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他从淮畔出发 因书写扬名海内

2019-09-24 08:56

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瑾 通讯员 易帅 文/图

李明在怀远公益书法班为同学们进行书法示范。

不久前结束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上,蚌埠走出的书法家李明担任了楷书组初评与复评组评委。全国书法篆刻展,虽然名为展,实则是综合性的全国书法篆刻大赛。相比单项国展,综合性的国展水平更高,待遇更高,入展就可以加入中书协。每四年一届的国展,在圈内重要性堪比奥运会,各路书坛高手莫不视其为一展身手的绝佳舞台。在如此重大的书法盛会上担任评委,在蚌埠人还是第一次。

得到了业内的认可,李明并不满足。他在家乡开办公益书法班,开始了另一段艺术道路上的探索。

从淮河之畔出发 用书写扬名海内

说起李明,在蚌埠,在安徽,乃至全国书法界都是响当当的。他专攻楷书,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而全国书法篆刻展,可谓是李明崭露头角的宝地——自从第八届国展上一试身手,李明连续亮相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国展。与国展结缘二十年,每届李明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是蚌埠书法家中的最好成绩。尤其在第十一届国展中,他获得最高奖项优秀奖,也是安徽省内唯一。在今年的第十二届国展中,李明更上一层楼,“书而优则评”,担任楷书组的初评和复评评委,成为迄今为止蚌埠书法界迈上的最高台阶。

作为一名70后,李明是中国国家画院最年轻的研究员,算得上是年纪轻轻就跻身书法界的一流高手。曾有专家评价他:传统功力深厚,艺术感染力强,既有传统笔墨语言,又有鲜明的现代气息。笔法运用的熟练度、线条墨色的表现力、章法构图的掌控力,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震撼力。继承古人,又异于常人。两年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联合主办的“沈门七子书法展”中,李明的作品悬挂于国家博物馆醒目处。有媒体评价道:“大字楷书线质老到,结字开张;小楷沉着痛快,疏密得当。行书得晋人法度,悠然自得。”

一方面在技法上继续探索完善,一方面从古典文史哲经学中博览众长。在传统文化中深研体悟,李明的文笔愈发古厚隽永,渐入妙境。著名美术理论家刘洪郡在一篇名为《道不离身,率性内蕴——李明其人其书》的评论中,曾评价李明是“涉猎诸家,取其精华,以心向之;遂又回溯汉晋,尤入二王心脉,兼帖唐法,执宋人士大夫文心义理。悠然才情酌情洒落,脉络清晰,内蕴丰厚而神采照人。”

细数李明的成就,他的作品曾四十余次在全国大展中参展获奖,除了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最高奖项优秀奖,还曾获得第五届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第二届兰亭奖、第九届全国展提名奖等等。对于蚌埠的书法爱好者而言,这次国展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家乡人的姓名第一次进入评委名单。对此,我市一位书法爱好者打比方说:“就像中国影迷看到巩俐成为各大影展的评委,标志着艺术界的认可。李老师成为国展的评委,书法爱好者激动的心情是一样的。”

主动揽责上身 只为桑梓情结

盛名之下,李明并没有止步不前,更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对于热爱书法的同好,他从不吝啬,十分乐于分享。他曾多次在电视专题、网络中挥毫泼墨,现场示范,比如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名家临碑帖》节目中担任主讲老师,主讲赵孟頫行书《洛神赋》32讲;网络上有关他书写、教学的视频也有不少。

“走出去之后,每次遇到来自家乡的书画爱好者,都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如果能把书法后续传承下去,也算功德一件。”李明直言,近些年,蚌埠书法家在全国性的书法展中比较沉寂。于是,他主动将责任“揽上身”,深感作为蚌埠市和怀远县书协名誉主席的责任重大。从哪里入手呢?他主动请缨在怀远县书协开办的公益提高班中担任导师,而且从去年的不定期面授,到今年每月抽出一天的时间,雷打不动,专程从北京赶回蚌埠为学生授课。上午艺术理论,下午实操示范,每次的讲课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如果去我在外地开的书法班学习,学费,再加上路费、食宿费,可能就会挡住一些书法爱好者的求学之路。干脆,我回来教,而且全免费。”说起当“代课老师”的初衷,李明直言,蚌埠人杰地灵,文脉悠久,其实有很多书法研习者已经初窥门道。这时如果在正确的方向上加一把力,就会取得质的飞跃,继而登堂入室。

在李明看来,如果自称艺术家的话,那就不能光盯着经济利益,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李明告诉笔者,在第十二届国展中,只有一件蚌埠选手的作品走到了终评环节,他当时的心情“空落落”的。为此,他暗下决心,定下目标:一年打基础,两三年中在省级、国家级赛事中有家乡选手脱颖而出,最终形成蚌埠梯队。

因人施教不泥古 一片丹心见真章

粗略算来,李明光在蚌埠指导过的学生已有数百人次。不论怎样的基础和资质,他都来者不拒,且自有一套因人施教的办法——李明研习楷书,却不限制学生选择何种书体,篆书、楷书、隶书、草书、行书,每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他师法古帖,却不拘泥古人,有自己的开拓创新。”一位学生形容说:李老师指导学生临帖时专注而严谨,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短板亲自示范,鉴别习气来源,根据特质大胆建议,点拨学生在顿悟中发现自己、回归自己。书法讲求传统,李老师与学生一起反复推敲、实践大师的经典法帖,在精微脉络中辩证、提升。“每次聆听李老师的讲座都有醍醐灌顶之感,像透开了一层窗户纸,站在更高的地方看自己,看他人。”一位学生如是说。

“国展的评选标准是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这也成为我授课时的座右铭。”李明解释,经历了数届国展,“兼容并蓄”的风格也深深影响了他。“作为评委,必须有开阔的眼界和胸怀,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才能避免遗珠之憾。同样的,作为老师,我也希望学生百花齐放,在传统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所以,在李明看来,自己教授的是书法传统,是艺术规律,而绝不是以师道尊严压制学生的创造空间与探索热情。他鼓励创新,欣赏不同,旗帜鲜明地反对照本宣科。“如果一代沿袭一代,那还谈何进步呢?如果学生只是复制老师,还不如没有老师。”李明说,蚌埠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在他指导过的学生中,无论是天赋、心智,还是见识,都有令人称赞者。如何发掘其中闪光点,指导学生走出自己的路,才是他作为老师的工作。

有了李明的坐镇,公益提高班的学生从最初的十余人,逐渐增长到二三十人,而且不单局限于怀远县,还有五河县、固镇县、蚌埠市区等地的学生慕名而来。在他的指导下,公益提高班积蓄的实力喷薄爆发,已有4名学生成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不光开班授课,李明还特别乐于题写校名,同样是无偿的。对他而言,只要能激发更多人对书法的兴趣,将文化的种子种在心田,付出就是值得的。(完)

30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