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时代浪潮下的病患陪护市场

2021-04-23 08:28 蚌埠新闻网  

核心阅读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和家庭规模逐渐缩小,老年、失能和康复期照护,成为越来越多家庭面临的一大难题,医院陪护工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卖方市场。

●护工是有一定护理知识与技巧的工种,目前我市的护工从业人员存在文化水平低、培训不到位、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病患陪护这一职业,不同于医生、护士、药剂员等医疗人员,不属于国家规定的医疗人员行业,国家也没有对他们做出持证上岗的硬性要求。

●规范医院护工管理工作涉及到医院、护工、患者三方人员的切身利益,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卫生健康、人社、民政、工会、妇联、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医疗结构可借鉴发达城市先进做法,通过设立或引入第三方管理公司,作为发展护工产业的机构平台,负责对护工的招聘、培训、管理和派遣工作。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圈子,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圈子。

在周超师傅的圈子里,一个名叫李明韩的老伙计,虽然不曾谋面,却像他的人生导师和精神灯塔一样,在他彷徨徘徊时给予指引,关键时刻给予力量。

最近半个月,他更是受到李明韩制作的小视频鼓舞,一次又一次将工作中攒下的负能量,消解在萌芽状态。

这段时长两分钟的视频,画面是一名女护工独自帮助卧床病人翻身、换床褥的全套操作,同期声所记录的,却是护工这个群体所有人的真实心境——

“有人说,护工伺候病人吃喝拉撒,又脏又累,这活被别人瞧不起;有人说,护工这活是一种奉献,用祥和的心境抚慰天下孤独又绝望的灵魂,积德行善”,“我们散布在各个医院,没有五险一金,也没有周末和假期,出了意外只有自己承担”,“我们群体看似很乱,却有着不成文的规范,那就是诚信和良心。既然选择了护工这个行业,就意味着选择付出。”“我不敢说我们做的多好,但至少我们24小时守候在病人身边,这正是我们做护工的价值”……

而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病患照护这个群体的市场,看到了护工生存的样态,同时也看到缺乏监管和保障的这个群体的隐忧。

一人住院VS全家受罪

病患陪护工应运而生

和很多老年患者一样,李小姐的父亲因旧疾复发,于3月16日重又住进市第三人民医院。

和很多病患家庭的情况类似,李小姐的母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日夜守护父亲、照护父亲饮食起居的重任。而身为家中独女的李小姐,因为工作关系,只能在每天下午下班后去病房陪护父亲几个小时,然后再折返回家,照顾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到了周末或工作稍微轻松点的时候,她会主动要求晚上留在医院,让母亲回家睡个好觉。

当她对父亲病情被治愈、全家兴高采烈帮父亲出院的幻想,被父亲病情阴晴不定的表现屡次打破时,她知道,她和母亲再多的精力、再好的身体,都不足以支撑接下来未知的治疗、康健之路。于是4月上旬她和母亲商量,希望可以聘请一名“外援”和她们一起分担照护父亲的压力。

“外援”很快通过同一病区病友的照护者张师傅找到,是一个和张师傅一样,被病患家属“召之即来”的病患陪护工赵师傅。李小姐和赵师傅约定:只要提供和张师傅一样的24小时照护内容,服务费标准参照张师傅。双方一拍即合。

经过一段时间精心的治疗和照料,李小姐的父亲病情得到好转,被转到了离家更近的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疗。尽管从地理上更方便自己照料父亲和家庭,但连着几个日夜陪下来,还是觉得心力交瘁、力不从心。很快,李小姐又委托之前参与照护父亲的师傅,另外介绍了一位付姓师傅,料理父亲住院期间的一切日常。

温女士是李小姐的同事,她因为公公突然罹患重症,在医院也与陪护工有过一段时间的交集。她说,“那段时间‘一人住院,全家受罪’的体会一辈子挥之不去”。

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呢?原来,温小姐的丈夫从小与公公两人相依为命,在蚌埠结婚成家后,公公便从乡下随迁而来,享受天伦,直到2015年,公公因一场意外走进医院,连带检查出肝硬化、肝癌晚期。

