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建设“两个中心”,蚌埠如何脱颖而出

2019-03-19 08:04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2019年,一个全新的时间坐标。肩负重任的蚌埠迎来创新发展、担当作为的新方略。区域中心城市要如何建设?蚌埠建成“两个中心”有哪些资源优势?规划体系应如何进行创新、调整,才会在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过程中实现突破?

带着这些问题,3月18日中午,蚌埠报业传媒集团融媒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尹稚。

抢搭顺风车,担起“两个中心”建设重任

加快“两个中心”建设,首先要明白何为中心城市。采访一开始,尹稚就为我们详细解释了何为“中心城市”。尹稚认为,所谓中心城市主要指在一定地域内,一个城市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或是战略的支撑点,它的发展会带动周边邻近城市或区域的发展。

尹稚说,过去对于“中心城市”这个概念的理解是看块头、看体量,近年来这种理解有了变化。一个地区被戴上“中心城市”的帽子后,首先应该惦记的可能不是能得到多少好处,拿到多少政策,而是对国家、地区发展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几年很多地区和城市提出要“创建某某级别的中心城市”,这个过程本身就很令人钦佩,首先是这个城市表达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诉求,其次,城市自身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国家级、区域级对中心城市的要求。蚌埠提出了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目标,一下要建两个中心,是抢抓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这班车抢搭得还是非常不错的,也是一件很有魄力的事。

全面建成“两个中心”,“留人”是重要发力点

蚌埠已经迈出了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步伐,如何发力才能跑得更快更好,成为了这个城市每一个追梦人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采访中,尹稚为我们揭晓了一套参考答案,他认为,蚌埠从历史上看,由于交通区位,一直处于皖北的交通要津,也是重要的节点,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方面来看都很重要。要适应当下新的城市发展,首先就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又跟人才的聚集有关,毕竟科技创新拼的是人才,科技动能是跟着人才走的,如果一个城市不具备人才争夺的优势,那么很难长期维持一个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所以,人才争夺成了最重要的争夺。

如果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中心城市优先要打造的是和民生质量密切有关的内容,比如医疗设施水平、教育设施水平,整体的人居环境的水平。蚌埠在这些方面还是有优势的,蚌埠聚集的科教资源全省第二。另外,在中国的土地上,山、水、湖,三者齐备的城市并不多,蚌埠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下一步就是要使整个城市更宜居。

这种宜居不仅是看着舒服、赏心悦目。城市化进程后半程面临的很大挑战就是公共服务系统欠缺导致的拉力不足。

从专业的视角分析,尹稚认为对蚌埠来说,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新动能,另一方面要大力投资民生工程补短板,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整体水平,蚌埠已经有了很好的条件,下一步应该在这个领域里多做文章,这样相对于其他周边城市也能形成更为独特的吸引力。

扬长避短,互联互通

建成“两个中心”的道路上强手如云,蚌埠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在尹稚看来,在中国整个城镇体系中,蚌埠处于中间的过渡层级,位于这一层级的城市,要跟更高层级城市形成互联互通,这一点蚌埠有优势,比如距离上海、南京、合肥三个大都会城市都很近,怎么能融入大城市都市圈,需要蚌埠在这里寻找错位发展的可能性,和它们肯定不是PK的关系,而是它们缺什么就给它们提供什么。其次,这个层级的城市还担负着带动更下一层级的、周围距离比较接近的城市的发展。目前来看,无论从高校的聚集程度、科研机构的聚集程度,周边很多城市和蚌埠都不在一个量级,蚌埠如何把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把科研优势、教育优势转变为生产力优势是很重要的一招。

放大自己的优势,也得避开自己的劣势。“比如蚌埠有一些旅游资源,但和风景名胜资源突出的城市比,这里的旅游资源显然不是‘顶配’。”尹稚分析,将来蚌埠的旅游业发展不能从游山玩水、景观欣赏方面来着重打造。既然距离上海、南京、合肥等大都会地区很近,将蚌埠打造成大都市的“后花园”,成为一个休闲、度假的区域可能更可行,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实施站城一体,实现互联互通

