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筑梦临港

2021-03-05 09:24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俯瞰规划建设中的长淮卫临港产业园                                                                                                    

临港产业园配套建设的六中临港分校主体已完工。   

【阅读提示】

千里淮河穿城而过,临港发展地利人和。

位于蚌埠东大门的长淮卫地区,自从2012年甩脱“行洪区”帽子,便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发展春天。而经开区,也因为有了这片53平方公里热土的加持,释放出加速发展的激情,从20年前的“广场时代”,跨过“滨湖时代”,顺利来到如今的“临港时代”,开启东向发展的新征程。

核心城区1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3万人,选择高端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绿色生态产业精准发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打造港产互动、港城融合、产城一体的临港新城……今天的临港产业园,有着清晰明确的发展定位和临港筑梦的决心信心。

缘起·一场规划调整

◎2009年,国务院批准淮河干流防洪规划调整,方邱湖行洪区改为防洪保护区

◎2017年临港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修编

对于长淮卫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方邱湖行洪区是一个困扰了他们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潘多拉魔盒”。

“小时候,我坐着父亲的板车搬迁;成年后,一家人开着拖拉机搬迁。”在张树德的记忆里,他的每一次举家搬迁,都与淮河发大水、方邱湖行洪息息相关。

方邱湖行洪区位于我市东郊淮河行洪堤南岸,总面积84平方公里,其中蚌埠境内的53平方公里,几乎全部位于长淮卫镇版图内。“企业不敢入驻,农民不敢盖房子,连蔬菜大棚、家禽养殖都要承担巨大风险。”在曾经出任长淮卫镇党委书记的李含琨眼里,方邱湖内整整半个世纪处于限制开发建设状态,不能大规模建设,也不能发展副业和工业。“比起同样是城市近郊的小蚌埠镇,依然是自给自足小农业的长淮卫,居民经济收入比人家差了好一大截。”他的感慨颇显无奈。

时间来到2009年末,水利部、安徽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将包括位于我市境内的方邱湖在内的部分行洪区调整为防洪保护区。

一场规划调整,扭转一地乾坤。千年古镇长淮卫,终于迎来历史性转折时刻,被束缚的手脚,也彻底得以解放。很快,长淮卫临港开发建设提上日程。

为了尽快释放城市东扩空间,同时也为了帮助长淮卫地区尽早追回历史欠账,2012年,方邱湖行洪区改为防洪保护区后,为发挥长淮卫镇北临淮河、南靠蚌埠东站的优良运输优势,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此建设“临港产业园”,交由经开区托管。2019年,管理面积达到99.9平方公里的经开区,从如火如荼的滨湖新区建设中,抽调出近50人组成临港建设班底,投身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当中:成立临港开发建设指挥部,下设发展规划、征迁安置、项目建设、综合协调四个小组,全面启动园区大开发、大建设,拉开临港片区脱胎换骨的“变装”序幕。

“规划水平决定发展水平”。立足于未来发展方向,在全域蚌埠的大背景下,经开区以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标准科学规划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

基于临港片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经开区规划利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一个核心城区15平方公里,人口13万,“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城。规划结构遵循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原则,具体为“一心一带七片”,即滨湖区域中心、鲍家沟生态活力带、两个临港产业区、两个现代产业区、一个生态宜居区、一个综合保税区和一个预留发展区。

总体建设目标是: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效,八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城。

造梦·二次创业启程

◎神舟机械退市进园,借力临港“二次创业”的愿望眼看就要成真

◎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将以城市“居民”身份,在临港新城开始崭新生活

作为我市中心城区,经开区西有城市会客厅——淮河文化广场,中有城市后花园——龙子湖风景区。如果把临港产业园比作经开区东进发展的“造梦者”,那么,把临港产业园看作二次发展“起跳板”的入园企业和当地百姓,则是一个个坚韧勇敢的“追梦人”。

