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融媒体记者 李扬/文 陈昂/图)长三角一体化是蚌埠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当前,蚌埠正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乘长三角“东风”、搭一体化“快车”,持续深化甬蚌合作,努力把机遇优势转为发展胜势,推动蚌埠市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融”促发展
协同创新↔产业共链
3月12日,位于怀远经开区的安徽振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项目于去年11月份正式投产,具备年产300万台汽车燃油泵及新能源增程器式燃油泵总成的生产能力,预计年产值不低于2亿元,年税收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
“从温州到怀远发展,现在我们全家都成了‘新蚌埠人’。”公司总经理苏健表示,企业到蚌埠投资,正是看中了蚌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
扬蚌所长,加速融入。振立汽车的发展壮大,是蚌埠不断推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向深向实的一个缩影。
聚焦园区共建,我市抢抓甬蚌合作对接机遇,与宁波市共同创新合作模式,坚持成本共担、利益共享,采取“管委会+平台公司”“创新飞地”“园中园”等模式,推动合作园区多点开花。
坚持创新引领,蚌埠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去年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8场,服务企事业单位72家,联合举办甬蚌技术需求发布会暨甬蚌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会,促进科技要素在两地快速流动。
强化项目招引,全年签约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162个、总投资510亿元,总投资52亿元的宁波华彩电器蚌埠生产基地项目建成运营。
推进产业协同,立足蚌埠市六大产业集群,聚焦长三角城市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常态化开展产业对接会20余场,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6个,面向沪苏浙销售绿色农产品622.7亿元。
“融”惠民生
文化互鉴↔民生共享
山海不为远,文化一线牵。去年6月,由皖浙两省社科联指导、甬蚌两地共同主办的大禹文化、宋韵文化传承发展交流会在蚌埠举行,来自宁波、绍兴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发布了“大禹文化蚌埠共识”,对大禹文化传承发展和品牌塑造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文化、民生等各领域合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推动文旅共荣,签订宁波、蚌埠两地《游客互送协议》,联合打造两市精品旅游路线,举办旅游惠民季互游活动建设龙子湖-古民居博览园、涂山-禾泉农庄等宁波市职工疗休养基地,宁波职工来蚌疗休养已步入常态化轨道。
共享医疗资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大二附院安徽医院加快建设,上海一院蚌埠医院建立名医工作室9个,累计平移“三新”项目23项,举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之甬蚌合作专场,推动范玲燕名医工作室在市五院落地。
开展养老合作,共享宁波市“甬易养”网络学习平台养老护理员培训资源,全年开展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等“线上+线下”培训2005人次。
优化政务服务,优化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建设,与宁波市共同选定1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上线安徽省一体化智能自助系统,为在蚌宁波籍人员提供便利。
“融”向未来
开放对接↔合作共赢
春风拂煦,蚌埠滕湖机场航站楼宛如腾飞之翼,铺展在广袤的皖北大地上。
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蚌埠滕湖机场即将迎来预验收,4月份开展校飞,月底前完成飞行区、航站区工程竣工验收,同步开展试飞工作,确保年内通航,即将蚌埠及周边地区群众在家门口乘坐飞机的梦想……
这几年,蚌埠持续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五蒙高速、泗蚌高速、淮宿蚌城际铁路、沿淮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以“靓淮河”工程为纽带,加密跨淮河通道建设,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公铁水空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日渐成型。
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开放平台打造上,去年,蚌埠成功获批皖北首个综保区,推动蚌埠港与宁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续签还箱点协议,进一步加密蚌埠至宁波铁海联运点对点直达班列、深化蚌埠港与宁波舟山港合作、大力推进蚌埠港“陆改水”业务,高标准建设“一枢纽一基地”,正构建辐射皖北、链接长三角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
欲借长风乘势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开放中的蚌埠,正张开双臂,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打造皖北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推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拥抱合作共赢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