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文/图
城市街头、小区周围、公园外围、商场附近、写字楼周边,共享电单车一定不会“缺席”,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已经让很多人改变了出行方式。哈啰、青桔、美团、小遛四家共享电单车企业陆续进入我市,每天都在上演着“街头争霸”的商业竞争戏码。四家企业暗中较量的硝烟仍在弥漫,第五家共享电单车企业则不显山不露水地出现在了我市。
共享电单车第5个品牌上路
最近有不少市民发现,在我市街头又出现了一种新款共享电单车。
“开始我以为是私人电瓶车,后来发现车上有二维码、路面上也有别人在骑,看到了好几次。后来我自己扫了一下,新用户首单免费。”市民王先生说,自己大概是十天前发现了这款新的共享电单车,虽然和以前几个牌子的共享电单车在数量上不能比,但是路面上也遇见过好几次了。
记者在街头见到了这一新品牌共享电单车,其车身主体为灰色,电瓶部位和车头部位以苹果绿色为装饰色,车身上还写着“大美蚌埠”、“抓葡萄出行”。记者通过手机注册后,在电子地图上发现,市区内多处都有这个品牌共享电单车。
“抓葡萄”是何来头
先前已进入我市的4家共享电单车企业几乎都有互联网大佬的背景和支持,与之不同的是,记者在网上直接搜索“抓葡萄出行”却没有找到任何企业相关信息。记者打开手机微信,搜索了小程序“抓葡萄出行”,通过小程序才获悉这是一家名为“蚌埠白龙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品牌。
通过“爱企查”,记者看到,这家企业是2020年1月7日在我市蚌山区登记注册,5名股东,认缴出资额共计300万元。企业经营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智能科技、网络科技、计算机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增值电信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货物或技术进出口(国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审批的货物和技术进出口除外);机械设备、两轮电动车、汽车的租赁;市场营销策划;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物联网技术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软件开发及销售;工业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等。
“抓葡萄出行”车辆与其他品牌共享电单车一起停放在街头。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到企业法定代表人马浩,但对方并不愿多谈企业推出共享电单车的相关情况。他表示,自己对公司的这一情况并不了解,让记者直接向住建部门核实、求证。
“准入制”一直在宏观调控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哈啰、滴滴旗下的街兔两个品牌的共享电单车相继进入我市。去年12月美团共享电单车进入我市,今年3月,小遛电单车布局全市,“两轮赛道”形成四家争锋的格局。我市共享电单车由蓝白争先直接进阶到蓝白黄彩虹大战,街头巷尾出现了多款多色的共享电单车,各个品牌争奇斗艳的背后是一场腥风血雨的厮杀。
“毋庸置疑,共享电单车的盈利能力还是远超过共享单车的,而且就骑行体验来说,也更受欢迎,高峰期一辆车一天会被骑到5次以上,并且骑行量还在持续增长。”一共享电单车品牌公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大数据测算,使用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的客户比例在去年下半年就已经达到几乎一比一。而共享电单车的盈利能力是不断吸引企业“入局”的主要原因。
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的出现一方面方便了很多市民出行,另一方面,因这类车辆乱停乱放导致交通拥堵、市容环境受损的声音也一直没有中断过。为了防止出现“单车坟场”,造成资源的浪费,我市主管部门对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的品牌、数量都有严格的把控。
以往,虽然共享电单车在我市的运营效果还不错,但考虑到城市管理、资源配置、交通安全、车辆停放等因素,我市对待共享电单车的投放一直持谨慎态度,执法部门一直没有将“口子”放开,这也是为何共享电单车的品牌和车辆没有海量涌入我市的重要原因。所有的共享电单车要在我市运营,都必须经过审批、备案。
今年3月,在接受采访时,市住建局相关部门负责人曾明确表示,“目前,我市共享电单车的品牌数量和总数已经确定了,4家企业,路面共享单车3万辆,共享电单车4万辆,就这么多,不会再增加了。”共享单车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民对共享电单车的认可度较高,日常骑行量非常大,所以主管部门才会陆续引入新品牌,一是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防止垄断,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也是从数量上能够保证市民的骑行需求。
采访中,记者获悉,主管部门有意缩减了路面共享单车数量,并将开始严控共享电单车数量。考虑到共享单车的定位不准、停放易混乱、骑行人数占比下滑等原因,为了提升车辆使用率、节约道路空间,主管部门已经要求企业将原先路面7万辆共享单车缩减为3万辆,并且彻底淘汰老车型,全部更换为新款。而共享电单车的数量控制则通过给每辆车上牌来实现,哈啰共享电单车2万辆、滴滴1万辆、美团5000辆、小遛5000辆。
已封死的上限,为何又有突破?
既然主管部门已明确表示,要对共享电单车实行总量控制,刚过了2个多月,为何又有新品牌共享电单车上路?
市住建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抓葡萄出行”这一品牌的共享电单车还没有经过主管部门的备案审批,所以不具备在我市运营的资质。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要求是,只能在大学城这一有限区域内试运营。
为何在对共享电单车的总量实行控制后,又对一家新企业放开试运营?
主管部门表示,这是考虑到,一旦目前运营的4家企业中,有企业违反运营规则或是提供的服务不到位,主管部门会立刻进行品牌替换。“抓葡萄出行”就是替补一般的存在。
但记者在手机小程序电子地图中发现,“抓葡萄出行”的车辆并不仅仅限于出现在大学城一带,市区很多地方都有这一品牌车辆的身影。对此,主管部门表示,从6月开始,会大规模清理市区路面上无牌照、款式老旧的共享电单车,以此实现我市共享电单车总量控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