“老公的天一下子塌了,心魔也跟着趁虚而入,把他折磨到吃安眠药都无法入睡的地步,整个精神全垮了。”忆及此,温小姐动情地说,“他的天塌了,我就把全家的天扛起来:老公只做一件事——全天候在医院照料公公,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自己一个人料理:上班之余买菜做饭送医院,一天两顿;周末休息时去医院陪丈夫和公公说说话;老家来人探视公公时,伺候这些人吃喝睡;医院下发病危通知书后,独自筹备各种后事……”

后来,为了让丈夫多一点休息,温小姐把自己的父亲从安庆老家喊来蚌埠,帮忙一起照护公公。再后来,为了让丈夫身边多个说话和商量的人,温小姐把丈夫远在河北唐山的堂哥请了过来。

最后怎么还是请了陪护工呢?温小姐说,掺杂着“说亲也亲、说不亲也不亲”情分的病患陪护,不纯粹,也很难长期坚持,“要么心疼,要么不好意思,关键是,相处起来要格外小心翼翼。”她说,通过公公住院这件事,她比任何时候都更能体会到,用钱能解决的事情或用钱能购买到的服务,最好还是用钱来解决,因为:人情还不起!

现实中,这种就近就便聘请陪护工的做法,在病患家属中颇受欢迎。走进任何一家医院的住院楼,你都能看到这样一群既非病患家属也非医院护士的中老年人,在为卧床病人洗脸擦脚、翻身拍背、喂饭如厕。

“据我们了解,一般需要雇佣陪护工的家庭,多是一孩家庭或异地就医家庭。一孩家庭中如果有老人生病需长期治疗,照护人手肯定不足;异地就医的患者,从现实和经济角度考虑,陪护人员也相对紧缺,于是催生了病患陪护这个大市场。”市总工会技协家政负责人谢骏分析认为,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人口老龄化和优质医疗、养老资源的供需矛盾,客观上催生了病患陪护工这一群体的出现。同时,这一群体的出现,一方面使住院患者得到了更好的照护,一定程度上也为患者家属解决了后顾之忧。

自由进出&拉帮结派

陪护工市场混乱无序

在病患陪护甚至在整个家政服务这个圈子里,人们习惯把上门提供点对点服务称作“上户”,把结束一单活称作“下户”。

“在我们的圈子里,信息都是大家共享的。有人接到单子自己没时间做,通过微信群一分享,很快就有人抢单、上户。抢到单的人,只要按照‘行规’给介绍人一点中介费就行。”说这话的,是活跃在蚌埠各家医院的病患陪护、今年55岁的周超师傅。

4月19日,记者在海航家政公司见到周超时,他形容枯槁,一脸疲惫。一问得知,他前一晚在医院熬了一夜,护理一名上了年纪的老人,早晨七点才下户,还没怎么休息。

准确地说,周师傅从3月31日接下一单外地来蚌病人的术后护理的活,已经连着二十天没怎么休息。

“三月的最后一天,我接到患者儿子的电话,当天就住进医院,24小时照护一名80多岁头部做过微创手术的老爷子。到4月9日老爷子出院,我们又被他儿子安排住进朝阳路一家宾馆,继续进行了为期8天的术后护理。下户当天,我又通过我们护工的微信群接到一单活,已经干了两天。”他说。

打开周超师傅录入在“家政信用查”APP中的资料,他所能从事的家政业务范围,包括养老照护、病患照护、保洁服务及一般家政服务。但是最近四五年,他主要提供的是病患照护这个服务内容,原因在于“可以多挣一点”——一个月能挣六七千元。而在众多的就业选择面前,周师傅之所以情定家政员,也是因为这份职业有着它不可比拟的自由度:想干就接活,累了就休息;不用害怕条条框框束缚,更不用担心失业;干与不干全凭自己做主。

因为这个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周师傅越来越感觉到,病患陪护的群体与四五年前相比,已经壮大了不少:“以前在群里发个单子,很长时间没人接,现在只要单子一出来,几分钟就被抢了,有的甚至是秒抢。”

