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张桂梅都要顺着长长的台阶走进每一间教室。她每一步都伴着病痛,可是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的面孔,听着他们的琅琅书声,她知道自己不能停下,要把对未来的希望种进孩子们心里。
在科研的道路上,金涌院士时刻不忘寻找新的研究思路。他拥抱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让更多年轻人对科学充满好奇。他的科普理念走到新生代群体中,在他们心中埋下对科学“好奇”的种子。
冰雪征程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对杨扬而言:体育没有终点。参与体育公益事业的她,把对体育事业的执着信念化为热爱的种子,播散在年轻人的心中。
1
张桂梅:还在坚持 为孩子们点亮梦想的光
即便拖着沉重的身体,张桂梅每天都会坚持走遍每一层的教室,检查每一处开关,清点每一个教室的人数,让学生和老师都能看到她,她说,希望给孩子们和老师们一点力量。一年有多少日子上课,张桂梅就要这样巡视多少天教室,不利索的腿脚支撑着她,一阶一阶的爬上教学楼。
她说,学校里很多学生基础不好,一个简单的问题要重复解释几遍,这给老师带来了繁重的上课任务。所以她承担起巡视教室这种小事,哪怕五分钟巡视教室的时间,她也想让老师们花在教学上。
她遇见过太多山村中的学生,因贫困无法感知生活的希望,无法找到自己未来的路。所以只要走得动,她就会一直向前走;只要还能爬起来,她就会继续盯着孩子们上课。她要用教育的力量,打开孩子们的眼界。
她的很多学生在长大后也成了和她一样的人,去支援边远地区,为更多人播种希望。看到孩子们去上大学、去做研究,一个个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她露出老母亲般的欣慰笑容。
这些对未来期待的种子,曾通过张桂梅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现在又将通过他们继续传递下去。
2
金涌:88岁“转行”短视频科普 圈粉上百万年轻人
年近九旬的他,常常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科普“老顽童”。从土壤改造到循环经济,从太空电梯到人造太阳……在镜头前的他常常带着网友“上天入地”,用轻松趣味的语言,向上百万名“云学生”科普与化工各个领域相关的知识。
与化工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比谁都清楚这个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只是,普通人对化工鲜有认知,似乎将其当成了一个充满危险的行业。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大学学习化工专业后,经常问金涌类似“学化工会不会中毒、实验室会不会爆炸”这样的问题。他说,化工不是没有危险,但这种危险可以被预知、被避免。
这些经历使他认识到,改变人们对化工认知误区的科普势在必行。身为从业多年的一线教育者,他对这种改变的希望则更为迫切,尤其是希望年轻一代能对化工有更清晰的认知。
退休多年的他与时代同行,发现年轻人都爱看短视频直播这种“巧玩意儿”,于是转身成为资深科普网红专家。对科学技术深入浅出的幽默风趣解读,让他的院士身份增加了一份亲和力,也让年轻人对科普真正产生兴趣与好奇。
他深信,对科学的“好奇心”就像一颗种子,一旦种到年轻人的心里就会生根发芽,驱使他们朝这个方向努力,多年以后说不定更会开花结果。他希望自己的“云学生”们青出于蓝,也能加入到推动科技发展的阵营之中。
3
杨扬:在赛场外 让更多人爱上体育
在国际体育组织工作多年,奥运冠军杨扬常常以自己的经历来告诉年轻运动员:赛事背后的体育精神与价值,与赛事本身同样重要——体育是无国界的,人们在它面前可以抛开所有的不同。体育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奖牌,更是跨越国界的交流与沟通。
见证了中国从体育大国变成体育强国,她深深感受到中国人的这种韧性。体育能够给人希望、给人拼搏向上的勇气。这种力量能创造出更多可能,她有责任将这种信念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如今,杨扬也致力于大众体育的发展,发起成立“冠军基金”,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与支持,先后为上千位退役运动员提供了职业规划指导。与此同时,杨扬也积极推动青少年体育教育与体育影响力的提升。她认为,对体育的热爱可以让年轻人化作向上的力量,不断挑战自我、砥砺前行。
种子虽小,萌发的却是勃勃生机。
在各自的职业历程中,他们汲取了时间的能量,取得成就的同时不忘传递这种能量,让年轻人有机会充满希望、充满好奇、充满热爱。
时代之下的鲜活人物,总能带给我们力量与温暖,绽放着令人动容的中国之美。这些用光影记录的动人面孔,都来自新华社“中国之美”与vivo联合发起 “中国故事影像力”项目。
作为“中国之美”独家影像合作方,vivo与新华社共同邀约摄影师深入全国各地、寻访千行百业,用影像定格中国之美背后那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中国面孔,鼓励每个人能够拿起手机,共同记录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图景,用更多的中国故事生动诠释中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