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为子孙后代守一片绿,自豪!

2021-03-12 09:05 蚌埠新闻网  

冯太保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深读周刊:每到植树季,涂山上都会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听说今年涂山造林的声势较往年更大一些。一座涂山,为什么需要年年植树年年造林,让它自我更新自我成长不好吗?

冯太保:我是涂山脚下生、涂山脚下长的,我来说个我自己小时候的见闻,你就知道涂山为什么需要年年植树年年造林了。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家庭,没有电饭锅也没有液化气,做饭用的都是柴火灶。我作为家中劳力,干过不少苦活累活,其中就包括到涂山上砍柴火,但是很难砍到。印象很深的是,涂山上有的地方光秃秃的连草皮都没有,更别说草丛灌木丛,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抬眼一望,整座山到处都是暴露的岩石和被水冲刷的道道沟坎。

为什么?就是因为涂山是座石头山,土壤特别稀薄,成林难度太大。加上山下村民时常把牛羊赶到涂山放牧,再遇到秋冬季偶发的大大小小的山火,山上稀疏的草皮树木就变得越来越少,水土流失就越来越严重,整座涂山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事实上,为涂山植树造林是一项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的工作,只不过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见效较慢。但经过这么多年持之以恒的造林运动,特别是实施林长制以来,涂山复绿的步伐比以前快了很多,森林覆盖率差不多已经达到60%以上。这么多年,涂山造林始终抱持的一个信念是:哪怕栽下去10棵只成活一棵,也要一直栽下去。

深读周刊:现在涂山栽树的成活率还是那么低吗?

冯太保:还是低。一是因为山上没有任何水源,取水全靠天,天不下雨或下雨很少,新栽的树苗就很难扎根,容易干枯而死。二是因为山上的裸岩比较多,有裸岩的地方没法栽;石头比土壤多,要栽树,必须从山下往山上背土,这个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有时我们会借助运输车将土运到观景平台,再从观景平台人工背土上山,效率低不说,人力运输的工作量毕竟有限。再说,光背土栽下去也不行,后期雨水不足时,如果人工挑水灌溉跟不上进度,之前的工作就都是徒劳。所以我们乐观估计,这种见缝插绿、靠天成活的植树造林,能让涂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是极限。

深读周刊:背土、挑水这样的工作都由谁来做?护林员吗?

冯太保:是的。做涂山的护林员,除了日常巡山、护林防火、树木管护,克服困难植树造林也是一项硬性工作任务。我们管委会从2018年开始在涂山上实施绿梅岭计划,每年栽植几百棵绿梅,每次天一干,我们的护林员就沿着山中一条小沟涧挑水去浇,有时太旱了,沟涧没水了,想挑水也无水可挑。到现在三年过去了,经过护林员精心养护,绿梅岭已经存活了五六百棵绿梅。

深读周刊:做护林员这么辛苦,走上这个岗,您是怎么想的?如今回过头看,您对护林员这个身份怎么看?

冯太保:在做护林员之前,我就是一农民,在家里守着一个十几亩的石榴园,偶尔开着拖拉机跑跑短途运输。2009年,经人介绍成为涂山风景区管委会半年制的护林员,算是在家门口找了份工作。管委会领导看我还算务实、能干,到2012年将我转为管委会正式护林员,2017年提为护林一队队长。我自己也在干这份工作时,渐渐“干一行爱一行”,一直走到了今天。

对于我们的护林员身份,有个领导曾经跟我们说过一段话,让我们备受鼓舞。他说,你们无论在哪个岗位干什么工作,都不要贬低自己,把自己看的太低,不要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护林员,一个“看山门”的,其实你们是森林的使者,是环境的卫士,使命很伟大,职责很光荣。这句话说的让我们特别感动,我也打心里为自己能给子孙后代留一片绿感到自豪。

“绿满涂山,功成有我”

深读周刊:现在有多少人和您一起守护涂山?

