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丁海燕:照亮特殊儿童前行路

2022-10-09 07:40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首席记者 靳瑾

关于老师的比喻,有蜡烛,有园丁。对于丁海燕的学生们来说,丁老师更像是照亮他们前行路上的明灯——传授知识、陪伴成长,是他们信赖又亲近的人,是胜过师生关系的亲人。

9月30日,是国庆节前的最后一天上课。市特殊教育中心七年级听障一班的班主任丁海燕如常上完课,转身又忙着张罗起各种事情:学生假期作业安排好,班级里大小事务处理好,跟接班老师交接好,交代了半天仍不放心。“老师要去北京开会,同学们要乖乖听新老师的话,等我回来要检查大家作业哦!”她用手语不停嘱咐。一个孩子可怜巴巴地“问”她:“老师还回来吗?”“老师开完会就回来,一天都不耽误。”丁海燕揽过来一番安慰,孩子的脸上才“由阴转晴”。

在市特教中心,一说起丁老师,师生们都有道不尽的夸奖。一位学生形容:“丁老师像我的妈妈一样。”的确,丁海燕记得班里每个孩子的生日、喜好,孩子们也习惯了有事就找丁老师。

爱护这些特殊的孩子,寻找合适的教育方式,用知识的力量改变他们的命运,是丁海燕站上讲台第一天就立下的志愿——1998年,丁海燕从师范学校特教专业毕业,进入蚌埠特教中心任语文教师。到了第二年,她成为听障班的班主任。其实刚接触听障学生,丁海燕也有些措手不及,尤其是严重失听孩子,一句简单的“爸爸”“妈妈”发音也要教上几十甚至上百遍;背诵一篇课文,可能需要两个礼拜甚至两个月。可不论多少遍,丁海燕都告诉自己:别厌烦、别抱怨。“特殊儿童要比普通儿童慢一些,那我们也慢下来等等他们。”

就这样,丁海燕陪着孩子们“慢慢”地走,将满腔热情转为无微不至的关爱。学习之外,小到刷牙、洗脸、穿衣,大到生活技能、待人接物,都手把手地教给他们。特别是对那些贫困家庭的特殊儿童,更是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丁海燕曾经带过一个叫芳芳(化名)的孩子,因为听障伴智力障碍她9岁才上学。屋漏偏逢连夜雨,芳芳三年级时母亲病逝,家庭更加困难,父亲就准备让她退学。丁海燕得知后心急如焚,她一趟趟往芳芳家跑,跟芳芳的父亲承诺照顾好孩子,起码教会她生活自理。6年后的毕业仪式上,芳芳抱着丁海燕难分难舍,丁海燕也泪流满面——这6年里,丁海燕把芳芳当自己孩子一样看待,周末经常带回家里洗澡理发。可以说,9年的时间已经把师生俩紧紧“拴成”了一家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奥奥(化名)的妈妈告诉记者,三岁时才确诊孩子听力障碍,虽然用上了人工耳蜗,但效果不佳;自己也不知如何交流,导致孩子进步十分缓慢。“好在遇到了丁老师,每次家长会都表扬孩子,安慰我们。孩子回家经常说:妈妈,你没有丁老师有耐心,她从来不吵我。”奥奥妈妈说,如今孩子会自己买东西、爱看书,对人有礼貌,跟别的孩子在一起也不自卑,“你都不知道我们有多感谢丁老师。”

对学生如春风化雨,对同事则是倾囊相授。2015和2016年,市级丁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先后成立。丁海燕成了“领头雁”,日常教学之余还要抽出时间整理教学方法和心得,再传授给年轻教师。“其实丁老师的一言一行,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好的榜样。”市特教中心八年级一班教师洪林至今记得:班里孩子生病,丁老师第一时间从家里赶来带孩子看病,平常帮孩子梳洗、整理物品。遇到问题学生,丁海燕也从不发脾气,而是耐心找到背后的原因,再有针对性地解决。  

2008年,丁海燕第一届学生毕业。9年里,这个班级获评市文明礼仪示范班,全班12人中有3人获得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10人考取了国家级、省级重点聋人高中,其中7人后来考取聋人高校,实现了大学梦。这一成绩,创造了蚌埠特教创校66年的升学纪录。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丁海燕的影响不断扩大。针对日常教学中碰到的难题,她带领工作室成员搞科研解难题,先后参与了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7项,主持市级课题2个,形成了一些蚌埠特教独有的成果,先后编写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图文绘本,为特教增添教育资源;她与同事们编写的《培智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开创了国内特殊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的先例。

2020年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博览会上,丁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先进名师工作室,其个人也获得全国优秀工作室主持人称号。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20余人获得40多个县级以上荣誉。

倾心特教育桃李,满园芬芳沁心扉。丁海燕用朴实的行动感染着学生,用热忱诠释了真爱。今年七月,她正式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如今教学设备更新了、师资力量也更充沛,作为一名党代表,我一定会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让更多人了解、支持特殊教育;尊重、包容特殊学生,一起共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丁海燕说,她愿意始终坚守在特殊教育第一线,为残障的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209