具体到城市规划的细节问题,蚌埠要打造“两个中心”又亟须在哪方面有积极的作为,尹稚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回答。

蚌埠围绕高铁站为“两个中心”打造了一个高铁新城,这让尹稚颇为欣赏。在他眼中,这是一块比较完整的“白地”,而在这里实现一些领先周围其他城市的高端职能,才能形成比较优势。

“这种大型枢纽站场跟城市生活必须融为一体,不能像过去,盖个站场就是一个站场,城市和它的融合度太低。蚌埠南站现在一天经停150多趟车,如何能把过境优势变为停留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往优势,都是高铁新城要解决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交通枢纽站点建设,而是交通枢纽和城市经济生活走向高度融合的建设。”尹稚指出,随着区域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强,市场会不断出现新的需求,所以不必急着把这里变成高楼林立的住宅区,急着把这块地填满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区域型中心城市需要以自身为中心,建立和周边城市以及县级市之间有效的通勤范围,不能停留在现在这种,只是有一搭无一搭,有点长途汽车联系的关系。城际铁路、跨城市轨道等交通问题都要逐一解决,要真正织成一张有效的互联互通的网络是第一位的,这张网络的形成能使中心城市未来强化大量中心职能,放大其服务面和吸引力,这是蚌埠目前要着手考虑的。”尹稚的建议非常具体,他解释,城际之间的交通,互联互通的联系,有有形的联系,也有无形的联系。除了功能设施的互联互通,还有政策渠道的互联互通,比如从这个城市跨越边界到另一个城市,高速路上有没有卡子,有没有政策性的瓶颈或阻隔,如果有,如何把它拆掉,如何使联通的摩擦率降到最小,成本降到最低。区域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关系,要从传统意义的简单的竞争关系,变为协作关系,过去的发展是在“砌墙”,而互联互通则是“拆墙”的过程,要实现更大区域的合作和联动,这是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不一样的地方。(完)

219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2019年,一个全新的时间坐标。肩负重任的蚌埠迎来创新发展、担当作为的新方略。区域中心城市要如何建设?蚌埠建成“两个中心”有哪些资源优势?规划体系应如何进行创新、调整,才会在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过程中实现突破?

带着这些问题,3月18日中午,蚌埠报业传媒集团融媒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尹稚。

抢搭顺风车,担起“两个中心”建设重任

加快“两个中心”建设,首先要明白何为中心城市。采访一开始,尹稚就为我们详细解释了何为“中心城市”。尹稚认为,所谓中心城市主要指在一定地域内,一个城市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或是战略的支撑点,它的发展会带动周边邻近城市或区域的发展。

尹稚说,过去对于“中心城市”这个概念的理解是看块头、看体量,近年来这种理解有了变化。一个地区被戴上“中心城市”的帽子后,首先应该惦记的可能不是能得到多少好处,拿到多少政策,而是对国家、地区发展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几年很多地区和城市提出要“创建某某级别的中心城市”,这个过程本身就很令人钦佩,首先是这个城市表达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诉求,其次,城市自身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国家级、区域级对中心城市的要求。蚌埠提出了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目标,一下要建两个中心,是抢抓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这班车抢搭得还是非常不错的,也是一件很有魄力的事。

全面建成“两个中心”,“留人”是重要发力点

蚌埠已经迈出了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步伐,如何发力才能跑得更快更好,成为了这个城市每一个追梦人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采访中,尹稚为我们揭晓了一套参考答案,他认为,蚌埠从历史上看,由于交通区位,一直处于皖北的交通要津,也是重要的节点,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方面来看都很重要。要适应当下新的城市发展,首先就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又跟人才的聚集有关,毕竟科技创新拼的是人才,科技动能是跟着人才走的,如果一个城市不具备人才争夺的优势,那么很难长期维持一个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所以,人才争夺成了最重要的争夺。

