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基层治理“条块分割”难题,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青年街道立足居民专业化、精细化服务需求,创新推出“物业联合接待日”机制。这一以物业服务为切口、社区物业合力共治的实践,正驱动社区治理体系从分散的“服务末梢”向高效的“治理枢纽”加速跃升。
整合力量:从“条块分割”到“协同共治”
青年街道打破社区、物业“各管一段”壁垒,在所辖11个小区全覆盖推行“物业联合接待日”。社区党组织与物业公司人员共同下沉小区,面对面接访。建立高效“问题会诊”机制:居民诉求当场分类,属物业职责的限时整改;需多部门协同的,联动综合执法、片警、律师等召开协调会,源头化解;对加装电梯、雨污分流等共性难题,纳入街道“民生实事清单”重点推进。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接待31场,接待居民510余人次,解决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问题120余件。
激活主体: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创治”
联合接待日突出居民主体地位,设置“金点子”征集栏、“小区治理大家谈”圆桌会,引导居民从“反映问题”转向“参与治理”。“上次提议加装楼梯扶手,真装上了!”居民李阿姨欣喜地说。针对停车难、高层消防设施故障等顽疾,通过业主、物业、业委会共商共议,形成了“三步走”停车方案,并通过公开招标、使用公共收益成功修复消防设施。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接待日成为重要“意见收集站”,“拓宽路面”、“增加活动区”等建议被采纳;居民代表更化身“矛盾调解员”,推动辖区内32部老旧电梯全部顺利换新,施工矛盾化解率达100%。
固化机制:从“单点突破”到“长效闭环”
青年街道将接待日作为治理起点,构建“1+N”长效机制:“1”即固定接待日,“N”包括日常线上议事群、季度治理评议会、年度成果分享会。居民可随时线上反馈,工作人员即时响应;城管队员“行走小区”日常巡查,发现问题督促物业当日整改,周通报结果与考核挂钩。对特殊群体,推出“结对帮办”服务(党员志愿者对接独居老人),创新开展“虹号暖心垃圾袋”(以垃圾袋颜色标识需求)、“虹号桑榆守护队”(低龄老人结对高龄老人)等活动。冬季居民反映“老人出行易滑倒”,街道迅速协调物业铺设单元门防滑垫,社区组织“铲冰除雪”,形成“发现-解决-巩固”的治理闭环。
如今,“物业联合接待日”已从单纯的诉求接待平台,成长为青年街道基层治理的核心枢纽与动力引擎。它成功实现了双重跃迁:从解决单一民生小事到激活多元主体参与热情,从临时性服务响应到构建起可持续的长效治理闭环。这场以服务为纽带、以共建共治为内核的实践,切实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转化为“服务零距离”,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区最前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