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陈瑶 文/图
“如果您有什么好项目,欢迎推介给我,我是蚌埠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的杨澜,我的手机号是……”
“今天上午有客商来,我要去蚌埠南站接他,然后陪同他去调研园区。”
“明天一早我们就出发,去界首看个项目,万一能‘抢’过来呢。”
……
坐最晚的车,起最早的床,走最长的路,成为“特种兵式”旅游攻略。
这也是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招商人员杨澜的日常工作状态,今年46岁的他在招商一线已经奋战了七八年,快速机动、训练有素、敢于正面突围是他招引外资的“标签”。
上午9点到园区拜访企业;上午10点有客商来访,做好对接并带去高新区看项目;下午2点与来访客商座谈;下午3点赶往怀远与企业洽谈增资扩产事宜;晚上赶回办公室,整理去界首的招商材料……
这是记者随机抽取的一份杨澜工作日的日程安排表,不仅是紧锣密鼓的日程安排,还是招商“特种兵”繁忙工作的剪影。
今年招商引资,与往年不同。
“企业投资更谨慎,想把项目招进来落地更艰难了。”杨澜说,今年前七个月,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找企业、跑项目。仅仅上半年,他就密集动身,考察座谈,叩门招商,接连跑了五十多个项目。今年已经过完了七个月,杨澜有将近六个月的时间都在外招商。“越走出去,越觉得我们这行有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困难,困在家里都是困难;出路,走得出去都是出路。’”杨澜说,不走出去,眼前就是世界,走出去,才知道世界就在眼前。向外跑得多了,工作思路也开阔起来。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今年上半年,已经有2家企业正式签约决定落户蚌埠,其中一个是新能源电池外壳项目,一个是激光电视项目。不论是产能还是前景,两家企业都被业内同行看好。
杨澜(中)在走访企业,考察项目。
目前,杨澜正在向几家有意向落地蚌埠的企业发起猛烈“攻势”。下半年的成绩单值得期待。
自进入招商一线工作以来,杨澜一直采取实地考察、跟踪落实,扎实推进等方式,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环节,对外推进产业配套招商,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同时他对内也没有放松对已落地企业的追踪服务。
去年,国内首批5.5代线大尺寸无机变色玻璃在蚌埠正式下线,该产品是由安徽威迪智能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威迪”)研发生产,这也是我国首条5.5代线大尺寸无机电致变色玻璃生产线。企业从招商、选址、落地、投产到目前迈入发展快车道,每一步都有杨澜的参与。
企业原材料不能顺利运进蚌埠、企业生产用电不能充分保障……一旦出现棘手的问题,企业负责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杨澜。杨澜每次都没有辜负企业的期待,主动与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反映企业的难处和问题,次次都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我们把企业招进来,企业对我们有天然的信任感,我们不辜负企业,企业也不会辜负我们。”杨澜说,每落地一家企业,都等于扩大了蚌埠的“朋友圈”,让企业觉得来对了,这才是招商最好的名片,以商招商才能推得开,产业链条的带动效应才会逐渐显现。
“我们出去招商,十网打鱼九网空,但打到一网就成功。就为了这‘一网’值得付出‘十网’的努力。”杨澜说,招商人的投入和产出貌似不成正比,很多努力看似白费了,但这恰恰却是在酝酿下一次的机会。好的招商就是一心一意为企业着想,要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就得让自己变得更专业,对企业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招商人都应该能提供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答卷写在问卷前。”
各种问题和状况前置考虑,招商特种兵的专业素养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