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贾铁成 通讯员 刘 流 文/图
谈起村里的水渠项目,贾尚明如数家珍。
“这就是新建的灌溉主水渠,本月底有望全部完工,到时候,这一大片旱地都会变成稻田,农民收入也有望再翻几番。”站在即将竣工的水渠边,杨湖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贾尚明面带笑容,踌躇满志。
近年来,怀远县河溜镇杨湖村紧紧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目标,结合本村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旱改水”配套项目建设,不但显著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更为村民普遍增收拓宽了有效渠道。
5月12日上午,在贾尚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村的灌溉主渠实地采访,只见新修的水泥地沟横亘在地里,绵延数百米,几乎看不到头,“这条主灌渠深约两米,宽近八米,是我们村实现‘旱改水’的关键工程,可将芡河水引入本村用于农田灌溉。” 贾尚明对记者说,一旦工程投入使用,全村四分之三的耕地将成为稻花飘香的水田种植区。
杨湖村位于河溜镇最西部,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之远离河流、设施落后,全村始终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生产效益低下,人均收入较低。2017年,县水利局河溜水力站负责人贾尚明来到此地担任扶贫工作队长,经过一番调查了解,他发现,落后的种植制度是导致增收较慢的原因之一,而实行“旱改水”既能弥补一定收入短板,又能提升全村的农业基础水平,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为什么“旱改水”能够实现增收?贾尚明告诉记者,两种种植方式的区别在于玉米、水稻的收益差距:以一亩地为例,玉米产量可达1000斤,如按9毛一斤计,收入不过900元,如改种水稻,亩产可达1200斤,如按1.5元一斤计,收入就达到了1800元,如此下来,一亩收入就相差了900元。“所以,‘旱改水’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虽然距离芡河4公里,如果能争取到项目支持,改水也并非毫无希望。”贾尚明告诉记者,作为水利工作者,他对全村的地势、水系早已心中有数,再经过实地勘察,更坚定当初的想法,“依据现有沟渠条件,稍加疏通清淤就能用于灌溉,如再利用水泵、人工修渠引水,‘旱改水’目标非但可期,更加可行。”
笃定想法,说干就干。杨湖村两委提前谋划,积极争取项目,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从2017年起,该村连续三年获得项目支持,先后完成老旧沟渠的环境修复、清淤疏通以及芡河灌区永济片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杨湖支渠的建设,除了一举打通了连接芡河的水系动脉,更先期完成了2000亩水稻的改种。
甘守中是杨湖村贫困户,2019年,他将流转的40余亩旱地进行了改水种植。结果仅一季下来,水稻收入就达到了7万元,比过去种旱地作物增加了两三万元。“没想到能增收怎么多,今年我打算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争取今年再破个纪录。”
尝到了甜头的村民,看到了水田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据贾尚明介绍,现在,杨湖村家家户户都盼着水渠尽快通水,有的农户甚至都已经买好了稻种。“这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工程顺利实施后,全村4000亩土地有望实现改种,保守估计,村民至少能实现增收200万元。”
□小编说两句
贾尚明,真有劲!
听记者说,不善言辞的贾尚明在谈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时,思路清晰,头头是道。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贾尚明的目标是带领杨湖村乡亲们一同致富,他身负大伙的信任,通过一举打通连接芡河的水系动脉,完成2000亩水稻的改种,让更多像甘守中一样的贫困户尝到了甜头,改变了人生。
比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贾尚明对乡亲们的真情实感。作为扶贫干部,需要对贫困户充满感情,对脱贫事业满怀激情。只有将这种感情、激情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贾尚明,真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