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蚌埠胡门少林大洪拳

2022-11-18 09:31 蚌埠新闻网  

□李廉民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让人民成为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的赓续传承,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丰厚滋养,独特的文化标识,成为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胡门少林大洪拳,继2016年12月获批蚌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经区、市申报,省直审核考察、专家评选、网上公示,2022年5月,省政府(皖政秘〔2022〕67号)文件批准,成为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已正式授牌。

胡门少林大洪拳获批省级非遗,对历史悠久、拳种门派众多的蚌埠市民间武林来说,是一件好事,有重要意义。

诸艺之源文化瑰宝

中华武术源于春秋。大洪拳是文化瑰宝。

据记载,孙武之后取名拳精华的大洪拳渊源,主要来自于宋太祖赵匡胤习练的六步架,即六步拳。凡练拳术、器械、短打、技击者,都从大洪拳起手,故称“诸艺之源”。

胡门大洪拳总传承人胡振志在习练拳术(霸王开弓式)

作为主要拳种,大洪拳是武功基础拳:动作连贯、上承禅法、下化武艺、掌拳并用、刚柔相济、气势威武,其后发展为北方洪拳、南方洪拳和中原少林看家拳,相传至今。后人编写《大洪拳要诀图解》等典籍,包括长短软硬兵器、徒手器械对练、暗器擒拿、气功点穴、散打及辅助功法等200余套路,体系完整,并形成拳术到一定火候再练兵器的传统规范,记有口诀、手法、足法、身法、眼法、步法。

“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大洪拳反映了强悍忠义的民族性格和精气深远的文化底蕴,承载了厚重的文化信息和原生态记忆:传承中华国粹,展示武术魅力;招数丰富,攻可制敌,防可护身,练可健体;冷兵器时代,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出自少林落脚蚌埠

胡门大洪拳系少林派内家拳术,源于河南杞县千户大村邓圈庄。喝了邓圈的水,黄牛都会打个滚。邓圈庄及周围地区,民俗彪威,习武成风。庄内曾设8个拳场,族内已传200年,积淀深厚。清末,华北和中原“长毛跑反”,邓圈庄虽四门大开,但闹反者无人敢入。

胡门少林大洪拳讲究底上三步功夫,拳法古朴,从不外传。胡门宗师胡德山带此内家拳种,几经辗转,落脚蚌埠,成为安徽民间武术的幸事。

胡德山是少林寺俗家弟子,自幼失去父母,寄养在姑姑家。姑父陈振环是经弓马技勇、策论武经考试,朝廷录取的清末武举,表兄陈景花武艺高强,父子二人闻名遐迩,声振八乡。胡德山5岁便整日随姑父和表兄习武,练就了一身功夫。因民间比武误伤他人,避于寿县,传授弟子林长源、江湖人称“林傻子”等数十人。

胡门少林大洪拳第三代嫡系传承人胡振志,带领第四代市级、区级传承人在习练大洪拳(桩功打虎式)。

国民政府驻扎蚌埠的安武军,打仗路过寿县招募新兵,躲祸的胡德山从军,因武功力量超群,经层层选拔,1915年被聘为武术总教官,安武军解散后在六安、寿县、正阳关等地教拳。蚌埠在皖首立消防队,胡德山被聘为武术总教官,从此定居蚌埠,并在淮河南岸搬运码头、老船塘、朱家岗、宋滩、张公山、吴家湾等地开场收徒。

淮河沿岸码头授艺

蚌埠民间自古就有习武练拳传统,码头文化是历史底色和源头之一。“打码头”是当时习武谋生者的真实写照。民国时期,蚌埠淮河两岸,拳场林立,拳种众多,各路好汉,辟地传艺,其中,形成门派,影响较大,当数胡门少林大洪拳和宋门心意六合拳。

