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粽香飘满堂 五彩迎端阳

2021-06-11 09:19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端午小长假就要开始了,大街小巷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买香囊、包粽子、插艾草……家家户户已经开始为节日而忙碌。这个节日不仅承载着悠久的民俗文化,更浸透着浓浓的乡音亲情。端午节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氛围更加浓郁的端午节怎么过?本报记者节前采访民俗专家冯淮南,请他为大家追根溯源解读节日风俗,让你不忽略这个五彩节日的每一个细节,精致过节。

众说纷纭的端午起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提起端午节的由来,冯淮南介绍,说法很多,流传较广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此外,这个节日在古代还是一个驱毒避疫的日子,这个习俗也起源于春秋之前。学术界一般避免从传说的角度来看待端午节的起源,首先从文献和考古的实物进行研究,同时,力图从端午节的发生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分析中,科学地探讨端午节的真实起源。因此,通过考察,有“公共卫生说”、“祭龙说”、“季节适应说”、辟邪说等。

端午节的习俗,如龙舟竞渡、驱邪避恶等活动,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一个节日之所以成为节日,必须具备相对固定的节期、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这两个条件,端午节形成节日是在汉代。

端午吃喝不能马虎

端午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食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的习俗。“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一首民间歌谣唱出了我国人民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家家吃粽子成了很多人记忆中美好的往事。本地民间的粽子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馅料有枣泥、豆沙、猪肉、蛋黄等。

端午节这天,本地有大人带小孩子串亲戚的习惯。端午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早饭吃鸡鸭鹅蛋,吃粽子、吃油炸的食品,如糖糕、油条、馓子、糍粑或糯米饭等;中午一家人共享盛馔,菜肴中有红烧公鸡,还要喝点雄黄酒,以防止疮毒、惊痫。

驱邪避毒、干净卫生的端午

端午节已经进入夏季,表面上看,节日的很多习俗是为了驱灾辟邪,其实它也是个和“公共卫生”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前,市场出售艾草和菖蒲,商贩们往往也习惯把八枝艾草和四条菖蒲捆成一把出售,但很少有人能说出其中原由。冯淮南解释,本地民俗认为,菖蒲如剑,可驱妖邪,艾草则可驱蚊虫,所以才会有这种搭配。端午节不仅门前屋檐插艾,还有姑娘、妇女、小孩戴艾的风气,童谣有云:“五月端午不戴艾,死了变成老鳖盖”,五河童谣更简洁:“端午不戴艾,死了变鳖盖”。

此外,本地郊县还有在端午节采摘药草、防治疾病的习俗。端午节前后,很多药草都已经成熟,此时采摘药效好。五河、怀远有采车前子、益母草、枸杞、艾和杂树头等,洒以雄黄酒悬屋檐风干,皆为良药。端午节期间,民间习惯用菖蒲、蒜皮、竹叶等中草药熬水洗澡,除病保健。还有的人家用甘草、金银花煮豆或煮鸡蛋食用,以达到清热解毒、祛除风湿的目的。而有些老人家采集车前草,是为了晒干储存,留作入夏后的茶饮。

端午节还有避五毒的习俗。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便以各种方法以防其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这是一种辟邪术遗俗,含驱毒防病之意。一些人家在端午节还有画额的习俗,即端午节时以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避毒驱虫,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冯淮南介绍,古人把阴历五月视为恶月,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远古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对疾病的认识和防御方法比较简单。今天,我们要吸取前人端午节前后对疾病重视预防的积极方面,尤其当前仍处在新冠肺炎防控时期,加强公共卫生意识,提升健康理念,增强营养和自身免疫力,保持生活中防疫的好习惯,意义又格外不同。

五彩端午,无限欢乐

端午节是五彩的、灵动的,很多习俗趣味性和观赏性都极高,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过端午的原因。民间认为端午节佩带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的作用,还有襟头点缀之风。戴香囊颇有讲究,成年人一般喜欢戴菊花、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香囊内用香药、花、朱砂、雄黄,外面包上丝布彩线缠绕,作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结成一串,挂在胸前,或佩之腰间,清香四溢,形形色色,十分玲珑可爱。

很多人至今都记得自己小时候每逢端午节都会挂上“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本地城市不少人家还有用彩线编成络子,装上鸡蛋、鸭蛋挂在小儿脖子上,心灵手巧的女孩儿用彩线编香袋、织香囊、缝荷包,几个小姐妹们聚在一起,还有比试、斗巧的习俗。

为孩子系五彩绳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本地称之为“耍线”。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用彩色丝线为家中小儿编成手镯,或手指足趾系上五色彩线,以驱除灾魔和不祥。在端午节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

水乡端午,龙舟竞渡

作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纪念屈原。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蚌埠的地域文化和楚文化一脉相承,以前蚌埠玩龙船的风尚颇盛,地点均在淮河轮船码头上下游,赛龙舟为农民、盐粮驳等船工组织。

蚌埠四周郊县玩龙舟风尚颇为兴盛。竞赛的龙舟在淮河里一字排开,一声令下,龙舟上青壮桨手,头扎红巾,身穿彩服,手摇木桨,像离弦之箭向前猛冲。据资料记载,从明代以来,除有特大灾情外,怀远县城关镇每年端午都要举办龙舟赛。五河得水运舟楫之利,端午赛龙舟历史悠久。据《五河县志》记载,划龙舟在五河已有数百年历史。清朝和民国期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若逢上好年景,则举办龙舟赛。

上世纪五十年代,市区也曾进行过龙舟竞赛,以后端午节风俗逐渐简化。从2014年开始,市里每年端午在龙子湖举办龙舟赛事,到2019年己经举办六届,每次都有上万名市民观看。        (完)                                                                                                           

31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