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降温
不少人用上各种“取暖神器”
暖宝宝、热敷包、暖水袋等
但千万注意!
被窝里发热的TA
使用不当也会成为“凶器”
↓↓
年轻白领揣着热水袋睡觉,白天没觉得身体有异样,晚上回家后发现小腿肚有硬币大小的水泡;72岁许奶奶(化名)贴着暖宝宝入睡,一觉醒来发现靠近脚踝处有指甲盖大小的水泡……近日,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科陆续接诊了40余名这样的患者。
有人疑惑,暖宝宝摸着并不烫手,为什么会导致这么严重的烫伤?实际上,暖宝宝的温度连鸡蛋都能烫熟,这样的烫伤也被称为低温烫伤。
什么是低温烫伤?
哪些人群要特别注意?
低温烫伤,是指身体长时间接触41℃至4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犹如温水煮青蛙一般,很多人对低温烫伤并不敏感,但它的危害却不容小觑。
严重的低温烫伤甚至会造成皮肤深层组织坏死,需要动手术。
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科主任范友芬主任医师介绍,在低温烫伤的患者中,各年龄段均有,老年人居多。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大,人体的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减退,使用取暖设备时,即便温度过高也很难察觉。加上老人对取暖的需求比较高,就更容易发生低温烫伤。
此外,婴幼儿,有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等疾病的人群也要提高警惕。这类人群肢体感觉较为迟钝,也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医生提醒:暖宝宝切忌直接贴在皮肤上,要间隔一层衣物,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热水袋应使用毛巾、棉布、毯子等包裹,或者隔着衣服进行取暖,避免皮肤直接受热。
如何应对低温烫伤?
范友芬提醒,低温烫伤发生后,伤口要避免碰水,并尽早到专科就诊。
低温烫伤的范围一般较小,初期出现的水泡很容易让患者觉得病情较轻,于是用创可贴贴一下,甚至还去洗澡,导致患处感染,伤口愈合困难,有些长达数月。如果患者是老年人,或者身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局部感染可能很快形成播散,导致全身性感染,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范友芬还提到,出现低温烫伤后,切勿使用盐、酱油、牙膏、香油等民间偏方,这样做会导致创面感染。也不建议使用冰敷,这会导致组织进一步损伤。在门诊中,这样的情况都不是个例。
寒冬里
不管如何取暖
一定要警惕这些冬日“隐形杀手”
↓
安全使用“取暖神器”
让这个冬天
隐患少一些,平安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