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后疫情时期看蚌埠如何稳就业

2020-05-08 08:31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瑾 文/图

春节后招聘会咨询台前,不少求职者向招聘单位提问。在国家层面的“六稳”、“六保”中,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都排在第一位。面对被疫情深刻改变的就业市场,从国家到省、市的不同层面都出台了应对政策,以期加快复工复产,保障就业。进入“后疫情时期”,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力有多大?就业该如何走出困境,乃至化危为机?

小A是我市一家健身房的销售顾问。今年春节放假前,老板对他和同事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过年好好休息,攒足劲年后发财!”当时所有人都信心满满。为了更快进入状态,小A连春节都没回老家。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此后小A和其他人一样闭门不出,过了一个超长待机的假期。“开始还暗自祈祷,老板不要开门太早,回去上班风险太大。”采访中,小A有些自嘲地说:“其实是我想多了,原定2月5号恢复营业,结果一直搞到4月30号才开门。三个月里就拿几百块钱的保底工资。”小A告诉记者,也曾想过换工作。然而自己只有销售算长项,在如今的就业市场并不吃香。

整个就业市场的走向与小A的经历高度重合,在短短两个月内经历了冰火两重天——2月初,首批复工的企业尤其是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出现大量用工缺口;然而一个月后,情况反转,过去总喊用工荒的企业不再发愁,求职者开始焦虑。

我市人社部门对就业市场的监测发现,一季度无论是招聘企业数量,还是求职人员,都出现大幅下滑。尤其明显的是求人倍率上升,这也意味着劳动力不再那么紧缺,求职者之间的竞争加剧。

困 境

春节后第一场线下招聘,只有不到40家企业进场,而往年同期招聘企业都在七八十家以上

小A所在的健身房如今虽然恢复营业,但是泳池、操课和浴室都不开放,五一期间来锻炼的顾客也寥寥无几。“联系老顾客,几乎全在观望,新业务很难拓展。”小A略有迷茫地说,自己收入全靠提成,不知道这种状态能否算是半失业。

市人才中心对我市一季度就业形势的分析也验证了小A的感受。据统计,一季度进入全市各类人力资源市场的单位共有1875家(次),同比下降36.66%;累计需求各类人员40128人,同比下降26.71%;求人倍率为1.33,同比上升7%。另据劳动用工备案系统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735人,同比下降24%。

“招聘岗位减少、求职者增加、劳动力价格下降”是市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主任杨桓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研判。他分析说,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最多,高峰期能占用工总量50%以上。但如今影院、KTV等娱乐业还未解禁,很多行业也不复辉煌,对劳动力吸纳相当有限。监测也显示,我市一季度第三产业企业需求人数16268人,同比下降42.7%。此外,江浙等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区域用工大幅减少;加之我市部分工厂开工率不足,叠加导致了岗位减少、求职者增加的局面。其结果,必然是劳动力价格下降。“部分行业人力资源成本下降了40%。”杨桓告诉记者,在第三产业走低的同时,制造业也不再高歌猛进。根据监测,一季度我市制造业需求人数为21734人,同比下降14.95%。

在1月22日春节前最后一期招聘会后,人力资源大市场就暂停线下招聘,直到4月18日才再次敞开大门,开展退役军人专场招聘,由此恢复了每周三、六的正常营业。根据以往惯例,企业会在三四月份密集推送大量工作机会和见习岗位,以致春季招聘有“金三银四”的说法。然而,节后第一场线下招聘,只有不到40家企业进场,而往年同期招聘企业都在七八十家以上,且规上企业居多。此外,平时招聘量最大的一线操作工,此次也不再是绝对主角。

“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各个岗位人手充足,所以招聘是以储备人才为主。”4月18日的招聘会上,我市一家连锁超市的人事专员马雪梅说,超市作为民生保障的关键单位之一,在一月底二月初也经历了一段人手紧缺的时间,最忙的时候行政人员都被派去收银理货。“超市是商贸业中受影响较小的,所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跟往年差不多。但是今年前来应聘的人员明显增加。”她说。

