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别让“家长群”成了“压力群”

2020-11-18 08:35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刘晨 

现在几乎班班有家长群,各科老师也都会组建QQ群或微信群,方便老师通知家长信息,也便于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但却出现本意与事实不完全相符的情况,例如静候老师发送的学习情况反馈,如坐针毡,或是只要老师发送一条信息,不看内容是什么,先回答“收到”、“老师,辛苦了”等等,久而久之,让家长很有压力。甚至在网络上出现了一名家长因为孩子教育职责划分,在视频中“怒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日前,记者就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回归其家校沟通交流的本质,采访了部分中小学家长、教师以及学校相关负责人,了解他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家长一入群24小时待机

方倩倩(化名)女士的儿子在蚌山小学读四年级,为了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班级建了群,本想着加入这个群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动态。可现实情况是,方女士的手机全天待机,早上一睁眼就要点开班级群,每天只要有信息她就会下意识地点击,老师布置一项作业,发布一则通知,她也会想半天要不要回复,“如果别人回,我不回,老师会不会觉得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如果每次都回,会不会让别的家长觉得我有些絮叨。”

初中生家长邵子红告诉记者,她家孩子今年上初一,各科老师都会在群里发布每天的作业情况、每一次听写情况、考试情况,每天最害怕的就是看班级群,可又不能不看,怕看见孩子某一项不合格被点名,但有时又期待老师在群里发布班级的学习情况,这样能更好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能了解别的孩子,心里真的很矛盾。

老师发条信息“收到”刷屏

对于家长群,有的家长对群过度关注,也有的家长吐槽家长群。市民冯斌(化名)的孩子今年在龙子湖实验学校上三年级,虽然已经入群快三年,但他表示有时真想关机清静一会。原来,孩子所在班级家长QQ群每天都十分活跃,再加上冯先生自己的工作群、同学群,可以说不断有信息涌入,手机提示音一直响个不停。

“老师说一句话,后面就跟着几十条‘收到’、‘老师辛苦了’,还有的带着鲜花、爱心的表情,一下子就被这些刷屏。”冯斌说,“理解老师的辛苦,但此类表达过多,就可能会让其他家长错过重要信息通知。”他还告诉记者,为了减少接收无效信息的影响,他家孩子的家长组建了有老师、没老师的群等等,但这些群高度相似,稍有不慎就会发错群。

群留言堆积老师应对忙

教语文的王老师平常布置作业,家长们都会回答“收到”,或是表示感谢,她觉得家长们都尊重自己,刚开始还会回两句,后来就习惯了。平时只要布置完作业,家长群就像“炸”了,王老师后来习惯发完作业就屏蔽群,直到有一次真的忍不住了。

当数学老师布置完作业,家长都在群里发“收到,辛苦了”之类的话,王老师准备发自己的作业了,但家长群依然在刷屏。王老师怒了:“哪儿那么多感谢的话,每天说来说去就那两句,请你们闭嘴,我要给孩子们布置作业了。”信息发出后,家长群瞬间就安静了。

11月7日,立冬节气,适逢周末,龙子湖区某小学的一位班主任朱老师在外出与亲友聚餐时,时不时便得回复班级群信息,全程无法尽兴吃好。“有的家长一旦没有立即得到回复,就会不停在群里@老师,甚至还会给我打电话,我也不好不接啊。”她说,“家长是对着一个老师,最多几个老师,可是老师却是要对着几十个家长,自己家里也有孩子,有时感觉没有下班的概念,时刻在上班。”

建个“有效率、有温度”的群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QQ、微信成了大家彼此交流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也就应运而生了‘班级群’、“家长群”,其实只要使用得当,能给老师、家长省不少事,会十分便利。”蚌埠二中中三(3)班班主任翁云说。翁老师的班级有两个群,分工很明确,一个群主要是班主任或家委发布权威通知消息,另一个是班级家委会的工作群,家委商讨事宜,分享看法,敲定方案,与班主任沟通都在此群里。 她表示,不论是哪个群都有一条原则,坚决不允许群发一些负能量和与学生班级管理无关的信息,有关学生问题单独联系不在群里公开讨论。

