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水底“捞金”!“沉睡水域”靠芡实“生财”

2025-11-26 10:11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记者 尤靖文 通讯员 王文瑞)  初冬时节,天高云淡。11月25日上午,在沫河口镇龙庙村235亩宽阔的水面上,四艘采收船正开足马力,穿梭忙碌。这片生机勃勃的水域,是种植大户王玉海布局的“试验田”之一。

“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芡实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据王玉海介绍,他在滁州市明光规模种植了5000亩芡实,在五河县浍南也种植了1000亩,而龙庙村的这235亩,因其紧邻北淝河、水量充沛、水质优良的天然优势,被选作重要的种植点。

芡实,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其生长过程颇具特色。夏季,宽阔的芡实叶片铺满水面,放眼望去碧绿一片,景色宜人。而到了深秋成熟季,芡实的果实却沉入水底,原本茂盛的叶子也逐渐分化腐烂。此时的采收,需要依靠特殊的装备——采收船上装有水泵,利用产生的吸力,精准地将隐匿于水底的芡实果子“吸”上来。

“今年在龙庙村这边下苗稍微晚了一些,但长势不错,预计亩产还能达到500斤左右。”王玉海看着采收现场说道。他接着算了一笔经济账:“去年市场上芡实每斤能卖到5元钱。扣除种苗、管理、采收、加工等各项成本,算下来,每亩水面的纯收入大概在1000元上下。”对于种植户而言,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回报。

据了解,采摘上来的芡实经过晾晒、去壳、加工等工序后,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等地作为滋补食材,同时也供应亳州等地的药材厂,融入中医药产业链。

龙庙村这片如今创造着价值的水域,过去曾是另一番光景。龙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梦龙介绍,该水域原为荒塘,长期以来由农户用于传统养鱼,当时的承包费仅为每亩90元,后来虽上涨到160元,但资源价值并未得到充分挖掘。为盘活村内现有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村“两委”近年来积极谋划,先后引进了金耳种植、650亩红高粱以及这235亩芡实种植等多个特色产业项目。

“我们将这片水面从传统养殖转向高价值的芡实种植后,通过公开竞标等方式,水面租金大幅提升到了每亩650元。”朱梦龙书记高兴地说:“这一下子就让农户的资产性收入和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真正做到了将资源变资产,将水面变成‘聚宝盆’。”


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