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年福烨 文/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官网公布了2021年安徽省第一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目录,怀远县恒祥农业研究所选育的中粳糯新品种“恒祥糯9号”、“恒祥糯10号”、“源糯996”,全部通过了新品种审定,一次性3个糯稻品种通过审定的育种科研企业,这在安徽省还是第一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太不容易了!”拿到审定证书的那一刻,高级农艺师陈杭之感慨不已,从2011年开始培育新品种,至今已过去了10个年头。
4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怀远县上谷农产品交易市场东门的恒祥农业研究所看到,两件不起眼的门面,淹没于喧闹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外人很难把它和育种研究所联系起来。“我刚从南京回来,这门头虽然不大,但是五脏六腑俱全,我们在禹会区马城镇水稻良种场建立了30亩育种试验田,建设有仓库和综合实验楼,在怀远县河溜镇建立了10亩试验地。”近期和外地农科院粮作所展开合作育种,陈杭之经常出差。
“糯稻产业是怀远县打造的‘一县一业’,可以说糯稻的品种事关产业发展的成败。”陪同记者采访的怀远县种子管理站站长马琨介绍,2000年以后,怀远县水稻开始大面积麦茬直播,过去育苗移栽生育期长的品种显然不再适合怀远当地种植。
陈杭之在复查高代材料。
“但是糯稻从全国来看,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属于小品种粮食作物。很多大的科研单位不愿把糯稻作为重点选育品种,这为我们涉足其中提供了机会,作为怀远人,作为种业人,我们也有必要把这分责任扛起来。”谈及为何数十年如一日的从事育种工作,与种子打了35年交道的陈杭之道出了初心。
育种工作不是只有决心,背后的艰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
在育种的试验田里,陈杭之带领团队数十年如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越热越下地,每年,从农作物播种到收获的漫长周期中,不论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大家都按时到田里观察、记录。为了寻找育种上的突破点,长年累月‘泡’在试验田和实验室里,在浩如烟海的育种材料中观察记录、选择鉴定。尤其是作物成熟前的关键期,要从天蒙蒙亮到天黑一直要‘泡’在田里。”陈杭之这样形容育种的艰辛。
“正季在当地,冬季到海南。从杂交配组开始,至少要经过3年6代才能选育出稳定的株系。”陈杭之告诉记者,之后是再种植、再优选,从抗病性、丰产性、出米率、生育期等几个关键要素里选出最优秀的品系参加试验审定。
全部环节走下来,要大约十年时间。“育种,就是十年磨一剑。”陈杭之说。
品种选育与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农技、植保等多种农业专业技术相互协调支持,自2009年开始,在县种子管理站、农技中心专家的支持下,恒祥农业研究所每年投入科研经费40万元左右,与安徽、江苏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水稻、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工作,除了在怀远县河溜镇和禹会区马城镇水稻良种场建立新品种选育基地,在海南省陵水、东方建立了育种基地,公司每年都推荐8—10个稻、麦新品种参加国家和安徽省水稻、小麦区域试验。经过多年的努力,今年起,多个品种将陆续通过国家和省级新品种审定。
“这3个糯稻新品种是根据沿淮区域麦茬直播耕作制度的要求,因地制宜的选育出抗病性强、高产、稳产、出米率高、生育期适中的粳糯稻绿色新品种,这项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不仅改变了怀远县水稻育种的空白,而且将为怀远县打造‘一县一业’之糯稻产业提供了更有力的品种基础,也将为沿淮流域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的品种保证。”马琨说。
解决传统育种出现的“卡脖子”现象,陈杭之和他的团队一直在默默躬耕。“我们现有水稻、小麦高代材料300多份,目前和江苏省农科院紧密合作,利用‘基因编辑、分子标记’最新育种方法,进行定向目标选育新品种,已经育成了‘紫金糯’系列糯稻、粳稻新品种,这些品种推广应用以后,将解决现有耕作模式下生产大田中难以解决的自生稻、其他异品种和抗性杂草等难题,将会大大提高稻谷的纯度和提高大米品质。”陈杭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