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婷婷
住院起付线降低了,慢性病门诊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了,特殊慢性病病种范围扩大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上浮……“十三五”以来,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纷纷化为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真实而细腻的变化,见证着人民持续上涨的幸福指数。
秋日午后,阳光和煦。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内,70岁的杜孝升晒着太阳。“吃得好、住得舒心,还有医生和护士专门给俺瞧病,真是做梦都想不到能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经过精心照料和系统功能训练后,杜孝升因脑梗引发的偏瘫后遗症渐渐得到改善。
杜孝升老人只是我市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众多受益的特困人员之一。为进一步解决特困群众的生活和健康难题,我市积极打造医养结合集中供养中心,通过委托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升级。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保障特困人员99万人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4.8亿元,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为46.3%。
“每天睁眼吃药的时候,感觉就是在吃钱,一颗都要200多块。”自从确诊胃肠道间质,我市服用多年靶向药的杨先生对于格列卫的药价变化深有体会。“当时格列卫的价格还很高,一盒需要一万二,普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因为这病,我的家庭和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杨先生坦言,为了救命,他第一年光吃药就花了将近八万块钱。
自从格列卫等药品纳入国家谈判药品目录后,抗癌药品的价格陆续降了下来。“自付30%以后,剩下的70%还能报销,党和国家的恩情比天大,要不然,卖掉家里的房子也不够治病的钱。”杨先生动容地说。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抗癌药品惠民政策落地。全市17家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均纳入抗癌药品采购范围,择优新增5家药店作为谈判抗癌药品定点药店,定点医疗机构、药店谈判抗癌药品实现“双通道”供应。“一站式”即时结算,进一步减轻了参保人员垫资压力。
“诊疗费和医药费合计27块8毛钱,钱虽不多,但感觉特别方便。”2019年9月15日,合肥人张先生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看病时,通过刷医保卡完成了我省异地就医门诊结算“第一单”。
随着医保报销结算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我市参保群众不仅可以享受到省内普通门诊、门诊常见慢性病和门诊特殊慢性病医保直接结算等多项服务,异地就医住院时也无需先行垫付医疗费用,即时结算解决了参保群众多年来的痛点、难点问题。
聚焦百姓向往,增进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我市全民参保计划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扎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等都逐年提高。2016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统筹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民生无小事,实事连万家。以五年规划为蓝图,对接着最大多数群众的期待和向往,蚌埠在一次次跨越赶超中瞄准民生保障的“空白点”,筑就起了一道又一道坚实而温暖的幸福底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方力量如涓涓溪流,汇聚成全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也让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加绚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