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增祭禹王庙碑记》碑初考
文/李焕俭
名山大川,必有名庙;千古名庙,必有名碑。
坐落在安徽省蚌埠市涂山绝顶的禹王庙,乃祭祀大禹治水“禹会、禹娶、夏兴”的祠庙。清雍正《怀远县志》载:“汉高祖过此,命立禹庙镇涂山。”涂山禹王庙成为帝王敕命最早建造祭祀大禹的庙宇。两千余载,兵燹不断,灾害频繁,禹王庙屡毁屡建,留下诸多官民重修禹庙、香客游人登山朝禹的诗联、文章、碑刻。唐、宋、元、明、清时期,涂山禹王庙著名碑刻有:唐代彭晁“庙记”碑、北宋苏轼“濠州七绝·涂山”诗碑、南宋濠州知州刘仲光的“有夏皇祖之庙”碑、元朝廷集贤院“禹庙香火公据”碑、明朝“增祭禹庙碑记”碑等。其中,能说明涂山禹王庙新增祭祀大禹庙会来由的,唯有明万历年“增祭禹王庙碑记”。
该碑镶嵌在涂山禹王庙前院东墙,碑高1.6米左右,宽约70厘米,碑额半圆形。沧海桑田,暴雨淋浇,烈日烤晒,冰霜侵蚀,地震破坏,碑面剥泐,文字残缺。碑额“庙、碑”等篆书大字尚可辨认;碑面楷书:“禹会诸侯,我朝定祀典,夏六月,崇德报功……”断断续续,无法连贯;碑首和两侧,祥云纹饰,隐约可见。
查阅清嘉庆《怀远县志·祠祭志》,明万历年《增祭禹王庙碑记略》:“涂山禹王庙者,因禹会诸侯之处而建之,以崇德报功也。按县志,唐、宋历有之。至我朝定祀典,命有司以六月六日祭。相传以为禹诞期,其来远矣!”
碑记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涂山禹王庙,因禹会诸侯于此,官府以农历六月六致祭,相传这一天为大禹诞辰,祭祀由来已久。
碑记立意高远,继而道出增祭禹庙的意义:“沔彼淮水,朝宗于海。环涂之民得平土而居食,圣哲胼胝之福也。直指督谢公按部是疆,顾瞻禹迹,慨然下令,捐赎锾,谋修缮,置祭田,增春、秋二祭并季夏之祭而为三。”
沔彼淮水,朝宗于海:典出先秦佚名《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miǎn):为水流充盈的景象;朝宗:指诸侯朝见天子,引申“归往”。全句大意:大禹治水,河清海晏,碧水扬波,奔流大海。
“环涂之民得平土而居食,圣哲胼胝之福也。”意为禹疏洪水,日不暇食,夜不能寐,手脚磨出老茧,大小腿汗毛被淤泥拔光,地平天成,江河安澜,万物生长,黎民百姓,丰衣足食,此乃大禹治水之功也!
碑文“直指督谢公按部是疆,顾瞻禹迹”,说的是朝廷命官谢正蒙巡视禹庙,吩咐增祭禹庙等事。
谢正蒙,字中吉,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广东惠来人,笃信好学,矢志不渝,黄卷青灯,苦读经书,立志报国。19岁考中秀才,21岁考中举人。40岁被朝廷选任知县,政绩在全国“行取卓异”,皇帝赐“清廉天下冠”褒扬匾额。51岁,朝廷授其监察御史之职。其为官清廉,秉公执法,敢于“劾亲王、批逆鳞”。其故里广东,将他与张九龄、海瑞、徐马石同列“岭南四名臣”。万历四十二年,谢正蒙以监察御史身份,奉旨督理两淮盐政,整顿食盐销售并兼管南京、山东、江北总运漕粮,他大权在握却廉洁奉公,政绩显赫,口碑载道。
食盐,关乎民生,是古代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时年,谢正蒙巡视两淮盐课,路过涂山见禹王庙年久失修,神像淋雨,心甚不安,当即要求地方重修禹王庙。于是碑文有:“慨然下令,捐赎锾,谋修缮,置祭田,增春、秋二祭并季夏之祭而为三。”
“赎锾”:指赎罪的银钱,即用银钱赎罪。“慨然下令,捐赎锾”:意为御史大人看到禹王庙破败,心潮起伏,寝食难安,下令捐钱修庙。
“谋修缮,置祭田”:指谢御史要求修好禹王庙,置办香火祭田,田租用于祭祀大禹和修缮庙宇。
“增春、秋二祭并季夏之祭而为三”:指将原有每年农历六月六一次官祭大禹诞辰的涂山禹王庙会,增加到春、夏、秋三次。
