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据任桥镇肉牛养殖带头人马赛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他们桥东村每天都要屠宰几百头黄牛,骑摩托车、用“大哥大”,是村民们的“标配”。
从前的任桥叫作马庄铺,两个村子中间有一条南北大沟,每逢雨天道路泥泞不堪,行人十分不便,清朝时一任姓尼姑化缘架了一座石桥,因此,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任桥”,改马庄铺为任桥集。
“任桥镇桥东村是一个回民聚居村,村民擅长牛羊屠宰,在耕种土地的同时,宰牛也成了村民们的主要生计。”桥东村党支部书记吴允峰告诉记者,桥东村被称为“老任桥”,在这里宰杀的牛肉也被称为“老任桥牛肉”。
“我们任桥人虽然懂牛,但是不会养牛。”马赛认为,虽然老任桥牛肉名声在外,但是家里的肉牛产业链并不完整,乡亲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养牛方式中。
17岁时下学跟着父亲做牛肉生意,小时候任桥镇红火的牛肉交易景象在马赛心里埋下了肉牛养殖的种子。
“在外面干的是生意,在家乡干的才是事业。”2020年在外从事餐饮的马赛回到任桥,与几位村里的同行先后创立了固镇县老任桥众心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固镇县任桥镇乡村振兴产业协会。
“这个是才进棚的牛犊,大概有个四五百斤,那个是即将出栏的,有1300斤左右。”桥东村肉牛养殖户张庆对自家的牛如数家珍,从最一开始的5头牛犊,到今天牛棚里的37头肉牛,他感叹:“家乡的肉牛产业这些年发展迅速,大家都一条心想把‘老任桥’牛肉发展起来。”
两年前,张庆加入固镇县任桥镇乡村振兴产业协会,通过协会统一购买原材料、统一进行防疫……每头肉牛的养殖成本可以降低500元左右。
“半年时间,我开车在固镇县内跑了2万多公里。”为了把乡村振兴产业协会办好,马赛挨家挨户收集肉牛养殖户们养殖中遇到的问题和对协会的建议。
“需要金融支持,协会就帮忙对接银行;需要技术支持,协会就联系专家,开展培训课……最主要的是这全部都免费,不用我们养殖户掏一分钱!”张庆说,“我们任桥镇虽然养牛的多,但是大家都是各干各的,协会的成立给我们同行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有种大家庭的感觉。”
记者了解到,目前共有335户黄牛养殖户加入了固镇县任桥镇乡村振兴产业协会,协会肉牛常年存栏量达15000头左右。“老任桥牛肉”走出了一条“抱团”发展的路子。
在协会的基础上,任桥镇建设了固镇县首个标准化黄牛养殖示范小区,目前一期项目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下个月这个小区即将迎接首批‘业主’——300头黄牛入住。
示范小区设计可以容纳1000头黄牛,村民们可以把自家的牛拉到小区,通过统一采购、规模化管理,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利润率。
“用简单的话讲,就是让镇里的黄牛散养户更有市场竞争力。”马赛表示,镇里养牛户的养殖水平参差不齐,示范小区也将成为养殖户们面对面学技术、交流经验的平台。
都说老任桥牛肉好,好在哪?
马记清真农家乐负责人马帅最有发言权。“肉香不怕巷子深。”马帅的农家乐虽“藏”在村子里,但他的餐厅每天能接待近百名慕名而来的食客,旅游旺季时这个数字还要再翻两番,年营业额能达到400多万。
“从牛种的选择到宰杀,再到烹饪方式,我们老任桥都有‘独门妙计’。”马帅手里锅勺翻转,牛肉块在沸水里不停翻转,香菜、葱段、姜片挨个下锅调味,一道经典的老任桥清炖牛肉在言语间出锅装盘。
“牛腹肉是用来炖的、牛腱子是用来卤的,牛里脊炒着才好吃。”另一名厨师笑着说,“这都是有讲究的!”
“任桥镇养殖的肉牛品种多为西门塔尔牛,这种牛生长速度快,肌肉多、脂肪少,牛肉等级明显高于普通牛肉。”马帅介绍,“我们清真的屠宰方式,会用锋利的刀先让肉牛丧失‘知觉’,将血液从刀口排出体外,这样宰得的肉才算干净卫生,烧出的牛肉味道才会比较纯正,不会有异味。”
眼下,“老任桥牛肉”已成功申请“固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蚌埠老字号”“非遗传承人”等称号,成功注册了“老任桥肉牛”集体品牌。
固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固镇还将新建肉牛交易市场、谋划肉牛屠宰加工项目,计划以2022年5.95万头饲(记者 尤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