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珠城非遗探虎味

2022-02-16 08:53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文/图

近段时间,家住淮上区的丁源、罗纪华夫妇带着徒弟们正加紧赶工,将一双双虎头鞋送到顾客的手中。

虎头鞋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寓意。2014年3月,虎头鞋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同年12月,安徽省商务厅认定丁氏虎头鞋为“安徽老字号”。那么,就跟着记者看看,市级非遗传承人丁源和他的徒弟郑巧眼中的“虎”世界吧。

丁源:传统技艺不能与时代“脱节”

一大早,记者来到淮上区丁家楼丁源的工作室。在桌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几十双虎头鞋。

纳鞋底、绣虎脸、缝“王”字、扎虎须、掩鞋口……五彩斑斓的丝线在丁源手上仿佛有了生命,一只只虎头鞋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看出点什么门道没?”丁源问。

长约36厘米的大号虎头鞋,左鞋上绣有大禹。

记者拿起其中一双虎头鞋仔细观看,其做工非常精致,也非常考究,甚至连虎嘴里的虎牙都能清晰可见。

丁氏虎头鞋传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五十多个年头了,丁源是第四代丁氏虎头鞋市级非遗传承人,他7岁师从父亲学艺,而到了20多岁,才能够独立制作出一双能拿得出手、卖得出去的成品。“丁氏虎头鞋制作技艺独特,与众不同。比如鞋底都是两层,纳鞋底的线都是四股。两层寓意好事成双,四股线寓意事事如意,表达着家长希望小朋友今后生活四平八稳、事业有成的美好愿望。”丁源解释说。

做虎头鞋,首先要打袼褙,也就是用浆糊把几层棉布裱在一起,然后,按照事先剪好的鞋样大小以及不同样式,把袼褙剪下一块。这一块袼的布是4层棉布,剪好鞋底的布后再用棉布包边。为了鞋子耐穿,还要再剪一块同样大小层数相同的袼褙,这样就是8层,将两块袼褙缝在一起,用粗实的棉线把鞋底缝得越紧密越好,这就是俗称的“纳鞋底”。丁源指着两双虎头鞋说,纳鞋底也有讲究,不同的针法有不同寓意。如用的最多的“石榴籽针法”,寓意籽粒饱满,多子多福。“枣花针法”,寓意早生贵子,早日成才。

图为丁源和虎头鞋。

再说虎眼、虎眉、虎嘴、虎鼻这些鞋头部位,全部要靠针线手工缝制而成。“像虎眼,为了让眼睛看上去炯炯有神,左眼的睫毛就要往左转着绣,右眼反之。千万不能搞错,方向错了,眼睛就失去神韵了。”丁源说,如果细算下来,一双虎头鞋通过缝、绣、纳这三种主要技法,大概要有五十余道工序。

制作一双虎头鞋,往往要花上四五天的工夫。长时间低头缝制和精神的高度集中,让64岁的丁源做起鞋来有些吃力。“今年是虎年,虎头鞋供不应求。因为是全手工,我和老伴紧赶慢赶还是忙不过来,推掉了不少单子。”丁源说,他陆陆续续收的徒弟中,目前还剩下4名能潜下心来学手艺,不过现在只能做一些鞋子零件,还不能完全独立手工制作完成一双虎头鞋。没有三年时间,出不了师。

20220215001020长约36厘米的大号虎头鞋,右鞋上绣有涂山氏女。

“来不及做”也显示出非遗项目人手不足,在传承上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困境。“传统技艺不能与时代‘脱节’,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我活跃在各大非遗推广场所的原因之一。在推广的时候,找找灵感,想想创意。像这双鞋,好多单位抢着要呢。”丁源指着最近的一件得意之作,一双长约36厘米的虎头鞋。左鞋上绣有大禹形象,右鞋则有涂山氏女的形象。

丁源说,过一段时间,他要带着徒弟们出去走走,看看别的地市的虎头鞋是如何发扬光大的。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后,希望徒弟们能够尽快上手,独立完成虎头鞋的制作。

郑巧:坚守传承需要耐心与坚持

一双小小的虎头鞋穿在孩子脚上,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童谣里就有很多吉祥的说法:摸摸虎头,吃喝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荣华富贵。

棉布、绸布、丝线、纺线工具……丁源一边耐心地向记者讲述虎头鞋的制作工艺,一边将制作虎头鞋的工具全部摆了出来。一旁的徒弟郑巧则是安静地忙着手里的活计。

“做虎头鞋很难吧?”和很多人一样,记者看到郑巧纳鞋底时扎破的手问道。

“不能说难,只能说做虎头鞋需要坚持与耐心。”丁源曾开设过虎头鞋工艺培训班,但能坚持下来的学员很少,郑巧便是坚持留下来的一员。80后的郑巧有两个孩子,大的上初中,小的上小学。孩子长大了,她也想着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虎头鞋就是其中一件。

这是郑巧和虎头鞋

拜师学艺两年多,郑巧还只能做些虎头鞋的零部件,但她并不气馁,依然耐着性子做浆布,打袼褙。“我刚开始学的时候,也认为做一双鞋子有什么难的。真正学起来才发现,不仅工序繁杂,每针每线都有严格要求,鞋子摆布合理匀称,形象要逼真,活灵活现。就拿最简单的走线来说,一开始纳针锥都要被扎手的,熟练了就不会被扎了。”即便这样,郑巧坚信,做什么事情都要耐心认真,只要她坚持下去,相信过不了几年就能自己单独做出虎头鞋了。

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保护、传承“非遗”项目路子,积极与商业联姻、与旅游牵手等。借助端午、春节以及一年一度的全国“文化遗产日”等节日的影响力,让非遗传承人从家中的小作坊中走出来,集中展示技艺和作品,将地方传统工艺向全国推介。正因为如此,丁氏虎头鞋参与了近百场大大小小的非遗推广。

“虎头鞋的销售都是靠口耳相传,有人要买,师傅他们才会缝制,现在一年大概销售一百多双。”郑巧说,她真心热爱这项非遗,喜欢这门手艺,无论再难她一定会将虎头鞋这门手艺学会。今后,她还要和孩子讲虎头鞋的故事,给孩子的孩子缝制虎头鞋。

正是有郑巧这样的非遗爱好者,虎头鞋这样平凡的物品,被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14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