“方邱湖地区地势低洼,紧邻淮河,是发展船舶业的黄金宝地。”在老城区扎根几十年的蚌埠神舟机械有限公司,15年前萌生的退市进园再创业的想法,终于在2018年经开区提出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园的设想中找到机会。

“受老厂自身产能释放和周边百姓诸多诉求等多种因素影响,我们一直在多方寻找新厂落脚点。但由于船舶业必须滨河临水的特殊作业条件和周边配套,公司在接连考察了多个选址之后,最后经综合考量,将新厂址选定在临港产业园的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地块。”

3月3日下午,神舟机械副总经理吴长宁在老厂会议室,对照新厂规划图向记者表示,新厂占地面积300余亩,是老厂的3倍,将新增500人就业,推动产值在现有基础上翻3—5倍;新厂在建的单体车间建筑面积就达1.8万平方米,几乎相当于老厂所有建筑面积的总和,再不会出现船舶成品进不了库房、风吹雨淋的情况;新厂的船台和滑道码头足够智能和稳定,船舶作业不会受淮河枯水和丰水影响;新厂的生产设备将全面升级换代,推动作业效能大幅提升的同时,产品品类也将进一步丰富多元……

神舟机械借力临港“二次创业”的愿望眼看就要成真:率先开建的军品车间已完成主体建设,上半年可投入生产;船舶车间已进入钢结构安装环节;电装、管装和涂装三个车间的主体部分也已经启动建设。

同样因临港开发焕发出奕奕神采的,还有长淮卫当地的百姓——

“平房被拆了,我们住进了高楼,还是河景房呢。”

“土地被征了,家门口的工厂给我们提供就业机会,不用看天、不出远门,就有一份稳定收入。”

“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已经越来越好,将来会更完善,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甜。”

目前,已完成整村拆迁的余滩村,除部分在主城区置业外,其余全部住进了淮光安置房,并有相当一部分有就业意愿的村民,主动参与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按照计划,陈郢、淮光、曹彭、仇岗四个村年内需完成整村拆迁工作,司马村年内拆迁一半,近40万平方米的仇岗安置房项目年内启动建设。

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将以城市“居民”的身份,在临港新城开始崭新的生活。

行动·基础设施先行

◎围绕“水、电、路、桥、港、房”六大工程,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加速建设

◎19个公共设施项目顺利开建,总投资80亿元

梦想成真,始于行动。为城市东拓提供发展空间的临港产业园,按照“突破瓶颈、拉开框架、打好基础、快出形象”发展思路,围绕临港区域“水、电、路、桥、港、房”六大工程,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全面快速启动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正行进着的这条东西向规划路——纬五路,虽然没有正式通车,但已具备通车条件。”3月1日上午,临港办副主任雷善鑫带领记者近距离感受了一番雨中的临港产业园,新修的纬五路经雨水冲刷,柏油透着黑亮。

他告诉记者,纬五路原本并不是园区优先修建的道路,是因为在修的凤阳东路、治淮东路、司马庄路等三条主干道,根据规划要铺设高标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周期相对较长,为了解决入驻企业和安置小区居民日常出行,才提前抢修了纬五路。待在建的变电站6月份建成投用,道路亮化和绿化一旦完成,纬五路便可正式通车。

车辆行进在纬五路上,雷善鑫透过车窗向记者介绍:“左手边红色墙体的建筑是九年一贯制的蚌埠六中临港分校,共设计96个班级,主体部分已经完工;右手边那几栋高楼,是我们已经建好的淮光安置房,总共3000余套;新建的长淮卫镇政府办公楼,年内可投入使用;附近还规划了派出所和消防队;未来,我们还计划在鲍家沟中段修建城中湖,与旁边的黄泥山山水相依……”顺着雷善鑫手指的方向,一个现代化临港新城的容貌逐渐变得立体而丰满。

事实上,在中环线以西约23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园起步区内,道路、桥梁、地下管廊、安置房、学校等19个公共设施项目已经顺利开建,总投资80亿元。除贯穿临港产业园的凤阳东路、高铁东路、纬五路已具备通车条件,淮光安置房、六中临港分校等项目主体已经完工外,中诚国际港、110KV司马变、治淮东路、司马庄路及三条地下管廊等项目也已经“工程过半”。