采访中,一位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二、三月份经历了到处找人的紧张之后,近来求职者明显增多,而且意向岗位多集中在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但从目前形势来看,这两个岗位恰恰最不缺人。”他分析,因为此类岗位可替代性较强,也不属于生产经营最核心的部分。一旦企业状态变化,此类岗位最易被压缩。“现在很多人宁愿少拿钱也希望去规上企业,因为大企业相对更加稳定。”他直言,如今很多企业都不用特地跑招聘会,在厂门口贴上广告就能招满员。

应 对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举。开行“就业直通车”,给与一次性就业奖补、稳定就业补贴、新增岗位补贴、就业扶贫补贴,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

随着疫情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一手抓好疫情常态防控,一手抓紧经济社会复苏已是当前共识。从1月底千方百计为疫情保障企业输送员工,到二月中旬开始加快推进规上企业复工复产,市人社局分管就业工作的副局长朱冬民对此最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候,也是保障企业用工最艰难的时刻。“小区封闭管理,高速公路关闭,人员流动受限,工厂根本招不到人开工。”他告诉记者,当时他跑了凤阳、五河等不少周边县,看到的都是企业一工难求。

为此,我市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在一线帮助复工复产企业协调解决员工进出小区、车辆通行证等各种问题,动用一切资源为重点企业输送人力资源。对于承担疫情防护设施设备生产的定点企业,明确根据其复工天数和在岗职工人数,按照每人每天2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就业奖补。

春节后,返乡人员“就业直通车”再次开行。在对规上工业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全面排摸后,市人社局建立并动态更新用工需求清单,及时对外公布。“凡是有意向在本地就业的劳动力,以乡镇为单位安排免费大巴车,组织到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参观考察。我们形容是出家门、进车门,出车门,进厂门。现场对接达成就业意向的,现场签订劳动合同。”市人社局就业科科长孙敦一透露,通过送岗到人与送人到岗相结合,二、三月份已组织6707人次参观考察,现场签订劳动合同1016人。

为此,我市还大手笔进行奖励,对基层平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介绍返乡人员在本市企业就业的,按照稳定就业3个月、半年、一年,分别按照每人400元、800元、1200元实行奖励。

应急措施立竿见影。根据对全市927户规上工业企业用工情况的动态监测,截至4月13日,企业返岗人数71613人,返岗率93.9%。而在企业满员之前,发觉就业市场的风向改变,我市的政策随之调整,更加突出稳定就业岗位的导向。从二月初到现在,我市先后制订《关于加快落实疫情防护设备设施生产定点企业援企稳岗政策的通知》、《关于落实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和扩大就业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文件,利用就业资金、失业保险稳岗补贴等政策工具,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拓展就业渠道。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举。对在疫情防控期间保持正常生产、积极采取措施稳定职工队伍的制造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我市按规定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稳定就业补贴,对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中小微企业,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新增岗位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参保企业,放宽裁员率标准,并将以往年底返还的失业保险费提前到一季度发放。“目前已为44户中小微企业发放新增岗位补贴55.6万元,向267户企业发放稳定就业补贴3015.8万元,累计拨付1019户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补贴资金2700万元。”朱冬民熟练报出一组数字。

疫情期间,“互联网+”也派上了用场,云就业初显端倪。人社部门除了在市人社局、安徽公共招聘网等网站发布了596家企业的3.7万个岗位信息,还通过与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合作,群发300多万条含有网站链接的短信“引流”,并专门开发“援企稳岗”微信小程序,形成“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新格局。截至目前,已在线上达成就业意向4520人次。

就业被称为民生之本。相关部门对重点群体更是千方百计加大就业服务供给。不久前,我市出台《关于组织开展大中专院校学生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实习的通知》,为在校学生寻找机关事业单位、“十强”“三十佳”和规模以上企业的实习机会。实习期间,市财政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与此同时,力推企业对接,促进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目前全市已有305名技工院校学生在中航三鑫、国显科技等69户企业顶岗实习,成为企业发展生力军。

针对就业扶贫,我市还明确,对疫情期间新增就业岗位的就业扶贫车间,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若是吸纳无法返回湖北就业或登记失业6个月以上人员的企业,标准提高到每人2000元;3月15日之前复工复产的就业扶贫车间,根据复工复产人数,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车间一次性补助。据统计,全市27个就业扶贫车间共吸纳农民工555人,其中贫困人口198人。

