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物业缺位、设施陈旧、管理滞后,是基层治理的常见难题。蚌山区青年街道以创新破题,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与智慧赋能,将物业服务嵌入社区治理体系,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老旧小区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是治理的“定盘星”
街道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物业企业党支部+党员楼栋长”五级服务体系,织密全覆盖治理网,实现管理无死角、服务零距离。同时整合辖区资源,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一组一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平台,搭建起“街道—单位—社区—物业—居民”多方沟通桥梁,让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
多元共治让老小区从“无人管”变“共同管”
针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街道推行“设施改造+精细管理”双轨模式,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建立“街道—社区—物业”三位一体议事机制,确保居民“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每周六,“物业联合接待日”在中平、南山、同乐园三个社区同步开展,不仅提供理发、磨刀、量血压等便民服务,还现场受理报修诉求。今年以来,该活动已举办39次,收集解决居民难题130余个。
智慧赋能为治理注入“新活力”
街道上线“智慧社区”小程序,推行“积分制”管理:居民提出合理化建议可获“时间银行”积分,积分能兑换课程或服务,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这种“掌上积分”模式,打通物业服务“最后一百米”,推动物业与居民从“被动服务”转向“良性互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治理经验。
民生实事是检验治理成效的“试金石”
街道联合物业开展人居环境提质行动,针对环境卫生痛点成立专项工作组,构建“网格员+志愿者+物业”协同机制,今年已开展集中整治10余次,清理卫生死角170余处。同时推进“小而精”绿化工程,物业定期对小区绿化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还补植花草200余平方米,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如今,青年街道的“物业联合接待日”成常态、“积分制”推广见实效、居民参与度持续提升,老城区焕发新生机。(魏宝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