与周师傅的城里人、下岗工身份不同,他身边的不少圈友,是从农村卷铺盖而来。有的专职干、长期干,把病患陪护当作自己谋生的职业,也有的只是“间歇性”加入——农闲时进城接几单活,农忙时下户回老家忙活,想接活时再进城接着做几单,“也有农忙回家后不再回来的”。

对这种现象,市政协委员、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唐侠,在多年的工作接触中已经见惯不怪。一方面,她认为陪护工作为医院、家政支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日渐成为病患照护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职业,为危重、术后、康复病人等人群提供了必要的护理辅助,另一方面,她又从这个群体的行业准入门槛和泛老化特征出发,为其暴露出的专职不专业、管理不规范、责任心不强等问题感到担忧。

2019年,为了摸清这个群体真实的生存样态,她以政协委员身份走访调研了市区多所医院,通过摸底总结出几个主要问题:护工人群年龄普遍偏大,以50岁以上的人员为主;大都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素质参差不齐;健康状况不明,存在患者和护工之间交叉感染风险;准入门槛低,缺乏规范化培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定价、收费不合理,增加患者家庭负担。

这些问题,在周超师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他年轻时当过水电维修工,在年过五十不方便爬高上低的年纪才加入这一行;他认为只要不怕脏不怕累就可以当好陪护员,“凭感觉”做了三年后才接受简单的培训,拿到养老护理员初级证书;他上户并不给雇主看所谓的“三证”,而是简单出示下护理证或者户口本,因为他从未办过健康证;他的服务收费基本由自己和雇主依据病患的病情及护理的复杂程度自主商定,有一定的议价空间。

而从陪护工自身权益保护的角度分析,晚上就地铺床被睡觉、稍有不慎就被雇主责骂,有时甚至被雇主随性解约、欠费……所有问题只能自己一个人扛。

“不可否认,随着城市大型医疗机构的迅速发展和住院患者数量的较快增长,医疗机构对住院患者的治疗、护理任务十分繁重。在医疗机构护士配备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患者需求的情况下,陪护工在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照护、提高患者对住院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卫健委医政科工作人员杨倩直言,即便如此,作为单纯的医院管理方,卫健部门并不主张病患在住院期间由家属私下聘用护工,原因在于,双方一旦发生纠纷,医院管理方既不好调和,也自觉难堪,“属于受牵连、受伤害一方”。

她说,患者家属及其聘请的护工,既不是医院的人,也不受医院管理,只是因为两者间的雇用行为发生在医院,医院很难出面厘清这类纠纷。

她还透露,在陪护工这个群体中,“占山为王”的地盘保护主义也很盛行。“为了加强和改善医院陪护从业行为的管理,我们曾于2019年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试点引进上海一家有资质的专业化陪护公司成立陪护中心,以清除医院内的散户、黑户,但是,这家公司最终没能逃过‘劣币驱逐良币’的命运,碰了一鼻子灰后悄悄退出了蚌埠市场。”

在此之前,福建的某护理服务公司也曾尝试进驻市第三人民医院,最终同样因散户抱团抵制,以失败收场。

源头规范+过程管控

为病护院三方消除隐患

事实上,病患陪护工是需要具有一定护理知识与技巧的工种,但是从职业上看,它并不同于医生、护士、药剂员等医疗人员,也不归属于国家规定的医疗人员行业。

4月21日上午,蚌医二附院神经外科病区,护理员正在为病人翻身拍背。

因此,一直以来,国家层面没有明确这一行业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工作内涵,地方上也没有出台相关的行业准入规定和执业规范。也就是说,国家没有对这个群体做出持证上岗的硬性要求,市场上才出现那么多没有基本医学常识、没有接受上岗培训、可称作“散兵游勇”“跑单帮”的陪护工。

唐侠在其撰写的《关于加强我市护工队伍职业化规范化管理的提案》中指出,护工应由人社部门界定工种,并确立行业标准,制定出台护工行业规范管理办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在护工人员的资质、培训、岗前体检、核发上岗证、服务范围等方面做出相应规定,界定服务内涵,规范服务模式和服务行为。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设立专门部门或引入具有合法资质和从业经验的第三方专业护工管理机构,作为护工群体的管理机构,负责护工的招聘、培训、管理和派遣等工作。

