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怎样才能达到最优解,让各方都满意?在保障了基本的功能之后,禹会区赋予民生工程更多的生态环保属性。
不久前,记者跟随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迎河岸边时,入眼就是一幅风景照:初秋的暖阳照耀下,迎河水静静流淌,一丛丛的美人蕉蒲草点缀在岸边。坐在小马扎上钓鱼的大叔,旁边蹲着好奇的娃娃,一会看看鱼篓,一会望望水里。半天不见鱼上钩,心急的小娃娃捡起小石子就往水里丢,荡起圈圈涟漪和笑声——人与景,透露着和谐与静谧。
“如今像个风景区,以前是个臭水沟,旁边都不能站人!”站在岸边,禹会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主任王化红说起了这条河的前世今生:迎河属于席家沟上段,原先是农田排水河道。因为远离市区,1984年在迎河上游建起了露天的垃圾填埋场,时任西区环卫所所长的王化红是这里的常客。垃除了圾填埋场的渗滤液之外,附近居民、工厂也将垃圾、污水直接倒在河水里。于是,本来水面就不宽阔的迎河基本断流,淤积严重。到了夏天河道里趴满了黑压压的蚊蝇,附近居民叫苦连天。
改变始于2016年。迎河岸线整治被列入天河张公湖连通工程。“席家沟流域面积小,水体不能自循环而净,冬季或一般干旱年份还会断流,水质、水量均不能满足环境生态需要。解决的办法只有经迎河,将天河水经迎河引入张公湖。而且迎河过水断面小,淤积严重,排涝防洪能力不足十年一遇,根本不能满足两岸城市建设要求。”采访中,市水利局规划计划科副科长王后明掰着手指告诉记者,“第一层是黑臭水体整治,民生工程排第一位嘛;第二层是水利项目,连通天河、张公湖,让城市水系活起来;第三层是排涝防洪,把迎河的防洪标准提高至二十年一遇。所以,迎河项目整治‘一箭三雕’,也是众望所归。”
治理迎河,得从源头开始。此前填埋场就已停止使用,整治时又将堆积了20多年的垃圾清运走;迎河上游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将沿岸住宅和工厂都纳入污水管网,实现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接着是清理河道淤泥,整治岸线,种植水生植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治理工程长4.21公里,耗时两年多,工程总投资3.5亿元。”采访时,王化红语带自豪地说,作为我市实施“一河三湖”连通工程及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重要工程,已实现“河湖相通、城水相融、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设计目标。“过去人家说我们住在垃圾堆旁边,现在说住到公园里了。”采访时,记者正遇到推着小孙子溜达的刘大妈。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每天都要带孙子来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享受享受环境”。
距离迎河几公里之遥,是正在建设中的柴油机厂棚户区安置房(B地块)项目。在以前的柴油机厂厂址上,将建起能安置848户居民的6栋居民楼,以及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农贸市场等。一进工地大门,迎面一阵水雾袭来。再一细看,是围墙上的水雾喷头。“施工期全时段开启喷头,这边还有冲洗设备,所有进出车辆都要先洗澡。”指着喷头,负责该项目的禹会区建投公司副总经理陈健介绍说,除了基坑周围3台固定雾炮车,还有2台流动雾炮洒水一体车在路上“巡逻”。算下来,光设备投入就有100多万元。另外,工地红线全范围设置了2.5米的封闭硬质围挡,施工道路100%硬化,裸土覆盖率100%,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建筑扬尘。“紧挨着工地就是空气监测站点,抑制扬尘是我们的任务也是义务。”陈健说。
彻底打开陈健话匣子的,是项目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工厂生产好预制构件,然后运到工地上组装而成,就像搭积木一样。“相较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大量使用钢材替代混凝土,每平方米建安成本要高出700元,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划算的。建筑的稳定性、抗震性大大增加,钢材还能回收再利用。要是使用混凝土的话,盖房子时有扬尘污染,房子拆迁了就没啥用处,彻底成垃圾了。”陈健说,作为我市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柴油机厂棚户区安置房项目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环保领域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