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洼社区“六棵树凉亭”内,居民们围坐你一言我一语化解着家长里短;淮滨社区医生志愿者背着药箱穿行楼栋,为独居老人量血压、调用药;建新社区亲邻驿站里,四点半课堂的孩子们在大学生志愿者辅导下认真写作业……在东升街道曙光社区、施家洼社区、淮滨社区和解放街道建新社区、二钢社区等5个全国试点社区,这些暖心场景,正是“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结出的幸福果实。
在蚌埠市龙子湖区,一幅充满温情的社区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场景嵌入生活圈
服务触手可及
试点以来,龙子湖区打破传统社区服务模式,通过空间再造、功能升级,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居民的“共享客厅”,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服务群众的“最美零距离”。
在曙光社区,无遮挡的敞开式接待大厅内设置了居民休闲、读书、娱乐、议事场所。“现在到社区就像串门,喝着茶就把事办了。”居民张大妈说。
为解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诸多难题,全区把志愿服务场景建到小区中、楼栋里,建成18处“网格党员服务驿站”“邻里会客厅”“六棵树凉亭”等居民家门口服务微站。
“上个厕所,喝杯水,顺便给手机充会儿电。”二钢社区的工会驿站,这里成了快递员张师傅休息歇脚的主要去处。在施家洼社区的“六棵树凉亭”,全年调解纠纷60余件,解决充电桩安装等民生问题238件,被居民誉为“解忧亭”。
针对老龄化难题,试点社区精准织密关爱网。二钢社区“桑榆晚晴”服务队为老人定制“陪护日历”,退休护士王阿姨每周上门为结对老人测血糖;淮滨社区联合医院组建“医心一意”志愿队,建立550份健康档案。“你们比亲闺女还贴心!”80岁独居的李奶奶拉着志愿者的手激动地说。
专业力量+群众参与
服务提质增效
社区作为城市的小“组件”,人多事杂是其最大的特点,单靠社区工作人员往往难以完成得让每个群众满意。
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5个试点社区打造了“幸福来敲门”“淮滨小帮”“幸福钢刚好”“邻‘聚’你我”“搭把手”等5个志愿服务品牌系列,组建了5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并构建“1+2+N”服务体系,每个社区由1名社工统筹、2名骨干带动、N名志愿者支撑,各试点社区围绕老人、妇女儿童、新就业群体、物业等做文章,将小力量凝聚起来,推动基层更好发展。
“邻里守望”项目与还与基层治理积分制相结合,居民通过志愿服务积累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社区服务,引导居民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治理”。
“以前觉得做志愿是‘白干活’,现在既能帮人又能得实惠!”居民刘阿姨用积分换了理发服务后,带动全家加入了志愿队。
试点以来,累计实现积分兑换1.2万次,见证着居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转变, 让“小积分”真正实现了撬动基层治理“大杠杆”。
闭环机制破难题
治理焕发新活力
居民千件事,小区一张网。“邻里守望”与打造亲邻社区相结合,服务也就送到了家门口。试点以来,全区实施“全科社工+志愿服务”模式,社区工作者常态化敲门问候、“闲”聊议事,融入邻里,组织邻里共建共享活动百余场次,促进了居民间的互动。
在建新社区,利用民政部门专项资金建设亲邻驿站,提供老年助餐、日间照料、共享自习室、民俗文化等嵌入式服务,改变了既往城市社区“门对门、户对户,你不管,我不顾”熟面孔陌生人的现象。
小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邻里守望”项目在推进中,围绕“治理创新”和“深度服务”依托社区工作者,通过建立“邻里合伙人”,辖区8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60家商户参与试点社区签约共建。建立“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创新“群众下单、社区接单、共建做单”工作模式,实现“群众提需求,社区来搭桥”,形成治理“共同体”。
如今,一批“安心、暖心”合伙人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动能,让治理变“独奏”为“交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志愿服务研究室主任田丰、上海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祖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周军、《中国志愿》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鲲鹏等专家学者来到试点社区现场观摩,为我市“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重点项目试点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并对试点工作给予肯定,“蚌埠是中央社会工作部部署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的安徽省唯一试点城市。各试点社区把“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融入基层治理之中,推动了邻里关系从‘陌邻’演变为‘睦邻’。”
从“门对门陌路”到“心贴心守望”,从“政府独奏”到“社会合唱”,龙子湖区5个试点社区用真情实意编织的“邻里守望”网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试点社区将持续深化“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让社区“邻里守望”的温情画卷持续绽放。(蚌报融媒体记者 何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