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禹会诸侯”并非传说 禹会村遗址未来前景可期

2019-09-20 08:34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近日,蚌埠市博物馆馆藏禹会村遗址文物如灰陶鼎、陶盉(he)、陶罐、陶甑等16件已经“打包”运送至洛阳,并即将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出。文物的展出,将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蚌埠禹会村遗址,“禹会诸侯”并非传说。

五次考古发掘力证“禹会诸侯”不是传说

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涂山南麓。禹会村遗址在1985年全国文物大普查中被首次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2006年始历经五次规模性发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那些曾经在蚌埠流传着禹会诸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终于得到证实。

第一次:2007年5月1日,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禹会村遗址发掘项目正式启动,此次考古发掘选择了两个发掘点:在禹会村遗址保护碑南侧布置了16个5×5米的探方,开挖了一条探沟,在相距第一发掘点约200米的前郢村南布置了4个同样面积的探方,计划揭露面积400平方米。2007年5月19日,考古队在第一发掘点清理夯土层表面时,意外发现一处清代墓葬。在对该墓葬做进一步清理时,发现该墓葬的墓坑深入夯土层下约0.7米,出土了墓主遗骸和数枚清代乾隆年号的铜钱。此后考古人员陆续在3个发掘区2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汉代及汉以前古墓葬十余座,出土玉器、青铜器和数量较多的陶器,如此密集的墓葬群颇令人意外,也丰富了禹墟考古内容。2007年6月17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王巍说,从已出土的文物特征和碳14年代测定报告(距今4350年至4100年)看,该遗址属龙山时代晚期,即夏代初年前后,这与典籍记载的“大禹治水”、“禹娶涂山氏”的年代吻合。遗迹特征表明该地曾举行过大型集会祭祀活动。

第二次:2008年4月23日下午,第二次考古挖掘开始。考古队在遗址台地首次发掘面的西侧、南侧分别布方发掘,以进一步探明夯土层的内容,以及先民生活区文化层。此次发现的大片白色夯土层,其人工堆筑现象十分明显。而裸露其中的“甲”字形夯土台基上发现的红烧土遗迹,显然是古代烧火祭祀的场所。当时出土了大量形制、材质不同的陶器碎片,而这些陶器分别带有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外同时期文化遗址的器物特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实验室根据在禹墟文化层收集的标本,利用碳14年代测定技术测得禹会村遗址年代为距今4100年左右,“禹会诸侯”在时间坐标上有相当大的合理性。蚌埠涂山一带在龙山时期除了大禹治水娶妻生子会诸侯的事迹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历史事件的记载,“禹会诸侯”的空间坐标亦相当可信。

第三次:多个发现令人兴奋。2009年10月15日开始第三次考古发掘,四千多年前小麦漂了上来、顶级“奢侈品”现身、灰沟里潜伏着龙图腾、惊现25个“大脚印”……此次考古发掘的精彩不断上演,没有辜负人们对它的期待。2009年12月29日,在遗址核心区域夯土台西侧灰沟里首次发现带有龙饰的陶片,在龙山时期出土文物中相当罕见,特别是在淮河流域绝无仅有。该陶片与华夏族龙图腾有密切联系,为考证大禹事迹提供了一个有力物证。2010年1月2日,考古先期发掘出的祭祀台周边发现了众多形似“大脚印”的土坑。这些“脚印”大小基本相当,总体为长方形,经岁月磨砺,土坑周边已不太规则,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大脚印”。

第四次:2010年4月10日,第四次发掘开始。发掘清理夯土台祭祀沟和科技考古是此次考古发掘的两大看点。此次发掘,考古学家们借助了更多的科技手段,还原了更清晰的历史场景。科技考古人员再次发现史前小麦,以及稷、稻、大豆等粮食类标本。至此,古代五谷“稻、麦、黍(黄米)、稷(粟,小米)、菽(豆),在遗址中均已发现,可谓五谷俱全。发掘中还发现数量较多的兽骨、贝类,丰富的食物种类也说明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十分合理,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在禹墟已融合于一体,蚌埠人民“米面皆宜”的饮食习惯大概在4000年前就形成了。在遗址文化层探方发现多处成排柱洞,呈南北对称分布,专家判断为大型棚屋建筑遗迹,分布面积可能超过1万平方米。棚屋区的发现,是禹会诸侯历史的又一重要物证。

第五次:2011年4月,第五次考古发掘开始。此次发掘揭露面积1200平方米,绝无仅有的祭祀坑群落、大量磨石的出现,进一步表明,大禹会万国诸侯的时候,可能出现过一个规模空前的“临时城市”。第五次发掘还印证了2006年遗址勘探过程中,考古队曾做出“在遗址南二区到祭祀台一带发现有路土迹象存在,或许有人工形成的道路”的推测。当时的勘探结果,这条远古通道约3米宽,共80米长,从土层情况推测应该是由成百上千的远古人从生活区到祭祀台硬生生踩踏出来的。

禹会村遗址未来前景可期

禹会村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划定了禹会村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在遗址竖立了国保标志牌。2012年在全市范围实施了文物保护员制度,禹会村遗址作为重点区域,设立了专门文物保护员,加强遗址的日常保护。2013年底,对禹会村遗址附近新建的违章建筑、淮河堤坝内私建码头、采沙场进行了集中关停和拆除。同时,编制了《禹会村遗址保护规划》。

2017年初,蚌埠市文物管理局会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开始对禹会村遗址即禹墟进行抢救性勘探发掘,勘探出遗址面积约500万平方米,位于涂山南麓淮河、天河之间;遗址在双墩、大汶口、龙山时期各有核心区,其中龙山时期核心区为一座规模巨大的城址,城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通过这次发掘,遗址所处的时代被提前,距今7000-4000年左右。

考古专家称,这座遗址内面积巨大的、带有白土城垣的古城为淮河流域首次发现,城址内出土文物包含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多个地域的文化风貌,证明该城是龙山时期人口众多、文化会聚、经济繁荣的大都会。

《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记载:“夏之兴焉以涂山。”正是通过考古学家对禹会村遗址的不断发掘研究,最终证实在禹会村遗址发现的这座龙山古城,就遗址年代、规模、遗迹现象、文化面貌等与文献比对,该城应为涂山氏国核心城邑。这一考证也证明《左传》《史记》的记载言之不谬。

2017年,双墩遗址(含双墩春秋墓)和禹会村遗址捆绑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禹会村遗址为核心的禹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按照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阶段项目建设序时计划:第一阶段:2018—2019年启动,2021年实施完成,满足挂牌需要。第二阶段:2020年启动2019年新获批项目及并继续实施持续项目建设,2024年实施完成。第三阶段:2021年启动2020年新获批项目及继续实施持续项目建设。对外开放,争取挂牌。持续项目2027年实施完成。(完)







18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