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庄稼换个种法 支湖人换个“活法”

2022-03-23 07:45 蚌埠新闻网  

通讯员 吴高翔 陈博 文/图

怀远县荆山镇支湖村是芡河边上的一个普通小渔村,耕地面积只有3500多亩,全村520来户人家曾经全靠耕田种地、逮鱼摸虾过日子,一直没有找到符合支湖实情的发家致富途径。尤其是随着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这种靠天吃饭的方式遭遇到现实的挑战,让支湖人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改变势在必行,如今支湖人正努力换个“活法”,在转产转业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新老之间话“谋变”

从逮鱼、养鱼、贩卖鲜鱼,到承包土木工程给自个当老板,支湖村老一代农民彭元海来了个漂亮的“转身”,让乡亲们眼前一亮。

总有眼尖的人。

从王庙自然庄走出去的青年农民王红,一语道出其中玄机:“守着一亩多承包地,一年的纯收入能破5000元,就算‘冒尖了’。指望在地里刨食,肯定没有出路。”

于是,和王红一样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农民也开始走出支湖,通过务工、学技术、做小生意、承包土地办蔬菜园,期盼打破增收“瓶颈”,蹚出致富路子。

谋变,成为支湖人创业的关键词。

彭元海和王红在支湖村是两个年龄段的代表,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支湖人“各显神通”,干事创业的劲头铆得更足。

发展路上善“抱团”

“懂行的看门道,不懂的看热闹。”“各显神通”虽好,但党员王兆明觉得还不够。

他始终觉得,如同“九牛耕田”,虽然势头强劲,却因为缺少统筹力量的“缰绳”,难成大事。

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不但为干事创业聚集了能量,也统一了支湖村两委班子的思想,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更是给支湖人吃了颗“定心丸”。

支湖的羊肚菌质量好、产量高,不时引来客商上门。

看到产业振兴的曙光,精通食用菌生产的王红带着技术和资金成为“还巢凤”,信心满满地回到家乡,投资20多万元承包了10多亩土地,建起5个大棚栽培羊肚菌,当年就获得了单个大棚产值6万多元、纯收入2万元的好收成。

看着一枚枚胖嘟嘟、白嫩嫩的羊肚菌体,王红谋划扩大生产规模。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有8户农民选择羊肚菌、草莓等特色种植产业,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的“抱团”案例,在支湖村比比皆是。

转型路上“多元化”

从庄稼人到新型农民、从逮鱼摸虾熬日子的“闲散人”到精通专业技术的“明白人”,以彭元海、王红为代表的110多户支湖人家成功实现了转型发展。

目前,承包小微工程,发展设施农业、守着家门务工的3个新型从业群体,已经成为支湖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忙完地里的农活还不误到工地上班,“亦工亦农”的角色互换,有效地提高了村民倪传力的家庭收入。

老倪坦言,忙完地里的农活,还能到村里的企业、农业合作社打零工,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这样的活法很知足。

多元化,已经慢慢融入支湖人的日常生活。

支湖这种“亦工亦农”模式,已经让126位和倪传力一样的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村容村貌看“实干”

换一种“活法”更精彩。

支湖丰富多彩的产业发展,让村民一再尝到了甜头,也让村容村貌有了巨变。

从307省道边上的城市功能区向南,水泥路衔接村庄,通村达户。路灯、农民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文化角园,好似一颗颗亮晶晶的明珠,点缀在村庄各个角落。

实干,让支湖人换了新貌,让支湖村换了新颜。

村民彭小清说:“有了收入来源,村里才有余钱改善生活环境,整治‘脏乱差’、改水改厕。俺们村的生活条件和县城相比,差距眼见着越来越小。沿着乡村振兴的路子走下去,幸福的生活肯定比蜜甜!”

