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剪纸艺人吴桂兰:得失间绽放退休之歌

2021-02-19 08:38 蚌埠新闻网  

【那天·那人】

拜访吴桂兰是带着虔诚的心上门去的。那天阳光正好,有风,微寒。她支走了老公,手机响了也没接,就在堆满剪纸辅材和成品的工作区,静静地分享着她专注做剪纸这些年的喜乐与满足。

她轻声细语的讲述,从母亲的母亲会剪鞋样、母亲会剪一些简单的窗花开始,及至自己退休后为打发时间自学剪纸、被朋友们“架”着一点点掌握复杂剪纸技艺、剪纸作品被多方认可,以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内心小欢愉,自然流淌,娓娓动人。

她说,她自费买来纸张、每天构思创作,然后将作品分文不收地赠送给市区两级文化部门,以及身边任何一位向她开口讨要或暗示的新朋旧友,从官方和民间两个渠道双双收获了肯定和美誉,小“失”中见了大“得”。

吴桂兰传授剪纸技艺

她还说,现代人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而不应该死守传统技艺的“起始点”,放弃现代技术带来的“创新点”。

这,也就注定了她的剪纸艺术,是嫁接了传统与现代的时尚艺术,是不拘泥于一格的传统艺术。

“我做剪纸,是被朋友‘逼’上道的”

深读周刊:您是蚌埠为数不多的掌握剪纸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为什么我听说您是在退休几年之后才真正开始做剪纸?是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吴桂兰:谈不上有什么历史渊源。往上数两代,也就是我外婆会手工剪一点鞋样,我母亲跟着学,也能动手剪一剪那些很简单的小花样,比如枕头、鞋面上的小装饰画,或者逢年过节剪点简单的小窗花。那时也只能这样,毕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里兄弟姊妹多,就父亲一人工作,根本没多少纸让我们想剪就剪。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工作后,办公室有个男同事,没事就喜欢用刻刀刻字玩,恰巧工作区有年轻的姑娘小伙要结婚,我就配合那位男同事搞点“囍”字送给新人。说实在的,那时大家玩的都是很简单很简单的剪纸,大家基本一学就会。

真正开始做剪纸真的是在我退休几年之后,也就是前几年,老公得了脑血栓之后。因为我要时刻陪着他、照顾他,为了打发时间,就把剪纸学了起来。所以我做剪纸,最主要是打发时间,没想着要怎么样怎么样。

深读周刊:不能这么说,您现在已经是蚌埠市很有名的剪纸艺人了。

吴桂兰:其实说穿了,我退休后之所以专注做剪纸到现在,都是被身边的朋友“逼”出来的。因为什么呢?我做剪纸刚开始只是打发时间,后来我们艺术摄影学会会长知道我有这门手艺后,就让我为学会的年会活动做一点剪纸作品,送给对应当年属相的人,带一下活动气氛。后来更多人知道这事之后,就不断有人跟我说“吴老师,给我搞几张”“吴老师,我家谁谁谁要过生日了,也给我做一张”。被大家弄得没办法了,我心想,做就做吧,就这样一直做到现在。后来,文化部门一领导让我准备了份材料,我就这样成了蚌埠剪纸的非遗传承人。到现在,我又是蚌埠市文化志愿者,剪纸这门手艺想停也停不下来了。

深读周刊:这么说来,您在剪纸上的造诣和成绩,与您身边的人有莫大的关系。

吴桂兰:那是肯定的。2019年春节前夕,有个女摄影家协会的领导给我打来电话,说她有个老师要过80岁大寿,希望我能为她老师做一幅剪纸,我就做了个寓意很好的寿桃裱好送给人家。后来她又跟我说,一起祝寿的还有好几位老师,我就又另外做了几幅剪纸给她。

也有社区干部在听我讲完课之后,想拿他一家三口的属相做张剪纸,我就把他们家的马牛羊组合在一张剪纸作品中,送给对方。

深读周刊:您做剪纸,就是这么用来送人的?!

吴桂兰:你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不了解,我虽然没什么钱,退休工资也不高,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不愁吃不愁穿就行。

最近几年,别看我一过了夏天就开始为剪纸做各种准备,年关前后更是晚上白天连轴做剪纸,就这样,做的还不够送人的。

深读周刊:所以,您才有机会成为剪纸传承人,才有可能在退休之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收获别人的景仰和尊重。

吴桂兰:昨晚我还跟老公说,人有“得”就有“失”,但小的“失”完全不用去计较。别人眼里所谓的我的“失”,无非是我花了点钱去自费买材料和工具、费了些时间和精力去做剪纸,然后无偿送给他人。但在我自己眼里的“得”,则是我通过这些金钱和精力的“失”,收获了亲人朋友的肯定和社会的积极回馈,还有你们的宣传。要不然,人家能知道我是谁?不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嘛!

