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父母养老 独生子女好困惑

2019-06-13 09:21   

蚌埠新闻网记者 曹梦晴

编者按: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养老问题成了一个普遍受关注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以老有所养的方式走到生命的终点。而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国家和个人面临的种种养老问题,探索“中国式养老”,解决城市养老问题,也将是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真正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数据显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数>7%就意味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10%,老龄化社会已是既成事实,养老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现在这部分人群要面对着至少四个老人要照顾,而居家养老在生活照顾,精神关怀上都感到力不从心。如何既能让老人老有所养,又能使赡养者从身累、心累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工作、事业中去,是当下我们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即日起,本报推出“今天我们如何养老”栏目,带读者一起走近老人、了解老人。

独生子女的困惑

在私企从事销售行业的张先生今年33岁,每个月固定有着几千元钱的收入。同大多数八零后一样,张先生和妻子都是家中独生子女,岳父岳母身体尚算安康。

两年前,张先生的母亲患上脑梗,张先生为了带母亲去外地治疗,不时会向公司请上一周左右时长的假期,可经常请假,公司制度不允许;不请假,仅靠父亲一人没法照顾。总算熬到母亲痊愈,但病好之后落下后遗症,腿脚行动不便,生活需要有人照料。为了照顾老伴,张先生父亲只得扔下养家糊口的小生意,在家专心照料妻子。自此,张先生父母没了主要经济来源,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张先生不仅要请假照顾,还要在经济上提供帮助。

年轻人在当今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可谓“压力山大”,上有四个老人,下有孩子要养。张先生担心,20年后,老人年事渐高,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精力和经济。都说养儿防老,张先生既想让老人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又不想影响到小家庭,还希望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谈到父母今后的养老问题,张先生一筹莫展。

记者从相关资料查阅得知,我国大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老年化社区养老,还有3%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在专业机构养老。像张先生父母这类人群,居家养老是唯一的选择。

独居老人的期盼

日前,在老地委宿舍小区,淮河晨刊记者见到74岁的万国霖老人。对于这位老人,记者并不陌生,不仅多次从社区口中听说过这位老人的事迹,也曾几次到老人家中采访。老人在幼年时不慎摔到腰部,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落下终身残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为了养活自己,老人自学缝补手艺,靠着一台缝纫机,做着缝缝补补的营生,倒也够维持生活,温饱不成问题。

老人一生没有结婚,年轻时收养了一名婴儿,并独自把孩子拉扯大,用辛勤的劳动来赚取孩子的生活费、学费,直至孩子长大成人、成家。

由于身患残疾,万国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直起腰来,只能弓着身体行走,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万国霖的生活,虽已七十四岁高龄,闲不下来的他总爱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把家里拾掇的干干净净。记者看见,万国霖的家虽仅两间简陋小屋,没有像样的家具,却收拾得干干净净。采访中,老人也表露出自己心声,孩子成家之后,独自一人生活的他时常感到空虚寂寞,没人陪他说话,有个头疼脑热也是自己硬撑着。“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到家里来看望我,遇到困难也有社区来帮忙,现在身体看着还行,真担心哪天不能动了,养老都成问题。”为此,万国霖希望社区帮他联系养老机构,生活不能自理时,到养老院里度过晚年。可由于费用的问题,万国霖又拿不定主意。“养老机构费用不低,我没有养老金,靠着民政救助金生活,可远远不够养老机构的费用。”

大家庭的暖意

在89岁老人陈老先生的家里,则是一番幸福祥和的景象。老人膝下7个子女,如今是个三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子女们轮流在家里照顾老两口。

在一个中午,记者来到陈老先生家,刚一踏进家门,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此时,老人出门遛弯还未归来,比他小5岁的老伴李大娘由于腿脚不便,留在家中看电视。大儿子陪伴老母亲看电视,媳妇则在厨房里忙活着,家中好不温馨热闹。看到记者与社区工作人员到访,李大娘连忙让媳妇帮她整理衣领、梳梳头发,迎接客人。

老人的大儿子在合肥定居,目前已经退休,经常蚌埠、合肥两头跑,回来陪陪老人,过几天再回合肥带孙子。“父母是天,老人们身体健康就是我们的福气。”大儿子陈先生说,父母亲年事已高,家里24小时不能断人,所以儿女们索性轮流在家照顾老人,谁有时间谁就跑的勤一些,“家里三十多个人,还能照顾不来两个老人吗!”接近午饭时间,从外面遛弯回来的陈老先生红扑扑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看着这温馨祥和的一家人,记者心中也暖洋洋的。

“四二一”家庭的负担

全国老龄办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而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由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较多,“四二一”家庭结构普遍,即一对夫妻要抚养一个子女,照顾四个老人,因此居家养老的担子将重重地压在这部分人身上。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认为,“不同于发达国家,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与新兴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交织,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居家养老” 探寻养老新模式

“现阶段,我国养老90%是居家养老,随着空巢家庭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市人大代表陈媛在我市第十六届人大会上提出,整合社区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帮助解决传统家庭养老不足难题。特别是对独居老人或子女繁忙,无暇照顾老人的家庭,由社区开办托老所,这是一个潜在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巨大市场。但是与日益增长的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相比,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规、政策、体制等方面尚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养老服务市场需要规范,完善养老服务机构,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民生问题,也是老龄化社会需要破解的难题,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构建完整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将居家养老纳入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体系,并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加强监管和资源整合,督促相关政策落实,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实现社区居家养老资源利用最大化。

通过加强社区照料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医疗卫生资源保障。加快智慧医疗建设进程,加强上级医疗机构对家庭病床的远程监控、专业指导和护理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群体建立健康档案,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等,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完)