冯太保:近些年,管委会花很大力气植树造林,山慢慢绿起来以后,游人也开始多了起来。为了管护好这片绿,同时为了丰富游客的视觉体验,管委会加派了不少人手,充实到当前开展的“绿化涂山”“美化涂山”“多彩涂山”的景区建设工作中。

就拿护林员队伍来说,我们护林一队、二队共有26名正式护林员,半年制的有47人。因为涂山是一座开放式的山,大大小小的进出口有20多个,加上涂山上有上万座坟头,到了清明或年关前后,扫墓上坟的人变多时,管委会还会从周边村庄里临时聘请几十个农民安插在路口,看守20天左右。

可以说,现在涂山风景区的路口由我们自己守,花、树由我们自己栽,花间小路也由我们自己铺。今年,我们已经栽植完成230棵黄金槐,280棵美国红枫,30棵绿梅,2500棵连翘,2500棵红瑞木,350棵樱花,这些都是为打造“多彩涂山”做的功课。接下来我们还要栽种10000棵1米以上的侧柏,90棵直径10厘米的乌桕树,300棵2到3厘米的朴树,200棵映山红,6000棵爬山虎。

另外,我们还参与涂山的垃圾清理工作,那些上涂山埋坟、起坟的,盗采山体的,我们也参与管理。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涂山护林员叫景区综合管理员更合适一点。

深读周刊:那么,你们是不是比那些纯粹只是看守山林的护林员收入高一些?

冯太保:这个不清楚。2012年我干护林员时,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现在每个月除去“五险”拿到手1700块左右,队长额外会多出几百块的岗位补贴。

这个队长补贴怎么说呢,领导把这个担子交到你身上,你就一定得扛得起、干得好。回想起来,我当队长这四年,山上没发生过什么着火点之类乱七八糟费神的事,有外地党政领导来蚌埠调研考察,也会被带到涂山上走一走看一看,应该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肯定吧。

深读周刊:算下来您参与涂山护林工作已经12年,12年下来,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冯太保:自从干了这份工作,我的手机就从来没关过,但是一到夜里,我就特别害怕手机铃声响起。这种心理压力是我做护林员以来最大的感受。

也许大家不理解,当护林员哪来那么大压力,但是对我们来说,每年11月1号至来年4月30号的防火季,时时刻刻都提着心吊着胆,特别是晚上,不到半夜睡不着,睡着后也是有点动静就会醒,生怕山上山下哪里突然冒出个火情。所以,每到防火季,我和我们护林一队的李国孝副队长,基本上每个星期有五个晚上睡在值守点,其他人轮流留守。晚上,我们会开着防火巡逻车绕着山转上一两圈才安心。

另外一点感受是:以前涂山属于“年年造林,年年看不见林”的状态,不仅因为成活率低,还因为那时对护林防火的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薄弱,所以每到秋冬季,一把火就可能毁了一片林。但是近十年里,各级层面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和护林防火工作,管委会领导更是把整个心力精力投放在这座山的造林造绿和护林护绿方面,看着涂山在我们手底下、眼皮底下一天天披上绿衣,我们身为一线护林员,心里也比较安慰,“功成有我”嘛。

【记者手记】

对话冯太保的9日中午,他正开着车去县城购置洋镐、铁锹、锄头等植树工具,为涂山即将迎来的千人植树活动做准备。结束采访之前,记者乘车+步行来到植树点,一块位于观景平台上方、朝禹路两侧的荒坡之上。只见护林员们挥舞着洋镐,见缝插针式地刨着一个个坑洞。单看他们每刨一下,刨起的石块密度比土还大。

在部分坑洞附近,有稍微凸起一点的小土堆,说是两天前才从山下抬上来的土,用于活动当天填埋坑洞。但是,工作人员也告诉我,植树用上这些土,也不一定能保证所植的树一定好活,毕竟,那是一块“植了不知多少回也没见绿”的砂石地。

沿着彩虹路下山,路两旁新栽的樱树、连翘已经次第开花,红瑞木、黄金槐也已开始发芽,沿途还有不少戴着红袖章的人在蹲点守护。这些点滴努力,上山的游客是否能看见?                                                                                                                    

258

冯太保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深读周刊:每到植树季,涂山上都会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听说今年涂山造林的声势较往年更大一些。一座涂山,为什么需要年年植树年年造林,让它自我更新自我成长不好吗?

