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瑾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5G冲浪,衣食住行都借由手机完成。然而,对于很多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来说,手机仍然只是接打电话的通讯工具。信息时代加载在手机上的绝大部分功能,对他们而言是海市蜃楼一般的存在。
不会用微信、支付宝,看不懂网上挂号的“迂回曲折”,有的老人自嘲是“智能文盲”,在信息时代遭遇了“数字鸿沟”;也有老人说,我们不想被隔在手机的另一头,希望有人关注到我们的需求。
不敢用移动支付 看不见摸不着的交易不踏实
今年刚满70周岁的唐先生常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是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为可以比较熟练地使用手机。几年前,他就从报纸转向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平时用微信支付,在网上挂号、缴费也都不在话下。出门旅游之前则会从不同APP中查询线路和景点,做足功课防坑防忽悠。不久前,他还开通了电子社保卡和网上银行,出门连银行卡、社保卡都不用带,真正实现了“一机在手,天下我有”。
然而,唐先生的情况在同龄人中毕竟属于少数。他的爱人尹女士,至今买菜都习惯用现金。她告诉记者,其实用现金越来越不方便了,经常是自己整钞拿出来,对方找零犯了难。为此,她也学过如何用微信、支付宝付账,然而看不见摸不着的交易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再说手机屏幕上的字又太小,她得戴上老花镜仔细看,半天才敢小心翼翼地点下去。“有一次买东西该给12块钱的,排在后面的人一催,我没注意点成了120块钱,回到家生了好几天的闷气。”她说,从那以后更不敢用手机支付了,还是乖乖用现金保险。
事实上,像尹女士这种情况还不少。市民蒋先生的妈妈要和二姨结伴去海南看望亲戚,他在网上为两人订好了机票和宾馆。然而,对年轻人来说拿起手机和身份证“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两位加起来年龄接近150岁的老人来说却相当困难。“年轻人打开手机就能查到的出行信息,老年人却只相信纸质的票证。”蒋先生说,后来干脆把每天的行程写在便利贴上,具体到几点几分到哪里坐哪班机场大巴,以及航班班次,如何换登机卡,又把宾馆的地址和前台电话写好,让老人收起来,关键时刻当作“锦囊妙计”用。
网上订票只用了几分钟时间,教会两位老人却用了个把小时。“左思右想怎么都不放心,比孩子出门还操心。”蒋先生苦笑着说,孩子刚上初中,玩手机已经6到飞起,自己手机上不少APP还是孩子推荐的。
此前,淮河晨刊记者在社区采访时遇到来给儿子交社保的吴大爷。网格员再三解释如今不收现金,扫下二维码自己在网上交就行,老人家还是一筹莫展。后来还是网格员拿过手机给吴大爷的孙子打了电话交代清楚,又拍下二维码发过去,请他帮忙代缴的。“吴大爷用的是智能手机,还算好办的。有的老人用最简单的基础款手机,没有拍照和上网功能,只能我们用自己的手机操作,或者喊老人的子女来办手续。”这位网格员直言,年轻人几分钟就能办好的业务,有的老人可能要跑两三趟。
坑多忽悠多 老人一不留心就“中招”
“我们早就跟不上形势了。”采访中,一位退休十几年的阿姨有些失落地说:“疫情期间不会网购,全靠孩子网上买好菜送上门。后来能出门了,我连个安康码都不会搞,还是找了社区网格员帮忙的。”这位阿姨说,如今她都不爱出门了,太麻烦。