杨倩也十分认同唐侠的观点。她表示,规范医院护工管理涉及医院、护工、患者三方利益,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卫健、人社、民政、工会、妇联、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不论是人社部门牵头还是工会组织出面,从源头上先管好‘人’,才是解决护工市场正规化、规范化的根本之道。作为被动接纳护工参与病患照护过程的医疗机构,也应该与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通过过程管控帮助护工走上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道路。”她说。

至今,蚌医二附院面向社会免费培训专业护工的首创做法,在活跃于蚌埠城区医院的护工圈子里被传为佳话。那是2019年4月8日,50余名社会零散护工集中在该院行政楼的会议室,免费接受包括沟通技巧、卧床病人生活护理、护理安全管理、观察病情的基础常识等内容培训。

“给我们上课的,是二附院的资深护士长和高级护理专家,用的教材除了国家规定的职业培训教科书,还有二附院自编的《病患陪护培训手册》,理论课结束后,还由老师们带着进到病房实操,可是受益了。”几年前转投到白梅的陪护团队、如今成为蚌医二附院康复科护理小组长的刘翠香,对当年免费接受培训的场景记忆犹新。

而她所在的白梅陪护团队,已于2018年正式注册为蚌埠天保护理服务有限公司,现在整建制接下了蚌医二附院康复科、神经外科两个科室的病患陪护工作。

4月21日上午,记者在蚌医二附院新院区七楼的神经外科病区,看到一个个穿行在白体天使中的“浅蓝”身影。他们身穿浅蓝色套装,头戴浅蓝色帽子,嘴上扣着浅蓝色口罩,身份是“护理员”。在两个病区随机转上一圈,轻易可以捕捉到,这些护理员有的忙着转运病人楼上楼下做检查,有的忙着帮助病人翻身拍背,也有的在康复训练室帮病人做肢体训练。

而从一块放置在护士站台面上的宣传牌看,护理员24小时基本工作内容还包括:帮助病人刷牙梳头、洗脚擦澡、打饭洗碗,协助病人进餐、大小便,整理床铺、查看输液、日夜巡视等。护理服务也分有A、B、C、D四个等级,收费标准根据服务等级和时长从160元到280元不等。

“与活跃在部分医院的散兵游勇相比,我们相对规范一些,但目前还不是理想水平。”白梅直言,她的团队目前只是依托蚌医二附院开展护理业务,接受该院健康365网约中心的业务指导,但并没有与医院方面达成实质性合作;三十来人的团队,由公司直接招聘、组织培训并推荐工作,接受公司管理,但团队成员整体学历不高,以小学、初中水平居多,还有个别不识字的;成员以四五十岁的居多,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只有个别新加入的90后年轻人。

她说,她几年前在福建瑞泉护理服务公司做事期间,已经见识了当地病患陪护公司在市场运营、员工管理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不错做法,“希望有朝一日能将其复制到天保公司,为蚌埠的陪护市场打个好样。”

延伸阅读>>>

家政服务的温州探索

2018年5月

温州市家庭服务市场开业,成为浙江首个综合性家庭服务市场。

2019年2月

培训1万名家政服务人员,配套建设家政服务信息追溯系统和信用档案查询管理系统,推广家政持卡上门服务。该项目被列入当年温州“十大民生实事”。

2019年8月

温州市人力社保局起草《温州市家政服务业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2019年11月

温州与杭州、常山入选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

2020年4月

推行家政服务网点进社区工作,建立家政服务网点50个,培训家政行业从业人员1.2万人;大力推广持卡上门服务制度,新增持卡人员1万人,免费体检1万人。该项目被列入当年温州“十大民生实事”。

2020年6月

温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温州市家政服务业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一审。

2020年10月

温州建成社区家政便民服务点51家、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3574人次、免费体检及新增持卡家政人员11062人。

2021年2月

开展家政便民行动,新增家政便民服务点50个,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5万人次,新增持卡和免费体检1万人。该项目被列入当年温州“十大民生实事”。

