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记者 谢勋章 通讯员 张晓宇文/图) “大哥,我们来看你了!”清明前夕,在马鞍山烈士陵园,弟弟刘加现,深情地将产自五河县的美酒佳肴摆放在哥哥刘家仁的墓碑前。镌刻着“刘家仁烈士”的黑色大理石,映照着三兄妹鬓角的白霜。思念的情绪随风散入松涛,也为这场跨越蚌埠与马鞍山的烈士寻亲画上句号。
18岁的青春定格
刘家仁,1950年生,五河县双忠庙镇人。1968年1月,年仅18岁的他光荣入伍,成为南京227部队的一名战士。同年8月,他在工作中不幸牺牲。接到部队通知后,烈士的双亲踏上了前往儿子最后安息之地的旅程。泪水早已湿润了他们的眼眶,遥远的路途也因这份深切的悲痛而变得模糊。
他们回忆着儿子的点点滴滴,从蹒跚学步到英姿飒爽地穿上军装,每一个成长的瞬间都如同昨日重现。他们深知,儿子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宁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份荣耀与牺牲,让他们既感到骄傲,又深感心痛。
在庄严而肃穆的仪式中,烈士的双亲见到了儿子最后的容颜。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悲痛与思念交织成无尽的哀思。刘家仁被安葬在马鞍山一所军队医院的后院,他们抚摸着冰冷的墓碑,泪水无声地滑落。
此后的每年清明时节,鉴于孩子们尚且年幼,加之交通条件颇为不便,都是家中的二老携手踏上那条通往扫墓地的漫长旅程。岁月悠悠,随着年岁的增长,二老的身体日渐衰弱,行动也愈发不便,直至后来,他们再也无法承受那路途的颠簸,只得无奈地停下了前行的脚步。
近年来,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关于扫墓地的记忆,在二老的心中逐渐变得模糊起来。曾经清晰如昨的地址,如今却像是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变得难以辨认。每当清明来临,望着窗外细雨绵绵,二老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淡淡的哀愁与怀念,却也只能在心中默默缅怀,而无法再亲自前往墓前祭奠。
三代人的执念
“务必找到你哥哥的安息之地啊!”这是二老临终前对兄妹的深情嘱托,他们也始终铭记这份重托。
依据二老略显模糊的记忆,这些年来,兄妹几人在马鞍山地区不懈搜寻。同时,他们也向五河相关部门进行了详尽的登记。然而,近年来,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让这份寻找变得异常艰难。多年来,依旧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五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档案室里,泛黄的烈士名录在台灯下泛着陈旧的微光。“英雄的血脉,总得回家啊。”五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褒扬工作负责人徐莹莹摩挲着档案袋边角,感慨地说道。该局也积极参与寻找,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未有突破,却也为未来的重逢埋下了伏笔。
随着几兄妹年华老去,这份责任自然而然地被他们子女的扛起来。他们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寻找刘家仁烈士安身之地的行列。
“即便无法确切找到伯父的墓地,我们也会年复一年地纪念他。”刘加现之子刘长征找寻了当涂的两座烈士陵园和一些烈士集中安葬地,却始终未能寻得叔叔的安息之所。但每年的清明时节,他都会携子前往当涂的烈士陵园祭扫,以一份虔诚之心向伯父遥寄家人的无尽思念。
新时代的守护
近期,五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知,马鞍山烈士陵园正在帮助一位五河籍烈士刘家仁寻亲。五河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查阅烈士褒扬系统,通过对已知信息逐个对比,发现五河烈士英明录里的一位烈士,除姓名外,与马鞍山这名烈士信息高度重合。
据马鞍山烈士陵园记载,刘家仁烈士为五河县人,出生年月不详,一开始就近安葬。近年来,为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马鞍山对分散安葬在民间的烈士墓按照“应迁尽迁、集中管护”的原则进行集中迁葬、统一管理,于2012年,将刘家仁的骨灰迁入马鞍山市烈士陵园安葬,早已不在原来的位置。
今天,刘加现带着两位妹妹终于来到大哥的墓前,他们献上鲜花并带来家乡的美食美酒,述说着这些年了思念之情,这场跨越两座城市的寻亲之旅,终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近年来,蚌埠市持续开展‘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已成功帮助35位英烈与亲人团聚。烈士寻亲工作,不仅圆了英雄后人的夙愿,通过传承红色记忆,更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