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曹梦晴
还记得小红玉一家吗?2018年4月19日,《淮河晨刊》“爱心桥”栏目刊登了《女儿脑瘫 坚强妈妈不言放弃》文章。家住怀远双桥集镇的徐玉林大女儿石红玉八个月大时,因高烧留下了小脑脑瘫病症。多年来,患病女儿治病的费用,仅靠着徐玉林丈夫在外打工寄回的微薄工资。2016年11月,小红玉被医院确诊为“右侧髋关节脱位”,医生说,做髋关节复位手术,对孩子的行走起决定性作用,手术后或可实现站立行走,部分生活将能自理。希望有了,但徐玉林家中已是一贫如洗,无法筹出十万元手术费,石红玉的手术就被耽搁下来。
石红玉的事情一经本报融媒体报道,即引来不少爱心人士的关心捐赠,但离石红玉的手术费用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报道也引起市慈善总会的重视,遂与本报记者取得联系,核实徐玉林家庭情况等信息,着手面向社会进行公开募捐。网络募捐活动的消息经多方媒体刊发后,我市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献出爱心,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网络募捐平台上,捐款人数达563人次,募捐金额达1.7万余元。同时,线下爱心奶奶团捐款1340元,中科电力装备集团通过线下银行转账4万元。通过线上、线下捐款,此次爱心募捐金额共计5.8万余元。
手术费筹齐之后,徐玉林带着小红玉到上海顺利实施手术。康复了一段时间之后,淮河晨刊记者与市慈善总会一同赶赴上海,了解小红玉恢复情况。前段时间,徐玉林告诉记者,由于她和女儿的户口不在本地,眼看小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却因为不是本地户口的原因,无法在租住地就学,这让徐玉林很是担忧。机缘巧合之下,爱心车队队长宋新江得知了徐玉林的困难后,决定联系爱心车队的其他成员,一同帮助徐玉林解决小女儿的就学问题。
小红玉一家生活得还好吗?6月29日,淮河晨刊记者和宋新江一同来到徐玉林在张公山二村新租住的房子。打开铁门,入目依旧是阴暗潮湿的房间。大约40平方米,狭长的通道,一间厨房虽简陋却也让徐玉林有了给孩子做饭的地方,中间的屋子既是客厅又是卧室,一张大床占据了房间大半,徐玉林和两个孩子就睡在这一张床上。房子里没什么电器,一台空调是新置办的。徐玉林说,房子比较潮湿,通风效果不好,冬季冷夏季闷热,大女儿长期呆在家中,一台空调能让她舒适些;另外的电器是在街角小店铺里买的小电视,这台小电视承载了小红玉所有的生活和对外界社会的认识。由于无法上学,小红玉只能靠看电视汲取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
小女儿七岁了,由于没有本地户口,徐玉林的小女儿上学成了问题,难以就近入学。为此,徐玉林找到本报,想要寻求帮助。当爱心车队队长宋新江得知徐玉林的难处后,主动伸出援手,通过身边的人脉等资源,帮助徐玉林小女儿就近入学。记者了解到,在爱心车队和辖区街道社区一番努力之下,徐玉林小女儿可于下月前往张公山一小参加新生报名。
“小女儿的上学问题解决之后,唯一让我操心的也就是大女儿了。”徐玉林告诉记者,看见妹妹能够上学,小红玉也想要上学。“上学会有很多的好朋友,姐姐也想要有很多的好朋友。”采访中,妹妹拉着姐姐的手和记者聊着天。但由于条件有限,小红玉的上学问题目前难以实现。“眼看红玉的复查时间要到了,上海医院也来过几次电话催促,可因为经费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去复查,只能往后推一推,等有条件再说,孩子的轮椅也坏了,没办法推很远的地方。”徐玉林说,小红玉腿上还有钢板未拆,由于暂时还不影响孩子肌肉发育,所以打算将复查暂且延后,待有能力了再行前往。
◆记者手记
2018年,由于采访的关系,记者结识了徐玉林和她的两个女儿,彼时大女儿卧床不起,小女儿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由于大女儿身患残疾,徐玉林不顾全家的反对,坚持带着孩子只身来到蚌埠,没有经济没有关系,靠着一辆婴儿车驮着两个娃,走街串巷找单位、找街道,为孩子争取做康复治疗的机会。最终她找到了媒体,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筹得手术款,解决孩子手术问题。
如今,小红玉已经能坐在轮椅上了,还能在搀扶下走上两步。三年间,记者与徐玉林一家始终保持着联系,有好心人帮助她。敬重徐玉林的人生态度,即便身处困境,她始终相信,总有一束光,足以穿透黑暗,于是她认真地生活,心怀希望。同样是母亲,记者佩服她,因为她敢只身一人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陌生地方的勇气,以及永不言弃的决心。努力赚每一分钱,为孩子做好每一顿饭,这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心,牵动着每一个人。希望徐玉林一家在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能够迎来明媚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