手中梢棍赛锄钩,一年四季在外头。南边收的往南去,北边收的往北走。南北二京都不收,淮河两岸度春秋。当时的蚌埠,交通便捷,商贾云集,为防码头的贸易、渡船、货物搬运等营生不被他人抢占,或在码头挣钱的生意不落他人之手,各码头主人均请胡德山、宋国宾两位宗师率弟子做保镖。蚌埠民间习武传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及“文革”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再次形成热潮。方兴未艾的全民健身运动又推动了习武之风盛行,涌现出一批网红高手和散打明星,习武俱乐部、拳社等民间组织不断成立。

源于清末的胡门少林大洪拳,现在主要以蚌埠淮河两岸和寿县、正阳关为集中地,分布在省内的六安、淮南、滁州、淮北、阜阳、合肥,以及省外的上海、江西等区域。

内家拳术嫡承有序

胡门拳创始人胡德山,不仅继承了少林拳老套路,而且深得内传。高徒秦文华曾任辛亥革命四杰之一柏文蔚的卫队长,为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父亲做贴身保镖长达10年。另一高徒陈继贤是共产党员、蚌埠消防队第一任武术总教官,任大队长直到离休,多次参加安徽消防比武屡获一等奖。

胡门大洪拳总传承人胡振志在习练大枪术(里拨枪)

胡德山次子胡长荣,勤学苦练,兼得秘籍,拳法更加威猛,一生授拳,不择二业,曾任蚌埠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兼少林大洪拳社社长。

胡长荣之子胡振志,因出身武术世家,又得祖父和父亲两代拳师的调教指点,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刻苦习练,全面继承了大洪拳之拳法、拳理、拳功、拳技之精髓,并无偿培养了多位传承人。

胡门少林大洪拳经三代嫡系传人辛勤耕耘,在蚌埠地区及淮河两岸深深扎根。又因严守武德,传承武风,崇尚文化,追求高远,习武爱好者纷纷追随。一百多年来,坚持不懈,通过弘扬传统原生态武术套路及搏击散打技术,造就了众多弟子,功夫突出的有张国全、年军、蒋献辉等几十位代表。

第一代宗师:胡德山。

第二代嫡系传承人:胡德山之子胡长荣。

第三代嫡系传承人:胡长荣之子胡振志。

第四代传承人: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常焕林、刘大力为蚌埠市级传承人,吴方月、王金章、祁超、朱建荣为禹会区级传承人。

第五代嫡系传承人:胡振志之孙胡津源,清华大学在读。

胡门少林大洪拳总部在华景嘉园小区,掌门人和总传承人为胡振志。

原生拳态体系完整

由于胡门拳实打实封,需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坚强意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才能使这一优秀武术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胡门拳属内家原生态拳术,有别于外传的大洪拳、小洪拳、老洪拳,注重实战,需招招发力,并以刚劲吃功、招法精炼的特有风格立于安徽武林。

胡门拳手法是一步二进手,打法是怀中抱月。习者必须熟练掌握趟、弹、切、斩、滑、溜、闪、展、腾、挪等手、眼、身、法、步及各种武术搏击、散打擒拿等动作,拳法拳理以扁担大架,式式工整,长年累月,坚持苦练,才能心拳一体,得其功、领其意。

胡门拳有少林十二路老套子拳、十二路连捶、奇式、炮捶、老关东拳、老关西拳、滑式散(化石山)、梅花架、四盘大枪、四门大刀、摔呱话拳、五路硬功夫拳、气功(其中有小功夫摔打鹰爪功)、吃气排打、散气功、对打齐眉棍、对扎枪、三节棍擒枪、大刀擒枪、梢子棍擒枪、黑虎捶对打、对练十二擒拿等完整体系。其中,摔呱话拳、大枪术、吃气排打、散气功,特点突出,全国罕见。

拳谱珍贵且颇有英雄气概:小小洪拳真可夸,少林寺里是俺家,劈头先玩三出手,然后再把跨虎拉,两边斜进分左右,鹰身扑地是身法,高挑中,斩低挂,去似风,回似箭,打你身上还嫌慢,一急二快三要狠,跨虎架像犁箭,七星手像犁面,好手不打跨虎架。招打!