不仅是不擅长使用网络,网络上各种骗局更是给老人挖下了大大小小的坑。“肺癌早期,你的身体发出了求救信号!”“大家警惕,心脏病的起因找到了,请提醒身边人!”每天一打开家族群“相亲相爱一家人”,王女士就要先接受各路专家的“洗脑”。“老爸老妈每天最少发三条这样的消息给我,食物相克、癌症起因、中医专家论断必不可少。”王女士说,自己多次在群里发出辟谣帖,却收效甚微,长辈们还是固执地相信自己最先看到的内容。
不仅如此,王女士的妈妈还特别爱看短视频,尤其喜欢模仿其中各种生活小窍门。比如把金针菇的根部剪下来,用湿纸巾裹上就能再长出金针菇;小苏打加白醋加洗洁精能清洗一切重油污渍等等。“跟她说很多是为了骗流量骗关注的噱头,但我妈就是不信,说是哪个研究所的专家说的。全国这么多人看着呢,能有假的吗?”王女士说,妈妈不仅在家实验,还喜欢在小区的阿姨中传播“先进经验”,搞得她很尴尬。她直言,就像前几天沸沸扬扬的假靳东事件一样,年轻人一眼能看穿的网络骗局,老人却深信不疑,稍不留神就中招。
手机之外的老人 各有各的苦衷
事实上,蒋先生此前也教过妈妈使用APP订机票、订宾馆,然而三个步骤之后,老人家就开始犯迷糊了。“微信视频通话都学了好几遍,毕竟年龄大了,接受能力和记忆力下降。”采访中,蒋先生的妈妈显得很委屈:别说操作那么多步骤根本记不清,光说手机屏幕上小若蚊蝇的字,她的老花眼根本看不清。
还有人学不会的原因是恐惧。今年64岁的方大爷如今连ATM机都不愿意用——因为十几年前曾经遇到过一次信用卡诈骗,卡上几万元被席卷一空。几年前,他和邻居一道做“网络投资”,结果又遇到“P2P”爆雷,损失一万多元。“老伴和孩子都埋怨,搞得我再也不敢赶时髦了。”方大爷说,经常在新闻中看到网络诈骗的报道,加上子女的一再告诫,他干脆对手机敬而远之,平时只用微信联系下家人和朋友。
害怕个人信息泄露,很多老年人对手机的态度与方大爷保持一致。“超市门口经常有人做活动,扫二维码就送小礼品啥的。以前我扫了一次,人家在我手机上下了个软件,还注册上了。回来女儿说是网络借贷的,还说我的信息都泄露了,指不定哪天就背上网贷什么的,吓死人了。”采访中,市民刘阿姨也说,自从那次以后,自己就得了二维码“过敏症”,手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先请示女儿。
市老年大学开设手机应用班 尽力帮助老人“不掉队”
然而,即便刘阿姨如此谨慎,也有绕不过去的“坑”。有一次她看到手机上跳出一个红包页面,点进去却差点买了一份人身意外保险。“有专门给老年人用的手机,能不能也开发一点给老年人用的软件?”刘阿姨说,孩子平时工作也忙,不可能24小时贴身陪伴;自己不想当睁眼瞎,更不想交“智商税”,只能寄希望于社会对老人的需求更加宽容了。
对此,方大爷也有同样的看法:“看到孩子们在手机上抢消费券,买东西的确便宜,我光羡慕也没办法。能不能给老年人也预留个排队的窗口,让我们也沾沾光?”方大爷说,现在用智能手机的地方越来越多,能凭耐心排队的地方越来越少。他虽然理解这是为了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但对于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多少有些不公平。
好在,老年人的需要已经有人关注。几年前,市老年大学在电脑摄影系下设了手机应用班,从手机开关机教起,到如何下载卸载APP,怎样使用微信支付、加好友、发朋友圈,以及如何下载百度作业给孩子辅导功课等,课程基本涵盖了老年人生活必需。去年还增加了美图秀秀、全民K歌之类热门APP的使用方法教学。
“开始是一个学期结业。后来学员反映知识点还需要巩固,课程就延长到一个学年。新学员想进来,老学员还想‘复读’,所以每期报名都很火爆。”采访中,市老年大学电脑摄影系主任易言明介绍,火爆的报名现场也从侧面证实了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刚需指数。“时代进步,老年人也不能掉队。大家一起想办法,总能跟上大部队。”他笑着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