2021年2月

温州市十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温州家政服务条例》。

259

核心阅读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和家庭规模逐渐缩小,老年、失能和康复期照护,成为越来越多家庭面临的一大难题,医院陪护工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卖方市场。

●护工是有一定护理知识与技巧的工种,目前我市的护工从业人员存在文化水平低、培训不到位、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病患陪护这一职业,不同于医生、护士、药剂员等医疗人员,不属于国家规定的医疗人员行业,国家也没有对他们做出持证上岗的硬性要求。

●规范医院护工管理工作涉及到医院、护工、患者三方人员的切身利益,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卫生健康、人社、民政、工会、妇联、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医疗结构可借鉴发达城市先进做法,通过设立或引入第三方管理公司,作为发展护工产业的机构平台,负责对护工的招聘、培训、管理和派遣工作。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圈子,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圈子。

在周超师傅的圈子里,一个名叫李明韩的老伙计,虽然不曾谋面,却像他的人生导师和精神灯塔一样,在他彷徨徘徊时给予指引,关键时刻给予力量。

最近半个月,他更是受到李明韩制作的小视频鼓舞,一次又一次将工作中攒下的负能量,消解在萌芽状态。

这段时长两分钟的视频,画面是一名女护工独自帮助卧床病人翻身、换床褥的全套操作,同期声所记录的,却是护工这个群体所有人的真实心境——

“有人说,护工伺候病人吃喝拉撒,又脏又累,这活被别人瞧不起;有人说,护工这活是一种奉献,用祥和的心境抚慰天下孤独又绝望的灵魂,积德行善”,“我们散布在各个医院,没有五险一金,也没有周末和假期,出了意外只有自己承担”,“我们群体看似很乱,却有着不成文的规范,那就是诚信和良心。既然选择了护工这个行业,就意味着选择付出。”“我不敢说我们做的多好,但至少我们24小时守候在病人身边,这正是我们做护工的价值”……

而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病患照护这个群体的市场,看到了护工生存的样态,同时也看到缺乏监管和保障的这个群体的隐忧。

一人住院VS全家受罪

病患陪护工应运而生

和很多老年患者一样,李小姐的父亲因旧疾复发,于3月16日重又住进市第三人民医院。

和很多病患家庭的情况类似,李小姐的母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日夜守护父亲、照护父亲饮食起居的重任。而身为家中独女的李小姐,因为工作关系,只能在每天下午下班后去病房陪护父亲几个小时,然后再折返回家,照顾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到了周末或工作稍微轻松点的时候,她会主动要求晚上留在医院,让母亲回家睡个好觉。

当她对父亲病情被治愈、全家兴高采烈帮父亲出院的幻想,被父亲病情阴晴不定的表现屡次打破时,她知道,她和母亲再多的精力、再好的身体,都不足以支撑接下来未知的治疗、康健之路。于是4月上旬她和母亲商量,希望可以聘请一名“外援”和她们一起分担照护父亲的压力。

“外援”很快通过同一病区病友的照护者张师傅找到,是一个和张师傅一样,被病患家属“召之即来”的病患陪护工赵师傅。李小姐和赵师傅约定:只要提供和张师傅一样的24小时照护内容,服务费标准参照张师傅。双方一拍即合。

经过一段时间精心的治疗和照料,李小姐的父亲病情得到好转,被转到了离家更近的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疗。尽管从地理上更方便自己照料父亲和家庭,但连着几个日夜陪下来,还是觉得心力交瘁、力不从心。很快,李小姐又委托之前参与照护父亲的师傅,另外介绍了一位付姓师傅,料理父亲住院期间的一切日常。

温女士是李小姐的同事,她因为公公突然罹患重症,在医院也与陪护工有过一段时间的交集。她说,“那段时间‘一人住院,全家受罪’的体会一辈子挥之不去”。

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呢?原来,温小姐的丈夫从小与公公两人相依为命,在蚌埠结婚成家后,公公便从乡下随迁而来,享受天伦,直到2015年,公公因一场意外走进医院,连带检查出肝硬化、肝癌晚期。