冯太保:我是涂山脚下生、涂山脚下长的,我来说个我自己小时候的见闻,你就知道涂山为什么需要年年植树年年造林了。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家庭,没有电饭锅也没有液化气,做饭用的都是柴火灶。我作为家中劳力,干过不少苦活累活,其中就包括到涂山上砍柴火,但是很难砍到。印象很深的是,涂山上有的地方光秃秃的连草皮都没有,更别说草丛灌木丛,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抬眼一望,整座山到处都是暴露的岩石和被水冲刷的道道沟坎。

为什么?就是因为涂山是座石头山,土壤特别稀薄,成林难度太大。加上山下村民时常把牛羊赶到涂山放牧,再遇到秋冬季偶发的大大小小的山火,山上稀疏的草皮树木就变得越来越少,水土流失就越来越严重,整座涂山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事实上,为涂山植树造林是一项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的工作,只不过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见效较慢。但经过这么多年持之以恒的造林运动,特别是实施林长制以来,涂山复绿的步伐比以前快了很多,森林覆盖率差不多已经达到60%以上。这么多年,涂山造林始终抱持的一个信念是:哪怕栽下去10棵只成活一棵,也要一直栽下去。

深读周刊:现在涂山栽树的成活率还是那么低吗?

冯太保:还是低。一是因为山上没有任何水源,取水全靠天,天不下雨或下雨很少,新栽的树苗就很难扎根,容易干枯而死。二是因为山上的裸岩比较多,有裸岩的地方没法栽;石头比土壤多,要栽树,必须从山下往山上背土,这个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有时我们会借助运输车将土运到观景平台,再从观景平台人工背土上山,效率低不说,人力运输的工作量毕竟有限。再说,光背土栽下去也不行,后期雨水不足时,如果人工挑水灌溉跟不上进度,之前的工作就都是徒劳。所以我们乐观估计,这种见缝插绿、靠天成活的植树造林,能让涂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是极限。

深读周刊:背土、挑水这样的工作都由谁来做?护林员吗?

冯太保:是的。做涂山的护林员,除了日常巡山、护林防火、树木管护,克服困难植树造林也是一项硬性工作任务。我们管委会从2018年开始在涂山上实施绿梅岭计划,每年栽植几百棵绿梅,每次天一干,我们的护林员就沿着山中一条小沟涧挑水去浇,有时太旱了,沟涧没水了,想挑水也无水可挑。到现在三年过去了,经过护林员精心养护,绿梅岭已经存活了五六百棵绿梅。

深读周刊:做护林员这么辛苦,走上这个岗,您是怎么想的?如今回过头看,您对护林员这个身份怎么看?

冯太保:在做护林员之前,我就是一农民,在家里守着一个十几亩的石榴园,偶尔开着拖拉机跑跑短途运输。2009年,经人介绍成为涂山风景区管委会半年制的护林员,算是在家门口找了份工作。管委会领导看我还算务实、能干,到2012年将我转为管委会正式护林员,2017年提为护林一队队长。我自己也在干这份工作时,渐渐“干一行爱一行”,一直走到了今天。

对于我们的护林员身份,有个领导曾经跟我们说过一段话,让我们备受鼓舞。他说,你们无论在哪个岗位干什么工作,都不要贬低自己,把自己看的太低,不要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护林员,一个“看山门”的,其实你们是森林的使者,是环境的卫士,使命很伟大,职责很光荣。这句话说的让我们特别感动,我也打心里为自己能给子孙后代留一片绿感到自豪。

“绿满涂山,功成有我”

深读周刊:现在有多少人和您一起守护涂山?

