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淮河文化研究专家郭学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7岁。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蚌埠地方文史研究的学者,在弥留之际仍心系文化传承,不仅将个人珍藏的研究成果、文史资料悉数捐赠给蚌埠市博物馆,还坚持以口述方式,委托相关工作人员记录、整理蚌埠工业发展史,用生命最后一刻延续对家乡的深情守护。
郭学东是蚌埠城市历史与淮河文化研究的权威学者,其学术生涯以“抢救地方文化”为使命。他主编的《蚌埠掌故》系统梳理了蚌埠胜迹、民俗、物产等十大类目,收录410个条目,成为研究蚌埠文化的里程碑式著作。此外,《蚌埠城市史话》《走读淮河——淮河南北过渡带文化考察》等专著,从城市空间演变、经济兴衰到淮河文化脉络,构建了完整的区域文化体系。
“郭老师与我们做的‘交接’不仅仅是去年年底集中捐赠出一批珍贵资料。这么多年,他其实不停在进行‘交接’。”郭学东的学生袁梦茹告诉记者,去年12月,郭学东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理想,他与蚌埠市博物馆签定捐赠协议,捐赠出5307幅自己拍摄的蚌埠老照片、淮河历史文化照片。这批照片记录了蚌埠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初期的城市建筑、街道面貌等,还有能反映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变迁的照片等。
袁梦茹所说的“交接”其实早在多年前已经开始。2013年,郭学东担任新建蚌埠市博物馆《蚌埠近现代历史文化展厅》布展策划施工的顾问,在编写展陈大纲、对接形式设计方案、参与施工布展阶段,他不仅无偿贡献出自己搜集整理来的各种资料,而且将自己掌握的重要史料倾囊相授,进行分享、讲解。他带着学生在蚌埠、沿淮流域等地进行实地走访、考察。他还多次受邀在蚌埠学院开展讲座,通过珍贵历史照片与深入浅出的讲述,激发青年学子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在生命最后阶段,郭学东仍反复强调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今年年初,他身体已经很不好,但还在持续继续进行一些史料、记录的交接,说了一些工业发展文化拾遗的小段子,我只能将他的口述内容录音,再整理出来。”袁梦茹告诉记者,郭学东对地方的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
郭学东的研究不仅限于文献,更深入市井生活。他参与编撰的一系列书籍还原了蚌埠作为铁路枢纽与商贸重镇的百年变迁,让“裤裆街”“三径街”等老地名背后的市井烟火重焕生机。他也将自己搜集到的蚌埠历史文化、安徽历史文化、淮河历史文化、民俗研究等书籍共计605本,全部捐赠给了蚌埠市博物馆。(蚌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