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出矣,于彼朝阳。”凤凰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凤画因其有吉祥寓意,深受老百姓喜欢。在蚌埠,就有这么一位老人,画凤凰画了数十载,千姿百态的凤凰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
5月23日上午,淮河晨刊记者走进和谐家园,来到曹秀成的家中。作为“尹派凤画”的传承人,他向记者介绍了凤画的前世今生,也希望这门民间绘画艺术,能在蚌埠继续传承下去。
机缘巧合,初识凤画
凤画又称“龙凤画”“画凤凰”,自明朝时期诞生于凤阳,兴起于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长淮、李楼、雪华等地,历经600余年,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绘画形式。画师以绘制凤凰为主,辅以花鸟图案,是淮河流域所独有的民间绘画艺术。
曹秀成笔下的凤凰,连翅膀上一根羽毛都清晰可见。“其实我一开始也不是专攻凤画,而对油画颇有兴趣,机缘巧合下,才了解到凤画的魅力。”曹秀成向记者讲述了凤画的前世今生。
凤画的诞生,没有具体的文字资料记载,但是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凤画的传说: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集天下百工兴建的中都城罢建后,部分宫廷画师落入凤阳以画谋生,将龙凤图像改为画纸屏幅出售,尔后,经发展演变成为凤画。在民国时期凤画逐渐衰落,只剩下尹派和华派两家。
曹秀成自幼酷爱画画,并专攻油画。上世纪七十年代,曹秀成师范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听同事介绍在雪华乡附近有位会画凤凰的老人叫尹杰承。曹秀成十分感兴趣,便专门抽时间带着酒和糕点,去拜会了这位老人。
在交谈中,曹秀成得知尹杰承是尹派凤画的传人。新中国成立后,尹杰承老人搬到了蚌埠居住。来而不往非礼也,初次见面尹杰承也回赠了曹秀成一幅自己的作品。
当曹秀成看到老人笔下凤凰的第一眼,就深深被其清雅的风格所吸引,萌生了拜师的念头,但当时的尹杰承无意收徒。
拜师学艺,潜心学画
曹秀成将尹杰承的作品拿回家后,出于好奇,有绘画功底的他便开始临摹起来。不久之后,他将临摹的画作拿给尹杰承点评,老人看后颇为惊讶,没想到曹秀成画得有模有样。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市美协通过曹秀成得知在蚌埠有这样一位画凤凰的老艺人,决定上报相关部门想挽救这门艺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无儿无女的尹杰承决定将自己的技艺传授下去,而曹秀成成为他最后也是唯一的弟子。
之后,曹秀成开始潜心跟尹杰承学凤画,但是学油画出身的曹秀成遇到了很多困难,他一点点地克服,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发出新的凤画技法。
“凤画,就在于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离开这些,都不叫凤画。”曹秀成打开尹杰承的画作向记者解释,凤画有三种,即彩凤、素凤、墨凤,老师擅长墨凤。他作画是不打稿子的,就像《丹凤朝阳》这幅画,他是用手扎的,一起笔一落笔,凤凰的头部就画出来了。而曹秀成在不断地探索中,赋予了凤画更深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多年来,曹秀成吸收和借鉴各种表现形式,采用不同的材料,跳出了传统凤画程式化语言的窠臼,创作出既保留传统凤画元素,又具有装饰性强、形式感深的现代凤画。
随着技法不断成熟,曹秀成开始在蚌埠推广传播凤画艺术,在一些展览上展出作品,还做了很多抢救性的工作。“凤凰的画法不仅仅是现在所流传下来的那么几样,老师留下了一批画稿画样,我得以保存下来,有机会将会对其进行展出。”
希望“凤画”能够传承下去
时光变迁,让曹秀成担忧的是这门民间艺术如今依然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和他学习凤画的有一两个人,都是上了年纪的,年龄在50岁以上,平时还有自己的工作,无法潜心学习这门艺术。”曹秀成感慨,好苗子不好找,年轻人能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
面对凤画有可能没落的结局,曹秀成内心十分担忧。为了传承凤画,曹秀成多次前往国外讲学、考证,同时还在一些小学开设了专门的兴趣班从孩子抓起,在他的努力下尹派凤画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天上午,和记者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后,曹秀成收拾了家中近10幅画作,匆匆忙忙要赶去烟墩社区。“上午在社区有一个凤画专题讲座,我希望有更多的市民能够了解这门艺术。”边走边聊中,曹秀成告诉记者,到了暑假,他还想在烟墩社区开公益班,教社区里的孩子们画画。或许,这其中就有对凤画感兴趣的好苗子呢。“我希望凤画这门艺术能够在蚌埠生根发芽,不断发扬并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