冯太保:近些年,管委会花很大力气植树造林,山慢慢绿起来以后,游人也开始多了起来。为了管护好这片绿,同时为了丰富游客的视觉体验,管委会加派了不少人手,充实到当前开展的“绿化涂山”“美化涂山”“多彩涂山”的景区建设工作中。

就拿护林员队伍来说,我们护林一队、二队共有26名正式护林员,半年制的有47人。因为涂山是一座开放式的山,大大小小的进出口有20多个,加上涂山上有上万座坟头,到了清明或年关前后,扫墓上坟的人变多时,管委会还会从周边村庄里临时聘请几十个农民安插在路口,看守20天左右。

可以说,现在涂山风景区的路口由我们自己守,花、树由我们自己栽,花间小路也由我们自己铺。今年,我们已经栽植完成230棵黄金槐,280棵美国红枫,30棵绿梅,2500棵连翘,2500棵红瑞木,350棵樱花,这些都是为打造“多彩涂山”做的功课。接下来我们还要栽种10000棵1米以上的侧柏,90棵直径10厘米的乌桕树,300棵2到3厘米的朴树,200棵映山红,6000棵爬山虎。

另外,我们还参与涂山的垃圾清理工作,那些上涂山埋坟、起坟的,盗采山体的,我们也参与管理。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涂山护林员叫景区综合管理员更合适一点。

深读周刊:那么,你们是不是比那些纯粹只是看守山林的护林员收入高一些?

冯太保:这个不清楚。2012年我干护林员时,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现在每个月除去“五险”拿到手1700块左右,队长额外会多出几百块的岗位补贴。

这个队长补贴怎么说呢,领导把这个担子交到你身上,你就一定得扛得起、干得好。回想起来,我当队长这四年,山上没发生过什么着火点之类乱七八糟费神的事,有外地党政领导来蚌埠调研考察,也会被带到涂山上走一走看一看,应该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肯定吧。

深读周刊:算下来您参与涂山护林工作已经12年,12年下来,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冯太保:自从干了这份工作,我的手机就从来没关过,但是一到夜里,我就特别害怕手机铃声响起。这种心理压力是我做护林员以来最大的感受。

也许大家不理解,当护林员哪来那么大压力,但是对我们来说,每年11月1号至来年4月30号的防火季,时时刻刻都提着心吊着胆,特别是晚上,不到半夜睡不着,睡着后也是有点动静就会醒,生怕山上山下哪里突然冒出个火情。所以,每到防火季,我和我们护林一队的李国孝副队长,基本上每个星期有五个晚上睡在值守点,其他人轮流留守。晚上,我们会开着防火巡逻车绕着山转上一两圈才安心。

另外一点感受是:以前涂山属于“年年造林,年年看不见林”的状态,不仅因为成活率低,还因为那时对护林防火的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薄弱,所以每到秋冬季,一把火就可能毁了一片林。但是近十年里,各级层面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和护林防火工作,管委会领导更是把整个心力精力投放在这座山的造林造绿和护林护绿方面,看着涂山在我们手底下、眼皮底下一天天披上绿衣,我们身为一线护林员,心里也比较安慰,“功成有我”嘛。

【记者手记】

对话冯太保的9日中午,他正开着车去县城购置洋镐、铁锹、锄头等植树工具,为涂山即将迎来的千人植树活动做准备。结束采访之前,记者乘车+步行来到植树点,一块位于观景平台上方、朝禹路两侧的荒坡之上。只见护林员们挥舞着洋镐,见缝插针式地刨着一个个坑洞。单看他们每刨一下,刨起的石块密度比土还大。

在部分坑洞附近,有稍微凸起一点的小土堆,说是两天前才从山下抬上来的土,用于活动当天填埋坑洞。但是,工作人员也告诉我,植树用上这些土,也不一定能保证所植的树一定好活,毕竟,那是一块“植了不知多少回也没见绿”的砂石地。

沿着彩虹路下山,路两旁新栽的樱树、连翘已经次第开花,红瑞木、黄金槐也已开始发芽,沿途还有不少戴着红袖章的人在蹲点守护。这些点滴努力,上山的游客是否能看见?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