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景 通讯员 郭庆
济济多士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兴。禹会区多措并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系列人才发展实绩交上了一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成绩单”。
其中,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禹会板块新增人才注册企业560户,累计引进落地高层次人才团队亿元以上项目58个,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博士、正高级职称人才37人,硕士研究生、副高级职称人才104人,补贴人才创新创业资金8000余万元。
实施“禹见未来”
探索人才在禹成长新路径
禹筑凤巢,禹汇人才。禹会区探索实施“禹见未来”成才计划,着力打造一支高质量本土人才队伍。为扶持创新创业人才,禹会区出台《禹会区青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扶持计划实施办法》,提供包括帮助优秀青年企业家创办企业获得供应链金融服务,给予不超过投后20%的股权投资、1000万元以内的融资担保及不超过100万元的贴息支持等7类13项扶持政策。
借鉴苏州等地做法,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出台《禹会区优秀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跟班学习细则》,分批次选拔企业高管到区科技经信局等部门挂职锻炼6个月。目前,第一批5名企业高管已挂任副职,围绕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队前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进行精准招商12次,拜访企业30余家,组织参与接待来区实地考察客商50多批次,对接、储备亿元以上在谈项目5个。另外,制订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实施方案,锻炼党政干部人才,多角度培养干部,帮助年轻干部更新理念,转变思路,提升能力。
加强平台建设
形成人才来禹创业强磁场
人才工作“引”是重点。平台吸引人才,人才也需要平台。禹会区做大开放平台释放人才红利,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在上海、深圳建立人才飞地。积极承接高端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外溢,推行“创业研发在上海、深圳,生产制造在禹会”的全新项目合作模式,吸引更多智慧资源、创新要素集聚禹会。去年以来,飞地吸引目标人才团队180批次、362人次,引导6支人才团队扎根禹会。
做优院所平台厚植引才根基。与华南理工大学、安徽粤智徽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生物材料先进制造研究中心,柔性引进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彭新文教授等20位高层次人才,完成发明专利申请15项。做强企业平台赋能引才主体,引进中国专利金奖得主,拥有国内及美、日、德授权专利800余件的梁志忠博士担任执行总裁的安徽积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半导体封装测试实验室,吸引从事半导体行业20余年的高端人才专家3人,集聚相关上中下游产业7家。通过赋能企业这个引才用才最活跃的主体,加快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培育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企业、崛起一个产业的良好局面。
助推乡村振兴
找准人才助禹发展动力源
禹会区委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禹会样板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探索非公企业家参与乡村振兴新模式,实行“1+3”联合发展新模式,成立环涂山党建引领示范区工作委员会,引领村集体、企业、农户深度合作。出台《关于鼓励优秀人才共建乡村旅游民宿的意见》,努力探索“空间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振兴路径,目前,已集中签约民宿12家,有4家进入装修阶段,2家正式营业。
另外,出台《禹会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163”工程实施办法》,通过采取专题培训、外出考察、跟班学习等“1”系列方式促进村干部健康成长。聚焦引育乡村人才、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基层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文化、抓好党员发展等“6”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强化村干部责任落实。实施推行任期承诺、明确考核内容、严格奖惩兑现等“3”项举措,建立“承诺、述评、奖励、退出”四位一体的考核奖惩体系,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目前,第一批村“两委”跟班学习工作已启动。
完善服务保障
筑牢人才留禹兴业护城河
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方能留住人才干事创业。为守护人才归属感,该区购置大禹家园两栋户型面积在74-100平方米/套的楼盘作为“两高”人才公寓。投入2000余万元对其中一栋162套房按照准四星级标准先行装修,配齐家用电器及家具,实现拎包入住。同时,建设基础性人才公寓2755套,协调提供团租公租房232套,有效解决人才住房难题。
强化人才融入感。在工业园区建设2700平方米的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作为人才服务一站式办结平台,现已施工完毕。拟出资回购北师大蚌埠附校义务教育阶段资源,同时组建秀水实验学校,打造西部名校区,为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子女教育环境。同时,提升人才尊荣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政治合格、贡献突出的企业家为市区两级“两代表一委员”,共计60余人当选。充分发挥市场在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定期开展高能级、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组织人才为发展建言献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