盘 活

促进就业的利好因素在积聚,新增就业人数降幅已缩窄至3.6%,回暖迹象明显

“政策的杠杆作用非常明显,初步统计稳定就业岗位有12.02万个。”谈及政策效果,朱冬民信心满满。他还告诉记者,我市还以创业带动就业,对认定的四家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拨付一次性建设奖补资金480万元,以期更好地提供低成本经营场所和专业化创业服务。而仅这四个示范园就有经济实体105家,吸纳就业1791人。疫情期间,园区也按要求为创业主体减免房租128.78万元,体现出更为紧密的利益共生。

利好政策撬动之下,市场也给予积极回应。高新区一家制造型民企总经理告诉记者,尽管目前生产线有三分之一暂停,但公司还是采取轮休的方式开工,努力稳定员工队伍。“员工收入肯定减少,但现在工作难找,能坚持下去的不会轻易辞职。”他说,如今大部分企业在想办法度过难关,政府的帮扶可谓及时雨。他也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向中小微企业倾斜的政策。毕竟,“铺天盖地”的民企才是就业的最大载体。

企业的呼声,早已纳入政府考虑范围。“今年2月至6月,可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和“从2月起,减半征收大型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其他参保单位3个月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政策在我市第一时间执行到位。来自市人社局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已减免6780家企业社保缴费18506.22万元,其中免征6377家企业16603.2万元、减征403家企业1903.02万元——“这相当于为企业输血,以激发造血功能。”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形容说。

“政策有一定刺激作用,毕竟现金流一直是困扰中小微企业的瓶颈。”采访中,一家玻璃行业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透露,疫情等各种不利因素叠加,眼下订单比往年锐减50%。他说:“我们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也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共克时艰。”

对于就业市场的未来发展,朱冬民同样持乐观态度——从国家到省、市,重视就业、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导向没有变,社会对就业稳定的总体预期没有变,一系列简政便民、援企稳岗、创业创新政策还在持续释放红利。“促进就业的利好因素还在积聚,这些都为我市做好稳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他如是评价。

而数据也支撑了朱冬民的信心。据劳动用工备案系统显示,尽管一季度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24%,但是将时间线拉长到前4个月,降幅已缩窄至3.6%,回暖迹象明显。

破 局

“疫情下‘危’与‘机’并存。现在铺面比以前便宜,也许我摸到个门路,开家自己的小店呢。”

就在很多企业面临“至暗时刻”时,也有行业逆风而上,对人力资源投入更多精力财力。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十一研究所招聘负责人徐桂福的朋友圈里,“诚邀有识之士”的招聘广告频频霸屏。他告诉记者,得益于国家出台的新基建和5G发展计划,行业站上了风口,前景一片大好。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人才和创新上的投入永远不会亏本。”在徐桂福看来,疫情下“危”与“机”并存。作为科技型大型企业,在紧紧抓住新兴产业部署和扶持政策加快发展的同时,更要学会抓住时机汇聚人才优势,包括高端研发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为今后发展夯实后劲,才是转危为机之道。

进入五月后,好消息接二连三——5月6日,我市高一年级,初一年级,中职学校一、二年级,小学四、五、六年级,技工学校返校复课。陪着孩子上了两个月网课的家长,有了更多精力投入职场。随着温度一同走高的,还有蛰伏了数月的餐饮商贸业。越来越多市民走出家门,用消费来放飞自我。加上消费券的拉动,有从业者形容五一小长假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更多人则认为,以此为发轫,经济将由“暂停”切换为“加快”模式。

“不论是短期刺激政策,还是中长期稳健政策,促进就业的基本面不会变,制订政策时也会不断调整完善。”朱冬民透露,我市已明确对失业人员加强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岗位。考虑到防疫需要,对利用线上资源开展职工技能培训的企业同样给予培训补贴,并将补贴标准提高到人均1000元。

采访中,市人社局局长林国立介绍,往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约占全省总量的八分之一,与我市GDP总量在全省位次成正相关。“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之互为表里。”他认为,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市的主导产业持续发力,对经济的拉动、就业的吸纳产生更为强劲的作用力。“经济向好的主要趋势不变,就业局势就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失业潮。”他分析。

而小A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努力拓展客户,也开始学习烘焙。“现在铺面比以前便宜,也许就让我摸到个门路开家自己的小店呢。”他笑着说。(完)

31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