“老公的天一下子塌了,心魔也跟着趁虚而入,把他折磨到吃安眠药都无法入睡的地步,整个精神全垮了。”忆及此,温小姐动情地说,“他的天塌了,我就把全家的天扛起来:老公只做一件事——全天候在医院照料公公,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自己一个人料理:上班之余买菜做饭送医院,一天两顿;周末休息时去医院陪丈夫和公公说说话;老家来人探视公公时,伺候这些人吃喝睡;医院下发病危通知书后,独自筹备各种后事……”

后来,为了让丈夫多一点休息,温小姐把自己的父亲从安庆老家喊来蚌埠,帮忙一起照护公公。再后来,为了让丈夫身边多个说话和商量的人,温小姐把丈夫远在河北唐山的堂哥请了过来。

最后怎么还是请了陪护工呢?温小姐说,掺杂着“说亲也亲、说不亲也不亲”情分的病患陪护,不纯粹,也很难长期坚持,“要么心疼,要么不好意思,关键是,相处起来要格外小心翼翼。”她说,通过公公住院这件事,她比任何时候都更能体会到,用钱能解决的事情或用钱能购买到的服务,最好还是用钱来解决,因为:人情还不起!

现实中,这种就近就便聘请陪护工的做法,在病患家属中颇受欢迎。走进任何一家医院的住院楼,你都能看到这样一群既非病患家属也非医院护士的中老年人,在为卧床病人洗脸擦脚、翻身拍背、喂饭如厕。

“据我们了解,一般需要雇佣陪护工的家庭,多是一孩家庭或异地就医家庭。一孩家庭中如果有老人生病需长期治疗,照护人手肯定不足;异地就医的患者,从现实和经济角度考虑,陪护人员也相对紧缺,于是催生了病患陪护这个大市场。”市总工会技协家政负责人谢骏分析认为,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人口老龄化和优质医疗、养老资源的供需矛盾,客观上催生了病患陪护工这一群体的出现。同时,这一群体的出现,一方面使住院患者得到了更好的照护,一定程度上也为患者家属解决了后顾之忧。

自由进出&拉帮结派

陪护工市场混乱无序

在病患陪护甚至在整个家政服务这个圈子里,人们习惯把上门提供点对点服务称作“上户”,把结束一单活称作“下户”。

“在我们的圈子里,信息都是大家共享的。有人接到单子自己没时间做,通过微信群一分享,很快就有人抢单、上户。抢到单的人,只要按照‘行规’给介绍人一点中介费就行。”说这话的,是活跃在蚌埠各家医院的病患陪护、今年55岁的周超师傅。

4月19日,记者在海航家政公司见到周超时,他形容枯槁,一脸疲惫。一问得知,他前一晚在医院熬了一夜,护理一名上了年纪的老人,早晨七点才下户,还没怎么休息。

准确地说,周师傅从3月31日接下一单外地来蚌病人的术后护理的活,已经连着二十天没怎么休息。

“三月的最后一天,我接到患者儿子的电话,当天就住进医院,24小时照护一名80多岁头部做过微创手术的老爷子。到4月9日老爷子出院,我们又被他儿子安排住进朝阳路一家宾馆,继续进行了为期8天的术后护理。下户当天,我又通过我们护工的微信群接到一单活,已经干了两天。”他说。

打开周超师傅录入在“家政信用查”APP中的资料,他所能从事的家政业务范围,包括养老照护、病患照护、保洁服务及一般家政服务。但是最近四五年,他主要提供的是病患照护这个服务内容,原因在于“可以多挣一点”——一个月能挣六七千元。而在众多的就业选择面前,周师傅之所以情定家政员,也是因为这份职业有着它不可比拟的自由度:想干就接活,累了就休息;不用害怕条条框框束缚,更不用担心失业;干与不干全凭自己做主。

因为这个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周师傅越来越感觉到,病患陪护的群体与四五年前相比,已经壮大了不少:“以前在群里发个单子,很长时间没人接,现在只要单子一出来,几分钟就被抢了,有的甚至是秒抢。”