村干部倪加瑶则表示,乡村振兴落脚点在产业振兴,只有产业发展、村民收入稳定,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只要沿着“基层组织建设强、发展经济能力强”的路子走下去,大家齐心合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支湖人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112

通讯员 吴高翔 陈博 文/图

怀远县荆山镇支湖村是芡河边上的一个普通小渔村,耕地面积只有3500多亩,全村520来户人家曾经全靠耕田种地、逮鱼摸虾过日子,一直没有找到符合支湖实情的发家致富途径。尤其是随着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这种靠天吃饭的方式遭遇到现实的挑战,让支湖人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改变势在必行,如今支湖人正努力换个“活法”,在转产转业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新老之间话“谋变”

从逮鱼、养鱼、贩卖鲜鱼,到承包土木工程给自个当老板,支湖村老一代农民彭元海来了个漂亮的“转身”,让乡亲们眼前一亮。

总有眼尖的人。

从王庙自然庄走出去的青年农民王红,一语道出其中玄机:“守着一亩多承包地,一年的纯收入能破5000元,就算‘冒尖了’。指望在地里刨食,肯定没有出路。”

于是,和王红一样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农民也开始走出支湖,通过务工、学技术、做小生意、承包土地办蔬菜园,期盼打破增收“瓶颈”,蹚出致富路子。

谋变,成为支湖人创业的关键词。

彭元海和王红在支湖村是两个年龄段的代表,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支湖人“各显神通”,干事创业的劲头铆得更足。

发展路上善“抱团”

“懂行的看门道,不懂的看热闹。”“各显神通”虽好,但党员王兆明觉得还不够。

他始终觉得,如同“九牛耕田”,虽然势头强劲,却因为缺少统筹力量的“缰绳”,难成大事。

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不但为干事创业聚集了能量,也统一了支湖村两委班子的思想,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更是给支湖人吃了颗“定心丸”。

支湖的羊肚菌质量好、产量高,不时引来客商上门。

看到产业振兴的曙光,精通食用菌生产的王红带着技术和资金成为“还巢凤”,信心满满地回到家乡,投资20多万元承包了10多亩土地,建起5个大棚栽培羊肚菌,当年就获得了单个大棚产值6万多元、纯收入2万元的好收成。

看着一枚枚胖嘟嘟、白嫩嫩的羊肚菌体,王红谋划扩大生产规模。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有8户农民选择羊肚菌、草莓等特色种植产业,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的“抱团”案例,在支湖村比比皆是。

转型路上“多元化”

从庄稼人到新型农民、从逮鱼摸虾熬日子的“闲散人”到精通专业技术的“明白人”,以彭元海、王红为代表的110多户支湖人家成功实现了转型发展。

目前,承包小微工程,发展设施农业、守着家门务工的3个新型从业群体,已经成为支湖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忙完地里的农活还不误到工地上班,“亦工亦农”的角色互换,有效地提高了村民倪传力的家庭收入。

老倪坦言,忙完地里的农活,还能到村里的企业、农业合作社打零工,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这样的活法很知足。

多元化,已经慢慢融入支湖人的日常生活。

支湖这种“亦工亦农”模式,已经让126位和倪传力一样的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村容村貌看“实干”

换一种“活法”更精彩。

支湖丰富多彩的产业发展,让村民一再尝到了甜头,也让村容村貌有了巨变。

从307省道边上的城市功能区向南,水泥路衔接村庄,通村达户。路灯、农民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文化角园,好似一颗颗亮晶晶的明珠,点缀在村庄各个角落。

实干,让支湖人换了新貌,让支湖村换了新颜。

村民彭小清说:“有了收入来源,村里才有余钱改善生活环境,整治‘脏乱差’、改水改厕。俺们村的生活条件和县城相比,差距眼见着越来越小。沿着乡村振兴的路子走下去,幸福的生活肯定比蜜甜!”

村干部倪加瑶则表示,乡村振兴落脚点在产业振兴,只有产业发展、村民收入稳定,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只要沿着“基层组织建设强、发展经济能力强”的路子走下去,大家齐心合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支湖人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