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禹会区低保户张有良每月的低保金又涨了,比去年多了60元。“孩子上学时,政府减免学杂费,咱老两口看病住院还有二次报销,每个月政府还给咱发‘生活费’,而且这‘生活费’年年涨,咱们真正过上了有保障的舒坦生活。”提起政府给予的各项救助保障,张有良如数家珍,话语间流露着感激之情。
更让他有盼头的是,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张有良过去一直租房住,多次搬家的经历也给家人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2017年,他通过摇号入住禹会区廉租房金伟熙城观邸,“不知不觉我们一家三口在廉租房里住了三年,日子很安心。”
虽然身患残疾,但他却从来没有“在家坐等吃低保”的想法,他摆过地摊、卖过水果蔬菜,还顺利地把孩子送进了大学。“党和政府一直记挂着咱们,低保政策帮到了咱的心坎上,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张有良笑着说。
为确保城乡低保惠及最困难人群,我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脱贫攻坚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要求,持续调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基本形成,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实现多部门、多层次、多方面信息共享。
对于在政府救助之后,仍然还有困难的群体,由市民政部门牵头,社会参与、基金兜底的救急难工作机制也逐渐落地生根。
2014年初,44岁的孙金琳查出了肾病,在坚持腹膜透析5年后,终于等到了珍贵的肾源。可高达40万元的移植及后续治疗费用却让这个本就困难的低保家庭雪上加霜。“是救急难基金会给咱们送来了救命钱。”孙金琳的丈夫郭伟感激地说,在全家人到处筹钱时,市救急难基金会为他们送来了45000元救助金,帮助全家渡过难关。现在孙金琳正在术后康复期,情况逐渐好转。
像孙金琳一样幸运的人,还有很多。为健全急难社会救助功能,我市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将乡镇临时救助直接审批额度由低保月保障标准的3倍提高至5倍;县级临时救助审批额度由低保月保障标准的10倍提高至20000元。通过简化审核审批办理程序,对急难型临时救助,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切实提升临时救助救急救难工作效率。救急难基金会成立以来,通过网络众筹平台募捐、爱心企业个人捐赠、慈善义卖、冠名专项基金等形式,筹集救助资金近345万元,惠及84户急难家庭,支出救助金267万元,平均救助3.2万元。
近年来,市民政局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信息化工作,通过强化数据共享,简化审批流程,深化系统融合,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化平台应用全覆盖,倾力打造“互联网+社会救助”升级版。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困难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自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网上受理申请36908人次,审核审批32776人次,转办10376人次,累计救助32776人次,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救助能力和水平,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努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市民政局副局长赵光表示,我市将强化民政兜底保障责任的落实,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制度体系,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情怀,让民政服务对象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记者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