“作为传承人,既要传承,也要创新”

深读周刊:听说2018年成龙来蚌埠时,您还作为剪纸艺人代表被推荐参加了那次欢迎活动?

吴桂兰:是的。当天活动现场,成龙一转脸看到我剪的“龙”字,就很惊喜地走过来看,我当场就把这个“龙”字送给他了。

你看我手里这个“龙”字底稿,整个字看上去很有动感,细看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龙头,其中一个龙头看上去像是在说话。其实这个“龙”字不是我创造的,而是临摹别人的书法获奖作品。

深读周刊:您制作一幅剪纸作品,要经历多少道工序,花多长时间呢?

吴桂兰:我们不像老一辈那样,脑子里想象一下就拿剪刀,拿起剪刀就开剪。虽然我也可以拿起剪刀就剪,但最终成品的造型总是入不了眼,感觉都过时了。现在,我们更青睐图案复杂点的、寓意深刻点的、造型美观点的剪纸作品,所以在制作之前,一般都先搞个图样或者叫小样,然后对照着剪、刻。

为什么说剪和刻,这里引出中国剪纸两大派别——以剪为主的北方剪纸,多是轮廓,也叫剪影;以刻见长的南方剪纸,多以细腻动人。而蚌埠剪纸,则巧妙地融合了北方的剪和南方的刻两种技法,刀剪并用,阴阳结合,兼收并蓄。

我的剪纸作品,很少有一次性很快完工的,有很多都是做了前半部分再接着构思下半部分,分段完成的。比如之前做的张公山公园南门的《珍珠玉女》剪纸,从想法的萌芽,到具体构思,到成品,前后有一年多时间。之所以耗时这么久,就是因为作品整体难度系数高、做工讲究精细精巧,稍不留神就前功尽弃。

简单介绍下创作过程:先拍摄几张多角度的照片,然后请画家朋友对着照片画一遍。本想着拿画成的画直接做剪纸的小样,因为舍不得,我又拿这画到复印店复印一份图样,根据复印的图样再在细节上做些适合剪纸技艺表达方面的修改。真正开始动刀后,依然是做一点停下来想想,再做一点再停下来想想,前后做了好几天,特别是蚌的两片贝壳上,全是镂空的小网格,需要用刻刀一点点抠出镂空效果,壳那种最小的镂空,要用像针鼻子一样小的刻刀来操作,不仅伤眼,还伤手,做了好几次才完成。

其间,为了不破坏整个作品,我在两片贝壳完工之后,又在其它纸上试刻了几次玉女的模样,满意了才又继续往下动刀。这幅作品后来代表安徽省在长三角的旅游推介会上进行了展示,算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

深读周刊:您的剪纸图样,都是借助现代技术复印的吗?还会不会动笔画一画?

吴桂兰:有动手画的,但很少了。我现在只是在教初学剪纸的幼儿和小学生,用手画一些简单的图样手把手教他们剪。在社区公益课堂上,我都会提前把画好的图样拍照放到优盘里,上课时把优盘里的图样打到屏幕上,让他们先跟着我的教学现场叠好纸,对着屏幕照着画,再剪。

在我的认知里,我们传承非遗,不能执着地停留在最传统的手工技艺层面。作为非遗传承人,既要在传承中创新,更在创新中传承。我们要当好传承者,做好创造者。有那么先进的扫描和复印技术,又快又好,没必要非得用笔去一点点画。

深读周刊:您刚刚提到教小朋友剪纸和社区公益课堂,您现在的社会活动是不是挺多的?

吴桂兰:对,自从我做了文化志愿者,公益活动就没少参加。2018年,我在龙子湖区文化馆开设公益课堂,教了一年两个学期的剪纸课。2019年,剪纸公益教学点改在了龙子湖区老年大学进行,一直持续到现在。2020年12月和今年1月,光是参加文化部门牵头组织的“文化进学校”“文化进社区”就有十几场,还有另外几场是社区直接联系我个人的。

我所在的银河社区和宏业四村,也邀请我开设了社区剪纸课堂。前些天,应宏业四村要求,我为其制作了一幅建党100周年的剪纸作品。去年抗疫期间,我做了10幅抗疫主题剪纸,送到了两个社区。(完)

37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