一实校教育集团南山学校教师陈旭告诉记者,他看了网上家长退群的视频,这次的退群事件只是家校矛盾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实从这个情形看需要班主任思考的是,如何提升家长对于学校工作的配合参与程度?在与家长交流的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其实要解决这些问题,家校都要各有自己职责的边界,才能共同培养教育好孩子。

黄旭东是回民小学的一名年轻班主任,“我认为,家长群是家长和老师之间实时沟通、信息公开的一种渠道,用好它是纽带,用不好就是绳索,组建的时候就应该订好规则,明确老师和家长在群里责任范围,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除了必要的沟通,平时就应该让它‘凉着’。”

分清职责抓好教育教学

“因为我自己也是一名家长,所以特别能够理解那位退群的家长,”回民小学副校长王莹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如今教师承担了很多非教学的任务,一些本该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转嫁到了家长身上,导致了家长和老师职责上的混乱和错位,怎么会不产生矛盾?”

她表示,家长和老师的目标一致:孩子成绩好,于是,一些本不是负担的事情变成了负担,比如一些本来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的志愿者服务或社会实践、安全知识问答等,因为对提高学科成绩没什么帮助而失去了“价值”,本该由学生填答的知识问答,老师默认了由家长填答,本该由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变成了由家长代劳晒照片、打卡,所以学校、教师和家长对此都应该有所思考,在明确家校双方的教育责任和地位的情况下,相互信任,紧密配合。

蚌山小学副校长茹慧告诉记者,校方会经常提醒老师加强管理家长群、班级群,要求老师只能在群里布置作业、通知班级重要事务、向家长推荐一些育儿经验等,其他内容不建议老师发布,也会让老师劝阻家长在家校群里发布广告等,尽量尽到一个群管理员的责任。她还建议,要实现教师和家长在家长群这一网络信息交流平台自由而又有限度地交流,不仅需要多方合力,相互配合,制订高效的发言规则,参与者自身素质也要进一步提高,避免把“家长群”变成了“压力群”。   (完)                                                                                                               

310

蚌埠新闻网记者 刘晨 

现在几乎班班有家长群,各科老师也都会组建QQ群或微信群,方便老师通知家长信息,也便于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但却出现本意与事实不完全相符的情况,例如静候老师发送的学习情况反馈,如坐针毡,或是只要老师发送一条信息,不看内容是什么,先回答“收到”、“老师,辛苦了”等等,久而久之,让家长很有压力。甚至在网络上出现了一名家长因为孩子教育职责划分,在视频中“怒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日前,记者就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回归其家校沟通交流的本质,采访了部分中小学家长、教师以及学校相关负责人,了解他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家长一入群24小时待机

方倩倩(化名)女士的儿子在蚌山小学读四年级,为了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班级建了群,本想着加入这个群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动态。可现实情况是,方女士的手机全天待机,早上一睁眼就要点开班级群,每天只要有信息她就会下意识地点击,老师布置一项作业,发布一则通知,她也会想半天要不要回复,“如果别人回,我不回,老师会不会觉得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如果每次都回,会不会让别的家长觉得我有些絮叨。”

初中生家长邵子红告诉记者,她家孩子今年上初一,各科老师都会在群里发布每天的作业情况、每一次听写情况、考试情况,每天最害怕的就是看班级群,可又不能不看,怕看见孩子某一项不合格被点名,但有时又期待老师在群里发布班级的学习情况,这样能更好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能了解别的孩子,心里真的很矛盾。

老师发条信息“收到”刷屏

对于家长群,有的家长对群过度关注,也有的家长吐槽家长群。市民冯斌(化名)的孩子今年在龙子湖实验学校上三年级,虽然已经入群快三年,但他表示有时真想关机清静一会。原来,孩子所在班级家长QQ群每天都十分活跃,再加上冯先生自己的工作群、同学群,可以说不断有信息涌入,手机提示音一直响个不停。

