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婷婷 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为每一个新生命“保驾护航”。
“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这个段子广泛流传在医院中。儿科风险高、责任重,常常“费力不讨好”,这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儿科人才的流失:一头是医学生对儿科望而却步,一头是医院频繁发布招聘公告,可前来应聘并且留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
今年年初的流感,更是放大了儿科医生荒。各医院的儿科门诊和急诊人满为患,让本来就紧缺的儿科医生马不停蹄。焦虑的家长、哭泣的孩子、无奈的医生、超负荷的工作量全部汇聚在一个时间维度里,儿科“首当其冲”地成为医患冲突的重灾区。
儿科医护人员的日常是怎么样的,频繁“打高峰”,他们到底有多忙,他们究竟靠着什么在坚守,来听一听他们的自述。
“忙得时候,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孙立清所在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呼吸科,从开设以来,每天几乎都是满员状态。这里的孩子大多患有哮喘、肺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每天上午孙立清照例都会提前十五分钟来到办公室,向值班医生了解各病房夜间情况。4岁男宝强强(化名),是新收治的小患儿。“强强来的时候,浑身发热,小脸烧的通红,还伴有咳喘,孩子是家长抱着冲进门诊的。”孙立清回忆道,当时给孩子量了体温,39℃。经过详细检查后,孩子是因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反复发烧,由于病情较重,便紧急安排住院治疗。经过一周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已经稳定。
查房中,又一名家长找到了孙医生。“医生,我们刚才去您办公室了,护士说您正在查房,能不能一会给我孩子看看。”“孩子怎么了?”“慢性哮喘,上个月出院的,您再看看孩子肺里还有痰吗?”“你带着孩子在我办公室等一下,我查完房就过去。”
一个半小时后,查完房的孙立清立即为孩子做检查。“好了,小孩恢复得挺不错,肺里也听不出痰音了,但是雾化治疗还是要继续,一天一次,一次一毫克的吸入激素。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到门诊,我再给你看看。”孙立清叮嘱道。
送走病人,孙立清这才拿起桌子上的茶杯,喝了一大口水,对记者说,现在还算比较正常,前段时间流感爆发时才叫人满为患。“那段时间,我们儿内科从晚上9点到早上7点半,夜间急诊工作量是平常的三倍,每个医生都是连轴转,连喝口水、上趟卫生间的工夫都没有。对于这样的‘战斗’,每一位儿科医生都经历过。”
“当初的积极性,逐渐消磨殆尽”
看完最后一个病人,陈医生在医院食堂里匆忙吃个午饭,小憩片刻后,便主动与记者谈起他曾经在儿科工作的点点滴滴经历。
但在记者采访中,陈医生始终不愿公开自己的单位及姓名。他说:“我没能坚守下去,感觉自己像个逃兵。”
陈医生今年37岁,五年制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带着满腔激情考进了现在的医院。曾在小儿科干了五年,前年他主动申请调到了内科。谈起那次调整,他有些愧疚,“每次在食堂遇到儿科的同事,我都特别不好意思,但儿科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陈医生说的“压力”,不仅有来自患者家长的抱怨、不理解、甚至谩骂,还有来自院方的考核及薪资待遇。“五年来,这种压力让我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有了很大的疑惑,这也是我调动的主要原因。”
陈医生告诉记者,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部,几乎每天都是在与患儿家长们无数个为什么的提问中开始的,有时会先是爸爸、妈妈问,有时候换爷爷、奶奶问,然后姥姥、姥爷,一遍一遍不能显得不耐烦,也不能推脱,不然会被说态度不好。
“除了专门的儿童医院,任何一家综合医院,都不会把儿科放在收益的首位。儿科检查有限,用药有限,再加上儿科病人周转快,还有时时刻刻跟在身后催着交病历的病案室。”说到这里,陈医生有些无奈。
儿科医生工作难,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很多应届毕业的医学生不愿意选择儿科,就算分到了儿科,也是留不住。长期在儿科工作的医护人员都有神经衰弱。“我打心底里佩服至今仍然坚守在儿科阵地上的战友,他们很不容易。”聊天中,陈医生以自己为例,向记者述说起曾经作为一名儿科医生的窘境。
从见习到拿到规培证、执业医师证书,三年时间在指缝间悄悄流逝。“证书虽然拿到了,只代表你有相应的资格,能否独立值班,这又是一个问号。”陈医生说,经过两年的锻炼,他总算能够单独处理值班期间发生的各种问题,可这时已经32岁了。“对于很多人来说,30多岁才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养家糊口的担子担得有些迟。再加上同样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当初的积极性也逐渐消磨殆尽。”
“互相体谅,给我们多一些理解与包容”
席康明是市一院儿科主任兼新生儿科主任,从事儿科工作已有三十多个年头。虽然医院的儿科条件不断改善,床位不断增加,医护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一到儿科疾病高发期,儿科门诊依然堪比春运时热闹的火车站。
与成人科室不同,儿科住院部的医生办公室里总会有家长络绎不绝地进出。席康明认为最考验儿科医生耐心的是:“很多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上。”
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生病变得易怒和敏感。孩子等的时间长、一直哭闹或者用药打针后病情未见好转等状况,都可能会成为家长脾气爆发的导火索。面对家长一轮又一轮重复不断的问题,医生会身心俱疲,很难保证每次都面带笑容或是有耐心地解答。
其实,在接诊的小患者中,他们有些高烧不退,情况的确严重,但有些精神状态不错,体温未超过39℃,这样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先在家适度服药,来医院不仅占用急诊资源,还容易产生交叉感染。“但这些话,情绪激动的家长是无法理解的。”席康明说。
“每一位儿科医生面对病人都想笑容满面,都想温柔体贴,但每天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真的太累了。”席康明告诉记者,每次晨会时,儿科医护人员都会分享一下各自近阶段工作的体会。儿科门诊告急的时候,有的医生一个夜班看了150个病人,眼睛熬红了,说话声音都哑了。“还有的医生忙起来便无暇顾及家庭,我们很心疼也很无奈。”
谈起“儿科看病难”这个话题,席康明时不时会叹口气。他说:“儿科医生不好干,我们理解家长,尽最大努力以正确的诊疗手段医治患者,也希望家长们能够互相体谅,给我们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