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一处处星罗棋布的绿色游园就像珠城市民身边的“客厅”,慢跑、休闲、快步走、健身操、孩童玩耍……绿园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在绿中、城在园中”,“推门见绿、开窗见景”,城市绿园串起了珠城的美好风光,也装点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拥有“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蚌埠以“靓淮河”工程为抓手,根据城市区域特点,依托城市内山水资源,串联生态空间与公共空间,推动绿化景观提升改造,大力建设“人与城相融、园与城一体”的城市公园与游憩绿地系统,把城市绿园打造成百姓身边有活力、有温度的绿色生活空间,让市民享受更好的绿色生态宜居环境。
建设绿园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本报今日起推出“民生工程进行时•身边的绿园”系列报道,“打卡”珠城市民身边一处处精心规划、建设、管护的城市绿园,体验绿色游园给老百姓带来的可感可及的幸福感、获得感。生机勃勃的春天已倏忽来到淮河之畔,就让我们走出门去,发现和品味身边的“绿园”风景线,感受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美好的惊喜。
执笔:陈维祝
靓淮河北岸“河你一起真幸福”打卡点。
“靓淮河”连一众诗意美景,接一路多彩生活——
碧波绿岸相映 健身游乐皆宜
淮河,这条流淌千年的母亲河,孕育了繁华与文明,也承载着乡愁与记忆。近年来,蚌埠市以“靓淮河”工程为笔,描绘出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让淮河两岸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碧水逶迤,姿容秀丽,美得让人轻盈欢快。“靓淮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脚步细细丈量自己生活的城市,在呼吸间感受绿色生态的脉动。滨水岸线如珍珠引线一般,连接河湖美景,也连起市民的美好生活。
家住天沣望淮府的张林,从小到大就没离开过淮河。岸边的生活让他亲眼见证了这条河流从杂乱到美丽的蜕变,也亲身感受到了“靓淮河”工程为百姓生活带来的绿色福祉。
河,还是那条河,在千百年里静静流淌,滋养一方水土。
河,又不是那条河,曾经困扰一方的水患、污染已成过去。
与淮河相伴生活了57年,望着如今的两岸风光,张林真心喜欢这片依河而建的绿色空间、城中公园,不禁感慨:“原来没看头,现在看不够。”
推窗见绿
家门口流淌的绿色福利
“小时候,淮河大坝是我们的乐园,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绿树成荫。可后来,没人管、没人问,河水变浑浊了,岸边堆满了垃圾,蚊子苍蝇成群,住岸边连窗户都不敢开,更没人愿意来玩。”张林的这些回忆早已成了往事。
市民在靓淮河北岸露营。
如今,随着“靓淮河”工程的推进,淮河沿岸的面貌焕然一新。大河之变,惠及每一个个体。望着家门口的沧桑巨变,张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临河不见河,现在推窗就是景,走出家门就是公园,住在水边,每天都是心旷神怡。”
自2021年起,蚌埠启动了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的“靓淮河”工程,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绿色发展,为淮河流域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崭新的范例。如今,“靓淮河”工程的一期、二期已基本完成,工程不仅改善了淮河的水质,还通过绿化、亮化、美化等手段,打造了一条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滨河景观带。16.8公里的岸线风光如画。
住在南岸的张林,在北岸工作。吃过午饭,他总喜欢去河边走走,感受风的轻抚、水的柔情,和花草对话,给生活留白。
春光洒落,万物复苏。从解放路淮河大桥西北侧出发,张林踏上宽7米的沿河红色步行道。眼前就是“河你一起真幸福”的网红打卡平台,红色的心型雕塑,像一条飘逸的红色丝带拂过淮河,跃动在岸边。水边的格桑花海颜色正艳,亲水栈桥上孩子们跑来跑去展示“凌波微步”,蓝色的骑行道上潮人们踩着滑板迎接自由的风……
草木初生、春林初盛。张林习惯沿着步道,向西畅行。一路上,骑行的青年、漫步的老人、拍照的游客散落在步道、绿道、休息区各处。每天都能邂逅一个这样充满生机的午后,也是张林爱上这里的理由之一。
水岸同治
碧波荡开的生态画卷
自2021年起,我市实施淮河河道整治、加固堤防、景观绿化,保障河道防洪能力的同时,不仅沿河而居的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远离河道的市民也慕名而来,享受这生态美景。
3月24日,靓淮河北岸油菜花海。