“老师说一句话,后面就跟着几十条‘收到’、‘老师辛苦了’,还有的带着鲜花、爱心的表情,一下子就被这些刷屏。”冯斌说,“理解老师的辛苦,但此类表达过多,就可能会让其他家长错过重要信息通知。”他还告诉记者,为了减少接收无效信息的影响,他家孩子的家长组建了有老师、没老师的群等等,但这些群高度相似,稍有不慎就会发错群。

群留言堆积老师应对忙

教语文的王老师平常布置作业,家长们都会回答“收到”,或是表示感谢,她觉得家长们都尊重自己,刚开始还会回两句,后来就习惯了。平时只要布置完作业,家长群就像“炸”了,王老师后来习惯发完作业就屏蔽群,直到有一次真的忍不住了。

当数学老师布置完作业,家长都在群里发“收到,辛苦了”之类的话,王老师准备发自己的作业了,但家长群依然在刷屏。王老师怒了:“哪儿那么多感谢的话,每天说来说去就那两句,请你们闭嘴,我要给孩子们布置作业了。”信息发出后,家长群瞬间就安静了。

11月7日,立冬节气,适逢周末,龙子湖区某小学的一位班主任朱老师在外出与亲友聚餐时,时不时便得回复班级群信息,全程无法尽兴吃好。“有的家长一旦没有立即得到回复,就会不停在群里@老师,甚至还会给我打电话,我也不好不接啊。”她说,“家长是对着一个老师,最多几个老师,可是老师却是要对着几十个家长,自己家里也有孩子,有时感觉没有下班的概念,时刻在上班。”

建个“有效率、有温度”的群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QQ、微信成了大家彼此交流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也就应运而生了‘班级群’、“家长群”,其实只要使用得当,能给老师、家长省不少事,会十分便利。”蚌埠二中中三(3)班班主任翁云说。翁老师的班级有两个群,分工很明确,一个群主要是班主任或家委发布权威通知消息,另一个是班级家委会的工作群,家委商讨事宜,分享看法,敲定方案,与班主任沟通都在此群里。 她表示,不论是哪个群都有一条原则,坚决不允许群发一些负能量和与学生班级管理无关的信息,有关学生问题单独联系不在群里公开讨论。

一实校教育集团南山学校教师陈旭告诉记者,他看了网上家长退群的视频,这次的退群事件只是家校矛盾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实从这个情形看需要班主任思考的是,如何提升家长对于学校工作的配合参与程度?在与家长交流的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其实要解决这些问题,家校都要各有自己职责的边界,才能共同培养教育好孩子。

黄旭东是回民小学的一名年轻班主任,“我认为,家长群是家长和老师之间实时沟通、信息公开的一种渠道,用好它是纽带,用不好就是绳索,组建的时候就应该订好规则,明确老师和家长在群里责任范围,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除了必要的沟通,平时就应该让它‘凉着’。”

分清职责抓好教育教学

“因为我自己也是一名家长,所以特别能够理解那位退群的家长,”回民小学副校长王莹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如今教师承担了很多非教学的任务,一些本该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转嫁到了家长身上,导致了家长和老师职责上的混乱和错位,怎么会不产生矛盾?”

她表示,家长和老师的目标一致:孩子成绩好,于是,一些本不是负担的事情变成了负担,比如一些本来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的志愿者服务或社会实践、安全知识问答等,因为对提高学科成绩没什么帮助而失去了“价值”,本该由学生填答的知识问答,老师默认了由家长填答,本该由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变成了由家长代劳晒照片、打卡,所以学校、教师和家长对此都应该有所思考,在明确家校双方的教育责任和地位的情况下,相互信任,紧密配合。

蚌山小学副校长茹慧告诉记者,校方会经常提醒老师加强管理家长群、班级群,要求老师只能在群里布置作业、通知班级重要事务、向家长推荐一些育儿经验等,其他内容不建议老师发布,也会让老师劝阻家长在家校群里发布广告等,尽量尽到一个群管理员的责任。她还建议,要实现教师和家长在家长群这一网络信息交流平台自由而又有限度地交流,不仅需要多方合力,相互配合,制订高效的发言规则,参与者自身素质也要进一步提高,避免把“家长群”变成了“压力群”。   (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