与周师傅的城里人、下岗工身份不同,他身边的不少圈友,是从农村卷铺盖而来。有的专职干、长期干,把病患陪护当作自己谋生的职业,也有的只是“间歇性”加入——农闲时进城接几单活,农忙时下户回老家忙活,想接活时再进城接着做几单,“也有农忙回家后不再回来的”。

对这种现象,市政协委员、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唐侠,在多年的工作接触中已经见惯不怪。一方面,她认为陪护工作为医院、家政支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日渐成为病患照护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职业,为危重、术后、康复病人等人群提供了必要的护理辅助,另一方面,她又从这个群体的行业准入门槛和泛老化特征出发,为其暴露出的专职不专业、管理不规范、责任心不强等问题感到担忧。

2019年,为了摸清这个群体真实的生存样态,她以政协委员身份走访调研了市区多所医院,通过摸底总结出几个主要问题:护工人群年龄普遍偏大,以50岁以上的人员为主;大都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素质参差不齐;健康状况不明,存在患者和护工之间交叉感染风险;准入门槛低,缺乏规范化培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定价、收费不合理,增加患者家庭负担。

这些问题,在周超师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他年轻时当过水电维修工,在年过五十不方便爬高上低的年纪才加入这一行;他认为只要不怕脏不怕累就可以当好陪护员,“凭感觉”做了三年后才接受简单的培训,拿到养老护理员初级证书;他上户并不给雇主看所谓的“三证”,而是简单出示下护理证或者户口本,因为他从未办过健康证;他的服务收费基本由自己和雇主依据病患的病情及护理的复杂程度自主商定,有一定的议价空间。

而从陪护工自身权益保护的角度分析,晚上就地铺床被睡觉、稍有不慎就被雇主责骂,有时甚至被雇主随性解约、欠费……所有问题只能自己一个人扛。

“不可否认,随着城市大型医疗机构的迅速发展和住院患者数量的较快增长,医疗机构对住院患者的治疗、护理任务十分繁重。在医疗机构护士配备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患者需求的情况下,陪护工在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照护、提高患者对住院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卫健委医政科工作人员杨倩直言,即便如此,作为单纯的医院管理方,卫健部门并不主张病患在住院期间由家属私下聘用护工,原因在于,双方一旦发生纠纷,医院管理方既不好调和,也自觉难堪,“属于受牵连、受伤害一方”。

她说,患者家属及其聘请的护工,既不是医院的人,也不受医院管理,只是因为两者间的雇用行为发生在医院,医院很难出面厘清这类纠纷。

她还透露,在陪护工这个群体中,“占山为王”的地盘保护主义也很盛行。“为了加强和改善医院陪护从业行为的管理,我们曾于2019年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试点引进上海一家有资质的专业化陪护公司成立陪护中心,以清除医院内的散户、黑户,但是,这家公司最终没能逃过‘劣币驱逐良币’的命运,碰了一鼻子灰后悄悄退出了蚌埠市场。”

在此之前,福建的某护理服务公司也曾尝试进驻市第三人民医院,最终同样因散户抱团抵制,以失败收场。

源头规范+过程管控

为病护院三方消除隐患

事实上,病患陪护工是需要具有一定护理知识与技巧的工种,但是从职业上看,它并不同于医生、护士、药剂员等医疗人员,也不归属于国家规定的医疗人员行业。

4月21日上午,蚌医二附院神经外科病区,护理员正在为病人翻身拍背。

因此,一直以来,国家层面没有明确这一行业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工作内涵,地方上也没有出台相关的行业准入规定和执业规范。也就是说,国家没有对这个群体做出持证上岗的硬性要求,市场上才出现那么多没有基本医学常识、没有接受上岗培训、可称作“散兵游勇”“跑单帮”的陪护工。

唐侠在其撰写的《关于加强我市护工队伍职业化规范化管理的提案》中指出,护工应由人社部门界定工种,并确立行业标准,制定出台护工行业规范管理办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在护工人员的资质、培训、岗前体检、核发上岗证、服务范围等方面做出相应规定,界定服务内涵,规范服务模式和服务行为。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设立专门部门或引入具有合法资质和从业经验的第三方专业护工管理机构,作为护工群体的管理机构,负责护工的招聘、培训、管理和派遣等工作。