岸边的湿地上,芦苇随风起舞,蒲草摇曳生姿,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水面金光耀眼,仿若晶莹的玉石,倒映着两岸的绿树与蓝天。站在亲水栈桥上,向远处眺望,朱红色的货船行进在水面上,水草、藻类在水下轻轻摇曳,鱼儿穿梭其间,偶尔跃出水面,溅起一行水花。还不时有几只白色的水鸟掠过水面,翅膀轻点河水,留下一圈圈涟漪,仿佛在书写自然的诗行。
“靓淮河”工程不仅让淮河的水质焕然一新,更通过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重塑了河岸的自然风貌。 曾经的杂乱空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滨河公园,曾经的泥泞滩涂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湿地景观。
水岸同治的理念让淮河的水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一片片“水下森林”在水中悄然生长。“一河清水,枕水而居,这才是诗意的生活。”张林说,水岸同游,从每个角度看,都会有不同的美景。
河清岸绿来之不易,我市着重在保护和修复淮河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新增水面4000亩、湿地2600亩、城市绿地1.2万亩;利用河滩湿地建设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入淮排污口湿地公园,强化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年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约900万吨;因地制宜保护建设亲水生态岸线,自然岸线率达到86.4%;通过禁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等措施,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靓淮河”已成为许多珍稀鸟儿的栖息地和越冬迁徙中转站,呈现一幅“鸟儿嬉戏、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
应运而生
铺就人水相融的幸福底色
“那就是独树岛、星光球场、延安路淮河大桥、百年大铁桥、油菜花海……对面那一片就是我家,旁边就是宝兴面粉厂阁楼……”淮河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串成了让张林津津乐道的城市绿色生态链。
走了大约2公里,张林在休息区的石凳上稍作休息,将手中的矿泉水瓶投放进了一旁的分类垃圾箱。
“休息区、遛娃区、公共卫生间、健身器材区,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区域,我天天在河边转悠,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张林说,“靓淮河”沿岸随处可见的公共服务设施,让老百姓在游览时多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负责“靓淮河”运营维护的安徽尚禹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丁干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当好“导游”。“‘靓淮河’工程利用清理河床挖出的460万平方米弃土,建设了篮球、网球、足球、沙滩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场地共15万平方米,还有可同时容纳7万人规模的体育锻炼场地,成为蚌埠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养生最大的‘临水健身基地’‘滨河体育公园’……”介绍起“靓淮河”,丁干滔滔不绝。仅去年一年,他就接待了来自澳洲、欧洲、港澳台、西藏、新疆等海内外考察团600多次。“靓淮河”正释放出强劲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沿河地带耐水性花草树木,体育场地、骑行道路、沙滩、栈桥、亲水平台等设施,补齐了淮河滩涂岸线的公共服务功能短板,满足了群众多元需求。沿河多样化的驿站,儿童游乐区、露营区、拍照打卡区等不同区域,提供了全龄化娱乐休闲场景。足球赛、半程马拉松、集体婚礼等活动精彩纷呈,形成了一幅幅人水和谐、景美人乐的“幸福拼图”,人人都是生态红利的获益者。
淮水悠悠,万古长流。期待,淮河两岸传出更加优美动听的“大河乐章”。(蚌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陈瑶/文 蚌报融媒体记者 陈昂/图)
淮河的美丽蜕变是无数人努力与智慧的结晶。“靓淮河”工程以人力重塑自然,将曾经的杂乱与污染化为今日的水清岸绿,为市民打造了一片生态与生活交融的绿色空间。它不仅改善了环境,更让市民重新找回了与淮河的情感连接。正是这份人为的坚持与付出,才让淮河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些将淮河变为身边绿园的人,是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