165

蚌埠新闻网记者 曹梦晴

编者按: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养老问题成了一个普遍受关注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以老有所养的方式走到生命的终点。而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国家和个人面临的种种养老问题,探索“中国式养老”,解决城市养老问题,也将是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真正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数据显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数>7%就意味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10%,老龄化社会已是既成事实,养老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现在这部分人群要面对着至少四个老人要照顾,而居家养老在生活照顾,精神关怀上都感到力不从心。如何既能让老人老有所养,又能使赡养者从身累、心累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工作、事业中去,是当下我们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即日起,本报推出“今天我们如何养老”栏目,带读者一起走近老人、了解老人。

独生子女的困惑

在私企从事销售行业的张先生今年33岁,每个月固定有着几千元钱的收入。同大多数八零后一样,张先生和妻子都是家中独生子女,岳父岳母身体尚算安康。

两年前,张先生的母亲患上脑梗,张先生为了带母亲去外地治疗,不时会向公司请上一周左右时长的假期,可经常请假,公司制度不允许;不请假,仅靠父亲一人没法照顾。总算熬到母亲痊愈,但病好之后落下后遗症,腿脚行动不便,生活需要有人照料。为了照顾老伴,张先生父亲只得扔下养家糊口的小生意,在家专心照料妻子。自此,张先生父母没了主要经济来源,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张先生不仅要请假照顾,还要在经济上提供帮助。

年轻人在当今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可谓“压力山大”,上有四个老人,下有孩子要养。张先生担心,20年后,老人年事渐高,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精力和经济。都说养儿防老,张先生既想让老人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又不想影响到小家庭,还希望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谈到父母今后的养老问题,张先生一筹莫展。

记者从相关资料查阅得知,我国大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老年化社区养老,还有3%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在专业机构养老。像张先生父母这类人群,居家养老是唯一的选择。

独居老人的期盼

日前,在老地委宿舍小区,淮河晨刊记者见到74岁的万国霖老人。对于这位老人,记者并不陌生,不仅多次从社区口中听说过这位老人的事迹,也曾几次到老人家中采访。老人在幼年时不慎摔到腰部,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落下终身残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为了养活自己,老人自学缝补手艺,靠着一台缝纫机,做着缝缝补补的营生,倒也够维持生活,温饱不成问题。

老人一生没有结婚,年轻时收养了一名婴儿,并独自把孩子拉扯大,用辛勤的劳动来赚取孩子的生活费、学费,直至孩子长大成人、成家。

由于身患残疾,万国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直起腰来,只能弓着身体行走,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万国霖的生活,虽已七十四岁高龄,闲不下来的他总爱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把家里拾掇的干干净净。记者看见,万国霖的家虽仅两间简陋小屋,没有像样的家具,却收拾得干干净净。采访中,老人也表露出自己心声,孩子成家之后,独自一人生活的他时常感到空虚寂寞,没人陪他说话,有个头疼脑热也是自己硬撑着。“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到家里来看望我,遇到困难也有社区来帮忙,现在身体看着还行,真担心哪天不能动了,养老都成问题。”为此,万国霖希望社区帮他联系养老机构,生活不能自理时,到养老院里度过晚年。可由于费用的问题,万国霖又拿不定主意。“养老机构费用不低,我没有养老金,靠着民政救助金生活,可远远不够养老机构的费用。”

大家庭的暖意

在89岁老人陈老先生的家里,则是一番幸福祥和的景象。老人膝下7个子女,如今是个三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子女们轮流在家里照顾老两口。

在一个中午,记者来到陈老先生家,刚一踏进家门,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此时,老人出门遛弯还未归来,比他小5岁的老伴李大娘由于腿脚不便,留在家中看电视。大儿子陪伴老母亲看电视,媳妇则在厨房里忙活着,家中好不温馨热闹。看到记者与社区工作人员到访,李大娘连忙让媳妇帮她整理衣领、梳梳头发,迎接客人。

老人的大儿子在合肥定居,目前已经退休,经常蚌埠、合肥两头跑,回来陪陪老人,过几天再回合肥带孙子。“父母是天,老人们身体健康就是我们的福气。”大儿子陈先生说,父母亲年事已高,家里24小时不能断人,所以儿女们索性轮流在家照顾老人,谁有时间谁就跑的勤一些,“家里三十多个人,还能照顾不来两个老人吗!”接近午饭时间,从外面遛弯回来的陈老先生红扑扑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看着这温馨祥和的一家人,记者心中也暖洋洋的。

“四二一”家庭的负担

全国老龄办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而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由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较多,“四二一”家庭结构普遍,即一对夫妻要抚养一个子女,照顾四个老人,因此居家养老的担子将重重地压在这部分人身上。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认为,“不同于发达国家,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与新兴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交织,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居家养老” 探寻养老新模式

“现阶段,我国养老90%是居家养老,随着空巢家庭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市人大代表陈媛在我市第十六届人大会上提出,整合社区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帮助解决传统家庭养老不足难题。特别是对独居老人或子女繁忙,无暇照顾老人的家庭,由社区开办托老所,这是一个潜在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巨大市场。但是与日益增长的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相比,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规、政策、体制等方面尚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养老服务市场需要规范,完善养老服务机构,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民生问题,也是老龄化社会需要破解的难题,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构建完整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将居家养老纳入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体系,并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加强监管和资源整合,督促相关政策落实,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实现社区居家养老资源利用最大化。

通过加强社区照料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医疗卫生资源保障。加快智慧医疗建设进程,加强上级医疗机构对家庭病床的远程监控、专业指导和护理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群体建立健康档案,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等,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