蚌埠新闻网首席记者 靳瑾

关于老师的比喻,有蜡烛,有园丁。对于丁海燕的学生们来说,丁老师更像是照亮他们前行路上的明灯——传授知识、陪伴成长,是他们信赖又亲近的人,是胜过师生关系的亲人。

9月30日,是国庆节前的最后一天上课。市特殊教育中心七年级听障一班的班主任丁海燕如常上完课,转身又忙着张罗起各种事情:学生假期作业安排好,班级里大小事务处理好,跟接班老师交接好,交代了半天仍不放心。“老师要去北京开会,同学们要乖乖听新老师的话,等我回来要检查大家作业哦!”她用手语不停嘱咐。一个孩子可怜巴巴地“问”她:“老师还回来吗?”“老师开完会就回来,一天都不耽误。”丁海燕揽过来一番安慰,孩子的脸上才“由阴转晴”。

在市特教中心,一说起丁老师,师生们都有道不尽的夸奖。一位学生形容:“丁老师像我的妈妈一样。”的确,丁海燕记得班里每个孩子的生日、喜好,孩子们也习惯了有事就找丁老师。

爱护这些特殊的孩子,寻找合适的教育方式,用知识的力量改变他们的命运,是丁海燕站上讲台第一天就立下的志愿——1998年,丁海燕从师范学校特教专业毕业,进入蚌埠特教中心任语文教师。到了第二年,她成为听障班的班主任。其实刚接触听障学生,丁海燕也有些措手不及,尤其是严重失听孩子,一句简单的“爸爸”“妈妈”发音也要教上几十甚至上百遍;背诵一篇课文,可能需要两个礼拜甚至两个月。可不论多少遍,丁海燕都告诉自己:别厌烦、别抱怨。“特殊儿童要比普通儿童慢一些,那我们也慢下来等等他们。”

就这样,丁海燕陪着孩子们“慢慢”地走,将满腔热情转为无微不至的关爱。学习之外,小到刷牙、洗脸、穿衣,大到生活技能、待人接物,都手把手地教给他们。特别是对那些贫困家庭的特殊儿童,更是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丁海燕曾经带过一个叫芳芳(化名)的孩子,因为听障伴智力障碍她9岁才上学。屋漏偏逢连夜雨,芳芳三年级时母亲病逝,家庭更加困难,父亲就准备让她退学。丁海燕得知后心急如焚,她一趟趟往芳芳家跑,跟芳芳的父亲承诺照顾好孩子,起码教会她生活自理。6年后的毕业仪式上,芳芳抱着丁海燕难分难舍,丁海燕也泪流满面——这6年里,丁海燕把芳芳当自己孩子一样看待,周末经常带回家里洗澡理发。可以说,9年的时间已经把师生俩紧紧“拴成”了一家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奥奥(化名)的妈妈告诉记者,三岁时才确诊孩子听力障碍,虽然用上了人工耳蜗,但效果不佳;自己也不知如何交流,导致孩子进步十分缓慢。“好在遇到了丁老师,每次家长会都表扬孩子,安慰我们。孩子回家经常说:妈妈,你没有丁老师有耐心,她从来不吵我。”奥奥妈妈说,如今孩子会自己买东西、爱看书,对人有礼貌,跟别的孩子在一起也不自卑,“你都不知道我们有多感谢丁老师。”

对学生如春风化雨,对同事则是倾囊相授。2015和2016年,市级丁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先后成立。丁海燕成了“领头雁”,日常教学之余还要抽出时间整理教学方法和心得,再传授给年轻教师。“其实丁老师的一言一行,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好的榜样。”市特教中心八年级一班教师洪林至今记得:班里孩子生病,丁老师第一时间从家里赶来带孩子看病,平常帮孩子梳洗、整理物品。遇到问题学生,丁海燕也从不发脾气,而是耐心找到背后的原因,再有针对性地解决。  

2008年,丁海燕第一届学生毕业。9年里,这个班级获评市文明礼仪示范班,全班12人中有3人获得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10人考取了国家级、省级重点聋人高中,其中7人后来考取聋人高校,实现了大学梦。这一成绩,创造了蚌埠特教创校66年的升学纪录。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丁海燕的影响不断扩大。针对日常教学中碰到的难题,她带领工作室成员搞科研解难题,先后参与了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7项,主持市级课题2个,形成了一些蚌埠特教独有的成果,先后编写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图文绘本,为特教增添教育资源;她与同事们编写的《培智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开创了国内特殊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的先例。

2020年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博览会上,丁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先进名师工作室,其个人也获得全国优秀工作室主持人称号。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20余人获得40多个县级以上荣誉。

倾心特教育桃李,满园芬芳沁心扉。丁海燕用朴实的行动感染着学生,用热忱诠释了真爱。今年七月,她正式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如今教学设备更新了、师资力量也更充沛,作为一名党代表,我一定会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让更多人了解、支持特殊教育;尊重、包容特殊学生,一起共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丁海燕说,她愿意始终坚守在特殊教育第一线,为残障的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