独门套路本色古朴

胡门拳的拳理、拳功、拳路、拳技,始终继承传统,把号称“泥巴狗子拳”的原生态拳法继承下来,保留了本色,又以实打为特征,在淮河流域独树一帜,屡次官方民间比武打擂,均胜一筹。

胡门弟子曾在省武术散打和传统武术比赛中,取得6枚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1983年,蚌埠市各门派拳种参加全省技击选拔赛,蒋献辉、年军分获第一和第二名。1984年、1985年,在淮南、蚌埠举办的安徽省第一届、第二届武术散打比赛中,蒋献辉获无差别级冠军。

以实战为主的胡门拳讲究抗击打能力基础上的搏击:能打不胜能挨,自身内外强壮,才能经起摔打擒拿。学胡门拳必须千锤百炼,特别是五步硬气功。其中,对练摔呱话在省内外尚未发现,每招打拿法、破解法,都有语言相随,声情并茂,笑傲江湖。

甲:走东行,不问西行;乙:贩骡马,不问猪羊。

甲:今天二人见了面;乙:必定要分高与低。

甲:当场不让步;乙:举手不留情。

甲:师兄招打;乙:招拳无妨,死无挪也……

甲:你不该上拳打,下脚踢;乙:不能打,不能踢,我拿你手。

甲:你拿我哪一手?乙:我拿你夜马闯朝。

甲:我拿你背后马盔;乙:我拿你顺手牵羊。

甲:我拿你张果老倒骑毛驴;乙:我拿你里别半抱。

甲:我把你膀子扭断,按上粪叉子,叫你永不能打拳卖艺……

胡门拳的十二路连锤,套路古朴,招式凶险。上六路谱:头路肘,二路跺子,三路紧三手,四路填锤,五路一步二进手,六路扫堂。下六路谱:头路锤打拦,二路缠腿,三路胯打,四路顶心肘,五路软穿肋,六路叶底偷桃。基础手法为,九挂手滚动劈挂,紧联手;步法以蛐步、半步为根基。

胡门有枪谱、刀谱、棍谱、气功谱等口诀和文字记录,体系完整。以拳谱为例:头步功(大气功),青龙出水;二步功(招式),攉挑左右开功;三步功(招式),青龙摆尾;四步功(招式),虎抱头;五步功(小功夫),摔打鹰爪力,别称围桌子,并联法语演练功法。

忠实相传发扬光大

胡振志是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国家业余运动健将,蚌埠武术协会原副主席兼少林大洪拳社社长,蚌埠跆拳道名誉会长,曾被市公安局和分局、武警部队、多家单位保卫部门聘为武术教练;先后被市公安局记三等功四次,省公安厅记二等功一次,两次被省体育局授予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市博物馆在介绍蚌埠武术史时,胡门大洪拳是重点项目,胡振志送展家中珍藏百年的习武练功器械,受到各界好评。

早年的胡门码头拳场,曾一度成为地下党组织活动和传递情报的地方,为蚌埠解放作出过贡献。胡振志是党员领导干部,虽已退休,仍无偿、无保留地授拳传艺。几十年来,师徒众人,不仅是习武者,也是优秀非物质文化的忠实传承者。现正进行录像采集和文字整理,将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文化遗产尚武健身

武,止戈杀伐之术。战场上的生死历练,造就了古典武艺。《拳经捷要》:“既得艺,必试敌”。原本武艺的主体是器械兵器。古代军旅是武术文化的源头。武术从军旅走入民间,兵器技术演变为功力训练,服务于徒手拳术,价值成为“活动手足,冠勤肢体”。

武术的技击和健身是一体的。为了提高技击能力必须强壮身体。远离军营实战的搏杀技艺,逐渐繁衍出众多拳种流派。民间“法不传六耳”的保守观念,影响了战法灵魂的传承,技击核心流失了,“人亡艺绝”。当下,就是要在保留原生态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继承传统武术的优点,并有力呈现,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发挥着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个人习武强身,全民习武强国。古代战争磨砺而生的传统武术,依然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强大的尚武精神,强健的身心体魄,支撑着华夏民族气节的高度。作为胡门少林内家大洪拳等深藏的民间武术,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武术之浩然正气,任重道远。

20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