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杨露露
谷雨已至,春色愈深,淮河两岸处处草木萌动、繁花似锦。
全年粮食总产达282.13万吨,总产增幅位居全省第五位;因地制宜实施红、黄、绿、白、黑五彩产业扶贫,带动1.2万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全年完成农村改厕8.037万户,超额完成省年度目标任务的145.3%;开展“三变”改革900个村(居),占932个村(居)96.5%……
去年以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的殷殷嘱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硬任务,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呈现万千新气象。
产业再壮大
时至暮春,正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4月18日,一场春雨如约而至,然而绵绵春雨却并没有打乱徽粮集团生产部副总经理孙洪胜的计划。“早在这场雨前,5000亩小麦已经普防一遍。”
和农时赛跑,在虫口夺粮,农业装备升级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目睹这一改变,市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负责人李文鞠感慨万千:“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这些年装备升级更是催生孵化出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年春节以来,疫情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还在持续,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春耕生产,是赢得丰收主动权的关键。”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负责人冯开瑞介绍,我市把小麦生产和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作为抓紧抓实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全力稳面积、强田管、防病虫,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筑牢夏粮丰收基础。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他强调,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去年,我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配套,稳定提高粮食产能,全年粮食总产达282.13万吨,总产增幅位居全省第五位。全面开工建设28.1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8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手上有粮,心中不慌。”在持续稳粮增效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全省“五个一批”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12345”工程,推进六次产业发展,勇闯乡村振兴新路子。五河县以奶业为重点,现代牧业蚌埠有限公司已建成全国最大单体奶牛养殖加工基地。怀远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糯稻生产、加工和集散基地,加工产值突破40亿元。固镇县围绕亿只肉鸡、百万只肉羊产业已建成华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养殖加工基地,加工产值突破30亿元。
“乡村振兴,最核心的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葛春晖表示,我市拉紧拉实农民和产业之间的利益链条,建基地、强产业、育龙头,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难题,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6元,居全省第六;增长1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生态更宜居
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治水、排污、种莲、育人,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以“千万工程”为契机,从不毛之地,蜕变成了青山绿水的“网红村”。
作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工程,浙江是“千万工程”孵化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前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千里外,固镇县石湖乡陡沟村也因水脏地洼,曾经是环境、经济双落后村。“陡沟成也是水,害也因水。” 2017年,市水利局选派干部童俊杰带着浙江环溪村的考察经验,找到了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的专家,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开挖疏浚河道,结合环境整治,从此皖北“环溪村”叫响了名气。
眼下,再进陡沟,清澈的小溪已融进居民生活。置身其中,流水潺潺,白墙小路,天蓝水清,产业兴旺,这里已是另一番天地。
深入学习浙江经验,从“末等生”逆袭成“优等生”,正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一步一个脚印干,深入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诗意田园扎根蚌埠。“浙江经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李胜说。
据统计,2019年,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改厕8.037万户,超额完成省年度目标任务的145.3%;全域推行“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建成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51%,;完成8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乡镇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2018年度省、市、县60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在完成中央和省部署同时,我市根据实际情况,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村庄绿化。聚焦“五清一改”,掀起春季、夏季、秋冬“三大会战”,农村“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善。推进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工作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双创”工作。完成人工造林3.81万亩,省级人工造林2.28万亩,占省目标任务的114%。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到20.39%和34.04%,湿地率和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10.2%和42.8%。大力开展村庄绿化,944个行政村乡村绿化提升工程覆盖率达5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千头万绪,具体到村级任务怎么分配,责任又如何压实?几年来,我市实施了一套完备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政策体系,通过建立“月暗访、月通报、月调度”制度,每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一次随机抽查暗访,逐村制作问题清单,逐村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形成了从目标提出、工作推进到考核验收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改革不停歇
“农村改革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乡村振兴的法宝。”谈及农村改革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勇坦言,农村改革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乡村振兴的法宝。
2018年是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和推进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农村改革描绘了新的图景,也指明了新的方向。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遵循,我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大胆创新制度供给,最大限度地激发乡村各种资源要素的活力。在一户一块田改革的基础上,我市围绕人、地、田等因素,我市农村生产关系和要素调整向更深的领域迈进,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9年,全年新增土地流转12.6万亩、“一户一块田”10.2万亩。
更让百万农民欣喜的是,2018年开始,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式由试点走向全面铺开,更多村民由此变成“股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和农村“三变”改革为重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力争今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2021年基本完成有经营性资产村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实施农村改革深化行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三变”改革稳步推进,开展“三变”改革900个村(居),占932个村(居)96.5%。
同时,改革之手挖掘出更多潜力。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新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1302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农业科技培训,共培训农民8.9万人次。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余额730.28亿元,比年初增加92.39亿元,同比增长14.43%。稳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本年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112笔3894万元,余额3881万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