精神,五是苏维埃的自我批评精神。

正是依靠这“五种精神”,才确保了苏维埃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树立了苏维埃政府在广大民众中的崇高威望。这“五种精神”与毛泽东和党中央所倡导的革命传统作风完全一致,在如今看来都不过时,对于当今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都富有借鉴意义。

于是,这里成了梦想升起的地方,信仰不会泯灭的地方,和热血可以点燃火把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或许更能理解学史的意义所在——它是绵延不绝的记忆,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它是一笔传之久远的宝贵财富,更是凝聚人心、激励向上的澎湃动力。

它的深处,蕴藏着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密码。

近年来,新时代枫林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创新创造精神,提出“以红带绿、以绿衬红”发展理念,致力于旧址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种植绿色生态经济林木、修路、架桥、通自来水等,让旧址保护与红色旅游的绿色发展道路结合起来,做活了村庄旅游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也让革命时代的精神财富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发挥作用。

黑狱红血 永不褪色

从市区向南驱车不到20分钟,就到了上饶集中营。交通便利,造就了这里的“人气”,即使是阴雨绵绵的天气,仍然有不少市民自发前来参观。

在上饶,听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小时候春游去上饶集中营参观的经历。几乎每个上饶人,接受爱国教育的起点就是这里。

闻名于世的上饶集中营,被称为“人间地狱”。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为迅速审查、迫害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将士,国民党第三战区在江西上饶茅家岭、周田、李村、七峰岩等地强占众多民房,经过改造,设立了规模庞大的法西斯式人间地狱——上饶集中营,主要囚禁皖南事变中谈判被扣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弹尽粮绝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还有部分从东南各省地方上搜捕来的共产党和其他爱国进步人士,共760余。

而茅家岭监狱负责将大批最坚定的、最不堪“感化”的新四军革命志士轮番关押起来“熔化”,并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的欺骗、物质利益的引诱、惨无人道的刑罚和腥风血雨的杀戮,被称为上饶集中营里最黑暗、最残酷的“狱中之狱”。

走进上饶集中营茅家岭监狱旧址,压抑的氛围扑面而来,谁能想象,这栋面积不大的庙宇式房屋,每一级台阶、每一寸土地,都浸满烈士的鲜血。

在讲解员的指引下,南门内侧的几个木笼首先映入眼帘。其中,大的为双人笼,小的为单人笼。作为集中营十种酷刑之一的“站”,就是站这种铁刺笼。受刑者站在里面不能动弹,稍一转动便会被四周钉满的铁丝刺得皮破血流。许多革命志士被罚站铁刺笼,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几天几夜。

行至监狱北侧,有个草棚搭成的刑讯室,各种超出人们想象的刑具列在此处。许多在书本上、电视里听说过的刑具,在这里终于见到了“真身”,其中最为残酷的是老虎凳。受刑者坐在老虎凳上,双手被绑在十字架上,双腿膝盖处用细麻绳捆紧,在小腿处逐渐加砖,再加鞭打,导致全身剧烈疼痛,有的腿部被摧残得骨折筋断。此外,还有砍刀、刺针、绞绳、烙铁、灌辣椒水的壶以及铁锹、锄头、扁担等等。

也就是在这里,共产党员们同灭绝人性的国民党宪兵特务进行了坚贞不屈、可歌可泣的斗争,近200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新四军干部及爱国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气贯长虹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在大禁闭室的墙上,还可以看到当年关押此处革命志士绘画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头像。小禁闭室的墙上,留有徐师梁、钟袁平、宿士平、吴越等革命志士集体绘制的《中国近百年革命史表》、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即便是如此恶劣艰苦的环境下,伟大的共产党志士仍然以苦难为药,胸怀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用殷红的鲜血和铮铮铁骨为武器,以英勇不屈的浩然正气战胜一切黑暗势力。

斗争的高潮是著名的茅家岭暴动。在举行集体绝食斗争后,1942年5月25日下午,在监狱卫兵警戒最薄弱的时候,参加暴动的26位革命志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赤手空拳与国民党卫兵展开搏斗,夺取轻机枪2挺、手提机枪2挺、步枪8支和手榴弹39枚,砸开平时封闭着的西侧门,冲出牢笼。

“你们先走,我来殿后。”

钟袁平冲出后被卫兵的子弹击中负伤倒地,负责殿后的王传馥冲出后向正在开枪射击的敌卫兵扔出一颗手榴弹。

“咣!”一声巨响,火光之中,炸死了敌卫兵班长,王传馥自己也被敌人开枪击中负伤,两人被敌人捕回杀害,其他24位革命志士成功越狱。

郭沫若曾赋诗:内战内行记上饶,江南一叶愤难消。茅家岭上英雄血,染遍红旗万代飘。

战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这些年轻的躯体,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毅然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用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用无悔的青春和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光耀千秋的理想信仰绝唱。

浩气永长存,丹心昭万古。

革命英雄纪念馆中,墙上列有毛泽东同志题词——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新时代的人们,请踏着他们的血迹,勇敢前进吧!

启航,再启航。

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正成为当代每个人精神光谱中最闪亮的色彩,成为开拓未来的悲壮勇气和不竭动力。

叩问当下,人们惯常于向身边寻找精神的支柱。殊不知,这种力量早已根植在血液中,这是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前就埋在中华民族族谱里的坚定力量。

向死而生。这力量,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在红色精神的谱系里接受洗礼,必有所收获。    (完)                                                                                                                                                                                                                                    

32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