如果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中心城市优先要打造的是和民生质量密切有关的内容,比如医疗设施水平、教育设施水平,整体的人居环境的水平。蚌埠在这些方面还是有优势的,蚌埠聚集的科教资源全省第二。另外,在中国的土地上,山、水、湖,三者齐备的城市并不多,蚌埠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下一步就是要使整个城市更宜居。

这种宜居不仅是看着舒服、赏心悦目。城市化进程后半程面临的很大挑战就是公共服务系统欠缺导致的拉力不足。

从专业的视角分析,尹稚认为对蚌埠来说,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新动能,另一方面要大力投资民生工程补短板,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整体水平,蚌埠已经有了很好的条件,下一步应该在这个领域里多做文章,这样相对于其他周边城市也能形成更为独特的吸引力。

扬长避短,互联互通

建成“两个中心”的道路上强手如云,蚌埠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在尹稚看来,在中国整个城镇体系中,蚌埠处于中间的过渡层级,位于这一层级的城市,要跟更高层级城市形成互联互通,这一点蚌埠有优势,比如距离上海、南京、合肥三个大都会城市都很近,怎么能融入大城市都市圈,需要蚌埠在这里寻找错位发展的可能性,和它们肯定不是PK的关系,而是它们缺什么就给它们提供什么。其次,这个层级的城市还担负着带动更下一层级的、周围距离比较接近的城市的发展。目前来看,无论从高校的聚集程度、科研机构的聚集程度,周边很多城市和蚌埠都不在一个量级,蚌埠如何把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把科研优势、教育优势转变为生产力优势是很重要的一招。

放大自己的优势,也得避开自己的劣势。“比如蚌埠有一些旅游资源,但和风景名胜资源突出的城市比,这里的旅游资源显然不是‘顶配’。”尹稚分析,将来蚌埠的旅游业发展不能从游山玩水、景观欣赏方面来着重打造。既然距离上海、南京、合肥等大都会地区很近,将蚌埠打造成大都市的“后花园”,成为一个休闲、度假的区域可能更可行,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实施站城一体,实现互联互通

具体到城市规划的细节问题,蚌埠要打造“两个中心”又亟须在哪方面有积极的作为,尹稚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回答。

蚌埠围绕高铁站为“两个中心”打造了一个高铁新城,这让尹稚颇为欣赏。在他眼中,这是一块比较完整的“白地”,而在这里实现一些领先周围其他城市的高端职能,才能形成比较优势。

“这种大型枢纽站场跟城市生活必须融为一体,不能像过去,盖个站场就是一个站场,城市和它的融合度太低。蚌埠南站现在一天经停150多趟车,如何能把过境优势变为停留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往优势,都是高铁新城要解决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交通枢纽站点建设,而是交通枢纽和城市经济生活走向高度融合的建设。”尹稚指出,随着区域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强,市场会不断出现新的需求,所以不必急着把这里变成高楼林立的住宅区,急着把这块地填满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区域型中心城市需要以自身为中心,建立和周边城市以及县级市之间有效的通勤范围,不能停留在现在这种,只是有一搭无一搭,有点长途汽车联系的关系。城际铁路、跨城市轨道等交通问题都要逐一解决,要真正织成一张有效的互联互通的网络是第一位的,这张网络的形成能使中心城市未来强化大量中心职能,放大其服务面和吸引力,这是蚌埠目前要着手考虑的。”尹稚的建议非常具体,他解释,城际之间的交通,互联互通的联系,有有形的联系,也有无形的联系。除了功能设施的互联互通,还有政策渠道的互联互通,比如从这个城市跨越边界到另一个城市,高速路上有没有卡子,有没有政策性的瓶颈或阻隔,如果有,如何把它拆掉,如何使联通的摩擦率降到最小,成本降到最低。区域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关系,要从传统意义的简单的竞争关系,变为协作关系,过去的发展是在“砌墙”,而互联互通则是“拆墙”的过程,要实现更大区域的合作和联动,这是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不一样的地方。(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