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蚌埠是安徽第一个设市的城市,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这里曾经诞生了全省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第一台收音机……可以说,蚌埠最重要的基因是创新,最显著的优势也是创新。
如今,蚌埠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强市战略,创新活力、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从0到1,提升创新策源牵引力
6月24日,从北京传来好消息,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揭晓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记者从中研院了解到,“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了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技术从0到1的突破,保障了我国万亿级信息显示产业的战略安全。
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技术的突破,是蚌埠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的一个缩影。
作为安徽的第二大科教大市,蚌埠拥有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中电科40/41所、中国兵器214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科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
如何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市委坚持把“推创新”作为工作主线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
出台《蚌埠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等系列文件,实施“淮畔明珠”人才计划,为创新创业提供政策保障;
近三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累计62.99亿元,年均增长18.4%,2023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24.48亿元,居全省第3位,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6.63%、居全省第4位;
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50.32亿元,总量和强度均居全省第5位。
……
真金白银投入创新,真心实意支持创新,越来越多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正在蚌埠孕育诞生。
向着关键核心技术发力,近年来,蚌埠攻克了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管、高强柔性盖板玻璃原片等“卡脖子”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发出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稳定量产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触控玻璃,系统掌握聚乳酸全产业链工业化生产技术,建成全球首条1.5万吨/年秸秆制糖产业化示范线。
从1到10,提升创新成果应用力
实现0到1的突破后,怎么才能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蚌埠正以改革创新精神,重点发力从1到10,推进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替代传统的石油基塑料产品?蚌埠的答案是:生物基。
聚乳酸餐具、衣服、购物袋、家居用品……安徽丰原集团总部的企业展厅里,各类生物基产品琳琅满目,而这些环保、无毒、可降解的聚乳酸绿色制品,同样摆上了蚌埠的各大商超的货架,正走向千家万户。
“发展生物质产业,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转化,变石油煤炭的‘黑金经济’为生物质加工的‘绿金经济’。”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说。
从土地中种出神奇材料。除了在聚乳酸生产上不断精益求精,蚌埠正不断加大研发合作力度,研究开发纺织品等下游产品,并出台文件,在全省率先“禁塑”,助力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光生电,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效率能有多高?蚌埠的答案是:世界第一。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30×30平方厘米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组件实现20.3%的光电转换效率,又一次刷新世界纪录。
依托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发展基础,蚌埠率先试点了一批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
世界单体规模最大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在蚌运营,第一年发电超过1100万千瓦时,收益约900万元;
国家电网蚌埠莱特公司所属莱特零碳产业园正加快建设,光伏建筑监测智慧平台建成运行,成为全国领先、全省首个智慧“双碳”服务大数据中心;
全市630个单体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运,并网容量568兆瓦,年发电量约5.39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0.44万吨。
从10到100,提升创新主体竞争力
6月23日,在酒泉东风发射场,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成功。此次飞行-回收试验所使用的三台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由蚌埠市九州云箭公司研发,并在蚌埠总装基地进行发动机整机及零部组件的标准化装配与测试。
“蚌埠是一块发展的沃土。九州云箭在这里从一棵“幼苗”不断成长壮大,我们的创新成果在这里得到转化,正是得益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回忆起企业在蚌埠的发展历程,九州云箭安徽公司执行董事季凤来深有感触。
脚踏实地奋斗,逐梦星辰大海。
近年来,依托中电科40/41所、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蚌埠坚持创新驱动、招商带动“两动并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园,现已集聚星河动力、凌空天行、深蓝航天等企业10余家,在谈即将落地项目20余个,正聚焦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航天级关键材料、动力系统共享测试服务等细分赛道,促成更多产业资源、优质项目在蚌埠汇集。
厚植新优势,培育新动能。商业航天产业的从无到有、异军突起的背后,正是蚌埠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的雄心和努力——
培育壮大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中国传感谷、中国玻璃谷、商业航天产业园和皖北低碳新材料产业园等“两谷两园”,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
2023年,蚌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21家,居全省第5位、皖北第1位;
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累计达29家,居全省第6位;
登记各类科技成果543项,产业化率达80.1%,居全省第1位……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向而行、深度融合,正是蚌埠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目前,蚌埠在10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位列第56位,在全国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居第57位,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双百强”,实现双进位。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以科技“大创新”推动产业“大发展”。奋进路上,蚌埠步履坚定、动能强劲!(融媒体记者 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