“供祭之余,尤议时加修缮。匾其殿曰‘万世永赖’”,即谢御史强调在增祭涂山大禹的同时,按照议定的方案,加强对禹王庙的修缮保护,制作“万世永赖”大匾,悬挂于禹王大殿,颂扬大禹治水功德。
碑文“举奉令启贮发赎,鸠工葺庙,仍买置民孙家庆田一区,计九十五亩三分,孙汝瑶、孙汝琢田一区,计六十一亩一分五厘,永为本庙祭田。募民耕种,每年征租银十两七钱,除课粮马一两五钱二分三厘,其九两一钱七分七厘,贮充春、秋祭品,祭以各仲月丁之次日为期,存羡以待不时之葺……”说的是举(知县王可举)奉令(奉谢御史之令)募集银钱,鸠工修庙,购买民田为香火祭田,以及募民耕种、征收租金,用于祭祀大禹等。
“贮充春、秋祭品,祭以各仲月丁之次日为期……”对研究新增涂山禹王庙春、秋二祭的会期,尤为重要。其中,“丁之次日”指春、秋仲月的第五天为新增庙会会期,即农历二月初五、八月初五。至于何年何月,会期演变为农历三月二十八和农历九月初九,目前尚无史料可考。
一岁三祭,主题鲜明,各有侧重,是御史谢正蒙涂山祭禹的神来之笔,也是他体谅民情、关注民生的杰作。遗憾的是农历六月六官祭涂山大禹诞辰的庙会,因民国战乱,1927年中断,至今已98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春祭涂山大禹的“朝禹庙会”,传承至今,人山人海,名播九州,跻身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九月初九秋祭大禹的“登高怀古庙会”,声望不高,人数不多,影响有限。
《增祭禹王庙碑记略》结尾:“田各坐涂山之前后滨淮不等,四至有杙(yì)。田前各建小石碑,题曰‘盐院为新设禹王祭田’九字,永为遵守,识盛美于不朽云。公讳正蒙,东粤之惠来人。”此段告知禹王庙祭田的坐落方位,田前还设置标识碑,褒扬谢正蒙增祭禹王庙的美德——千秋颂扬!
清嘉庆《怀远县志》刊载的《增祭禹王庙碑记略》,碑记有“略”,并非原文。寻找碑刻原文,对研究增祭庙会,意义非凡。登山寻古,拜读古碑,碑面粉化,缺字七成之多,令人扼腕叹息。好在该碑结尾“凤阳府怀远县蜀人王可举立”,文字可辨,弥补了古县志未载之遗憾。王可举是何方人也?清嘉庆《怀远县志》有传:“王可举,万历四十三年以举人任,慈蔼平易,有古循吏风。”寥寥数语,拨云见日,立碑者的身份地位一目了然。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时光穿越四百余载,拜读古碑和查阅古志可知,饬令重修禹庙、购置祭田、将每岁一祭大禹庙会增加到三次者,乃朝廷御史谢正蒙也;募集资金监督修庙并刊立增祭庙碑者,乃怀远知县王可举也。
古碑残字与古县志“碑记略”,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为研究涂山大禹文化和“增祭庙会”,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碑刻和文字依据。
附:万历年《增祭禹王庙碑记略》:
“涂山禹王庙者,因禹会诸侯之处而建之,以崇德报功也。按县志,唐、宋历有之。至我朝定祀典,命有司以六月六日祭。相传以为禹诞期,其来远矣。沔彼淮水,朝宗于海。环涂之民得平土而居食,圣哲胼胝之福也。直指督谢公按部是疆,顾瞻禹迹,慨然下令,捐赎锾,谋修缮,置祭田,增春、秋二祭并季夏之祭而为三。供祭之余,尤议时加修缮。匾其殿曰‘万世永赖’。举奉令启贮发赎,鸠工葺庙,仍买置民孙家庆田一区,计九十五亩三分,孙汝瑶、孙汝琢田一区,计六十一亩一分五厘,永为本庙祭田。募民耕种,每年征租银十两七钱,除课粮马一两五钱二分三厘,其九两一钱七分七厘,贮充春、秋祭品,祭以各仲月丁之次日为期,存羡以待不时之葺。田各坐山之前后滨淮不等,四至有杙。田前各建小石碑,题曰‘盐院为新设禹王祭田’九字,永为遵守,识盛美于不朽云。公讳正蒙,东粤之惠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