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杨露露 实习生 周昫
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十八连丰”。新希望、鹏欣、牧原等5个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固镇县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超额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和饮水安全、四好农村路、成片造林、美丽乡村建设年度任务。怀远县龙亢镇龙亢村入围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守好“三农”基础,既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一年来,我市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农村发展稳步推进。
稳安全 从混收混储到优质优价
“一粒好种,千粒好粮。”以良种为依托,稳产增产成为粮食生产主旋律。去年底,来自省统计局反馈数字显示,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83.39万吨,同比增长1.01%,实现“十八连丰”。
2021年6月4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省、市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怀远县韩湖村“淮麦46”小麦田块进行实收测产。经省市专家确认,小麦亩产达到808.78公斤,创我省沿淮麦区的单产纪录。
五河螃蟹
“我市地处沿淮稻茬麦区,受地势和降雨等影响,长期以来小麦产量一直较淮北地区有较大差距,此次单产突破800公斤非常难得。”在测产现场,见证这一纪录诞生的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负责人赵天聪高兴地说。
“从春种到秋收,‘十八连丰’来之不易。”赵天聪认为,高产的背后是农机、农艺、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去年我市推广优质专用粮食,比例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和行政村集体参与优质专用粮食原料基地建设,全市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专用水稻面积分别占小麦、水稻播种面积的66.8%、78.7%。
在小麦和水稻这两大主粮领域,粮食生产的新变化充分展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和传统的小麦系列相比,专用小麦品种有的高熟、矮秆,抗倒伏,强弱分明,不仅适合在淮河以北及沿淮半冬性麦区种植,还广受下游面粉加工企业的欢迎。”怀远县金海种业负责人胡林海说。
去年春季,阴雨天气给赤霉病防控带来挑战。我市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动员部署,全面推行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网格化管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市县区财政投入3400余万元用于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全市储备相关防治药剂900多吨,组织351个防治服务组织、600余台套无人机、2121台套现代植保机械投入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控攻坚战。
收割小麦。 安莉 摄
“手上有粮,心中不慌。”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勇表示,不卖大通货,优质优价机制为农民树立了新导向,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结构优化,既稳定粮食生产,又提高种粮效益,也展现了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气象。
强支撑 从挥舞镰刀到机械轰鸣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花生是我们常见的油料作物,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道美味小菜。然而,过去,这些“白胖子”生产过程并不容易,一度成为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薄弱环节,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近年来,固镇县组织开展花生机械起垄、覆膜播种、田间飞防管理、分段收获或联合收获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让农业机械化作业走进寻常百姓家。
从2021年5月28日开镰到6月7日大头落地,历经11天,顺利实现夏粮安全到手,颗粒归仓。这个“三夏”,蚌报融媒体记者在深入田间地头采访时发现,在农业机械助力下,麦收作业从“持久战”变为“速决战”,“三夏”生产正上演着时代变奏曲。
夏粮何以收得又快又好?这个夏收“农忙不见人”的场景已是常态。
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此,徐圩乡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尚跃深有感触:“这几年,农机加速换代,老旧联合收割机逐渐退出跨区机收队伍,大喂入量收割机占比越来越高,新型农机以日作业十个小时计算,有的收割机单日作业量可达200亩。”
蔬菜大棚。
来自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的数字显示,“三夏”期间,全市投入各类农机具10万台套,组织46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8000台左右收割机,1571台烘干机参与夏收,同时设立7个跨区作业接待站,成立23个农机维修服务队,48个小麦抢收应急服务队,全力做好小麦抢收和服务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6%。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去年全市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469个参与夏收,成立23个农机维修服务队,48个小麦抢收应急服务队,全面做好小麦抢收和服务工作,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发展托管式、网约式及“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帮助广大农户轻松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田。
农民需要的,也正是我们重点关注突破的。一年来,各地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明确补短板技术路线,建立典型示范点,分区域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现场观摩,搞好专家指导服务,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如今在广袤的土地上,飞防无人机、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应用在农田里“大显身手”,让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收获质量更高,农民更轻松。
重产业 从农产品加工到全产业链发展
走进位于固镇县的蚌埠鹏睿农牧产业有限公司中陈核心育种场,数字化气息扑面而来,一台台智能设备演示了智慧养猪的新方向。
“智能化养猪,能真正以数字化改变精准营养、科学育种、粪污处理等,智能技术正以全新的创新技术改变养殖全产业链。”在市畜牧兽医水产局负责人柳恩国看来,当下,在农业领域,一场数字化革命正在改变我们的餐桌,在畜牧业领域,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家禽养殖效率的大幅提升。
去年以来,全市着力推动6万头奶牛、150万头生猪、1亿只肉禽、100万只肉羊、100万亩糯稻、1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00万亩专用玉米、100万亩蔬菜、10万亩螃蟹、10万亩稻虾主导产业规模化建设,引导推进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全市四个食品产业园集聚食品加工企业达91家,产值达193.26亿元,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化链条化发展。新希望、鹏欣、牧原等5个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于产业要兴旺、产业要振兴。为此,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表示,深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不能只盯着“一亩三分地”,更要抬头看市场,瞄准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打造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全产业链。
农产品展销
跟着市场走、深度对接大平台,也让一批蚌字头的企业走向更大舞台。去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21·合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带着满满的诚意,蚌埠名优农产品又到省城,与大家共赴一场金秋的约定。
本次交易会上,我市共组织5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展销,品种涉及粮油、生鲜、奶制品、畜禽产品、果蔬饮料、休闲食品等20大类400多种,既有像怀远石榴、五河螃蟹、仲兴羊肉这样合肥市民熟悉的“老明星”,也有一些即食螃蟹“初创”企业。
多年参加全省、全国农交会的安徽争华羊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争上感慨:“经过多年持续参加合肥、上海农交会,我们的羊肉已经得到长三角消费者认可,成长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农产品交易会见证了许多“蚌字头”农业企业由小到大、展品由粗到精、品牌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不断提升我市名优农产品在沪苏浙地区市场影响力。
2021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和农业产业化“12345”工程,围绕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怀远县、固镇县继续入列202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20强县,怀远县、固镇县食品产业园继续入列20强园。怀远县糯稻全产业链拟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
优生态 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绿富美”
“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村子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干净整洁,村民的幸福感特别强。”新年前夕,一场接地气的乡村春晚为怀远县古城镇三巷村增添了不少幸福的滋味。
热闹欢腾的“村晚”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乡村发生的种种巨变。2021年,我市正式开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持续分类实施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新建改厕43665户。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无害化处理率达97.74%。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4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3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建设完成2020年度省市县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00个,2021年度55个省级中心村全部开工建设。
农业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效率变革。随着环境的持续改变,绿色经济也在焕发着崭新的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少乡村动起了美丽经济的心思,发展体验、观光和绿色经济,五河县头铺镇八岔村通过大力发展以银杏、大枣等为主的庭院经济,探索出一条依靠庭院经济、发展经果林,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绿化覆盖率达到了85%,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生态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4720元,全省第6位,增幅达11.0%,农民经营净收入4590元,增幅14.9%,财产净收入231元,增幅10.5%,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00元;全市62个村集体经济开展收益分红试点,分红资金2240.45万元;全市一产增加值157.1亿元,居全省第5位,增长8.7%,预计全年一产增加值增长7%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