杨倩也十分认同唐侠的观点。她表示,规范医院护工管理涉及医院、护工、患者三方利益,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卫健、人社、民政、工会、妇联、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不论是人社部门牵头还是工会组织出面,从源头上先管好‘人’,才是解决护工市场正规化、规范化的根本之道。作为被动接纳护工参与病患照护过程的医疗机构,也应该与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通过过程管控帮助护工走上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道路。”她说。

至今,蚌医二附院面向社会免费培训专业护工的首创做法,在活跃于蚌埠城区医院的护工圈子里被传为佳话。那是2019年4月8日,50余名社会零散护工集中在该院行政楼的会议室,免费接受包括沟通技巧、卧床病人生活护理、护理安全管理、观察病情的基础常识等内容培训。

“给我们上课的,是二附院的资深护士长和高级护理专家,用的教材除了国家规定的职业培训教科书,还有二附院自编的《病患陪护培训手册》,理论课结束后,还由老师们带着进到病房实操,可是受益了。”几年前转投到白梅的陪护团队、如今成为蚌医二附院康复科护理小组长的刘翠香,对当年免费接受培训的场景记忆犹新。

而她所在的白梅陪护团队,已于2018年正式注册为蚌埠天保护理服务有限公司,现在整建制接下了蚌医二附院康复科、神经外科两个科室的病患陪护工作。

4月21日上午,记者在蚌医二附院新院区七楼的神经外科病区,看到一个个穿行在白体天使中的“浅蓝”身影。他们身穿浅蓝色套装,头戴浅蓝色帽子,嘴上扣着浅蓝色口罩,身份是“护理员”。在两个病区随机转上一圈,轻易可以捕捉到,这些护理员有的忙着转运病人楼上楼下做检查,有的忙着帮助病人翻身拍背,也有的在康复训练室帮病人做肢体训练。

而从一块放置在护士站台面上的宣传牌看,护理员24小时基本工作内容还包括:帮助病人刷牙梳头、洗脚擦澡、打饭洗碗,协助病人进餐、大小便,整理床铺、查看输液、日夜巡视等。护理服务也分有A、B、C、D四个等级,收费标准根据服务等级和时长从160元到280元不等。

“与活跃在部分医院的散兵游勇相比,我们相对规范一些,但目前还不是理想水平。”白梅直言,她的团队目前只是依托蚌医二附院开展护理业务,接受该院健康365网约中心的业务指导,但并没有与医院方面达成实质性合作;三十来人的团队,由公司直接招聘、组织培训并推荐工作,接受公司管理,但团队成员整体学历不高,以小学、初中水平居多,还有个别不识字的;成员以四五十岁的居多,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只有个别新加入的90后年轻人。

她说,她几年前在福建瑞泉护理服务公司做事期间,已经见识了当地病患陪护公司在市场运营、员工管理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不错做法,“希望有朝一日能将其复制到天保公司,为蚌埠的陪护市场打个好样。”

延伸阅读>>>

家政服务的温州探索

2018年5月

温州市家庭服务市场开业,成为浙江首个综合性家庭服务市场。

2019年2月

培训1万名家政服务人员,配套建设家政服务信息追溯系统和信用档案查询管理系统,推广家政持卡上门服务。该项目被列入当年温州“十大民生实事”。

2019年8月

温州市人力社保局起草《温州市家政服务业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2019年11月

温州与杭州、常山入选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

2020年4月

推行家政服务网点进社区工作,建立家政服务网点50个,培训家政行业从业人员1.2万人;大力推广持卡上门服务制度,新增持卡人员1万人,免费体检1万人。该项目被列入当年温州“十大民生实事”。

2020年6月

温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温州市家政服务业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一审。

2020年10月

温州建成社区家政便民服务点51家、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3574人次、免费体检及新增持卡家政人员11062人。

2021年2月

开展家政便民行动,新增家政便民服务点50个,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5万人次,新增持卡和免费体检1万人。该项目被列入当年温州“十大民生实事”。

2021年2月

温州市十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温州家政服务条例》。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