而对于长期封闭落后的长淮卫镇百姓来说,路变宽了,楼变高了,生活更有奔头了,算得上是“梦想照进现实”。

“临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是长淮卫镇百年难遇的发展契机,我们十分珍惜这个借势起跳的机会,也在举全镇之力配合园区各项工作开展。”说出这话的,是长淮卫镇副镇长余晓明。

在他眼里,2019年、2020年,临港片区建设俨然已进入快车道。“从我镇这两年的供地量明显可以看出来。”他说,2019年一年,长淮卫镇累计供地2000余亩,拆迁20多万平方米。到2020年征迁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供地4000余亩,拆迁近60万平方米。

“保征迁、保供地,保服务、保落地,我们目前能做的就这些。未来,我们还要做到保用工、保生产。”余晓明如是表示。

发力·智造项目集聚

◎聚力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智”造产业集聚地,是临港产业园的产业定位

◎比亚迪、绿色建筑、智能制造、馨联动力、奥福环保等5个产业园项目加速推进

进入3月,一条关于蚌埠比亚迪产业园招工的信息在蚌埠人的微信群里疯传。

简章显示,2020年12月30日注册成立的安徽蚌埠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原比亚迪第二事业部蚌埠工厂),主要负责新能源电池电芯、模组及相关配套产业等核心产品制造,致力于打造比亚迪在华东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战略基地。公司位于经开区临港产业园,总投资60亿元,年规划产能20GWh,一期、二期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就业3000人。

根据比亚迪总裁办安徽主任林玉利介绍,这个旨在填补蚌埠动力电池产业空白的项目,于去年12月18日由市政府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第二天正式开建。目前,1号厂房已建设完成,2号、4号厂房土建工作完成95%,冰水站、动力站、食堂完成前期基础工作。首条线设备计划3月进场,预计6月底正式投产。

3月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来蚌考察团一行,也来到了正在加速推进的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详细了解刀片电池的生产工艺和市场应用等情况,寻求合作发展。

距离动力电池项目两公里开外,是主打装配式建筑的嘉和绿色建筑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占地500亩,8万平方米的单体车间为蚌埠市最大,主要建设装配式建筑及新型管桩、钢结构等建筑型材的研发、设计、生产、实验基地,以及港口、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最终形成从科技研发、生产销售到产品安装的施工总承包模式,领航安徽市场。

谈及为何选址临港产业园,安徽建工嘉和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家宝坦言,公司致力建筑产业化的动议由来已久,前期因为选址问题多有耽搁,后来得知蚌埠经开区有这样一个临港产业园,管委会层面提供的服务又那么到位,双方很快“一拍即合”。“2019年5月我们才开始与临港产业园接触,当年12月29日就破土动工,要不是区里全力帮扶和支持,很难做到这一点。”他说。

聚力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智”造产业集聚地,是经开区为临港产业园精心谋定的产业定位。在今年年初市委提出的“C位”之问中,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任林的回答也正视了临港产业园的发展:临港产业园是城市东部的新引擎,是经开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要加快产业集聚地建设,以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为突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0亿元、工业投资28亿元,全力推进比亚迪、绿色建筑、智能制造、馨联动力、奥福环保等5个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园建设,新增工业产值30亿元以上,使临港产业园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地、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当前,临港产业园正强力推进比亚迪产业园、绿色建筑产业园、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园、馨联汽车动力系统产业园和奥福环保精细陶瓷产业园建设,这5个战新产业项目总投资87亿元。

去年以来,临港产业园还积极对接长三角区域合作,联系洽谈了新能源智能汽车总装基地、锂离子电池盖板壳体材料、汽车制动总成研发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部分项目已完成签约,将在上半年落户临港产业园并开工建设。       (完)                                                                                                            

26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