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采取Swot分析法,重点从物质基础、城乡建设、环境秩序、活动开展等方面阐述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优势,查找特色指标、负面清单、基础条件的劣势,提出弘扬城市精神,提升市民素质;强化责任落实,合力攻坚克难;着眼精细精准,科学实施管理;完善保障机制,形成长效常态对策建议。为周期内开展“创城”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争创 全国文明城市 现状分析 对策
全国文明城市,简称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举止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2005年,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了首届9个全国文明城市。蚌埠市于2014年底被表彰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具备了参评第五届(2015-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的资格。
一、蚌埠市市创建工作的优势条件
(一)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绝大多数处于全省前5位,部分指标总量已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有望连续15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的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总量实现10年来首次进位;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总量进入全省前4位。减免抵退企业各类税费36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工业化率达46%,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0亿,增长13%,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居全省第2。
(二)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城乡联动,推进城乡环境治理拓展延伸,突出把市区基础设施提升达标、城市绿化、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作为治理的重点,通过推进重点区城市容管理、主要干道杆线入地以及清理流动摊点及占道经营、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夜市排档和饮食摊点群管理、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等系列市容环境整治,市容环境有很大改观。“三线三边”、“三治三增三提升”环境整治、老旧小区生活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市区累计完成征迁2475.4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539.6万平方米;累计实施大建设项目322个、完成投资742.5亿元;累计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158个,征收房屋面积1297.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60200套,基本建成13900套,公租房实物配租10726套。首批46个美好乡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
(三)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投入资金50亿元,按时保量完成33项省级民生工程。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320元提高至380元。保障城乡低保160万人次、发放低保金3.8亿元。为3.9万名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2171万元,新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2080张。解决29.86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跻身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区域性试点城市,城市公交标台数居全省第3位,新增环保公交车186辆,实现主城区新能源环保公交车的全覆盖,所有线路实施信息化智能调度,公交线路总长增加到456公里,发放特殊人群免费乘车补贴1130万元。新建、改造公厕32座,完成25个街巷小区路灯改造。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减少贫困人口2.18万人。
(四)环境秩序有所改观
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实施文明创建和城市管理动态考评,推行环卫工作属地化、机械化、市场化,城区路面保洁标准不断提高。森禾花博园、星宇文化产业园、花鼓灯嘉年华、古民居博览园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投入运营,大禹文化产业园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市博物馆、规划馆、档案馆等一大批公益设施建成开放,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片造林15.2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0年的33.85%提高到2014年的38.81%,市区己建成9个综合公园、4个专类公园、7个带状公园和71个街头游园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6.84平方米提高到12.79平方米。投资近10亿元,完成了对538个老旧小区、37个农贸市场、38条主次干道、4条商业大街等16类重点项目的整治改造,全市127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提升。
(五)创建活动开展有序
一是成立组织,强化领导。高规格成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建立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统筹协调,创建责任单位各负其责,全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了城市功能文明完善、城市形态文明优化、全域文明升级、公民素质提升、九城同创联动五大工程,设立了城市功能文明、城乡环境治理、素质文明提升、舆论宣传、督查监察、资金保障和特色指标推进七个工作组,召开了全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新版测评体系下发后,迅速抽调专人充实市创城办力量,创城办建立指导协调组、材料审核组、督查考核组、综合服务组等四个工作组,抓好指导服务和综合协调。各级各部门都能把创城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一把手”亲力亲为,分管负责人主动作为,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遇到困难不找借口,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细化任务,分解责任。围绕《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安徽省文明城市创建行动纲领》,先后形成了《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定》、《蚌埠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意见》、印发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责任单位任务清单》、《2015年第一批重点任务清单》,拟制了《蚌埠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务分解表及操作手册》(2015-2017年度)、《蚌埠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制度》,汇编整理了创城工作指挥部六个工作组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台账,挂图销号。三是强化调度,压茬推进。8月份以来,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全市创城工作观摩推进会,对创建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集中把脉号诊,抓差补缺;坚持落实了每周一调度会制度,由市领导亲自调度,压茬推进重难点问题的及时解决;建立市级领导包街道、包路段、包重难点工作机制,形成了责任包干全覆盖,领导包保全覆盖,督促落实全覆盖的点面结合的推进架构。强化督查考核行现场督办,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市创城办、文行办坚持每周巡查、督查,窗口行业、市区面貌有所提升。四是活动配合,典型引导。建立了由23个部门组成的文明旅游专项行动联席会会议制度,开展了以“文明交通我参与、我为创城做贡献”为主题的23项系列实践活动,建立完善了21家诚信建设成员单位“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机制和“红黑榜”公布机制,推出了“讲文明树新风”、“我们的节日”、“诚信蚌埠”等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品牌,扎实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市民参加公益活动热情不断提升,出台了《蚌埠市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实施办法》、《关于深化首先模范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等,积极发挥道德模范典型示范作用,涌现出李玉兰、黄凤、王璐、杨苗苗等一批先进典型,仅2014年,我市就有51人获评蚌埠好人,112人获评县区好人,3人获评安徽好人,2人获评中国好人,3人和1个集体获评全省月评十佳志愿服务优秀典型,3人入围省级道德模范候选,2人入围全省美德少年候选,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凸显了“好人之城”、“蚌埠好人”的品牌示范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含金量最高和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其创建难度不言而喻,评选的标准也异常严格。它是由3大版块、12个测评项目、89项测评内容、188条测评标准构成,具体地讲,第一版块为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由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培育文明道德风尚3个测评项目构成;第二版块为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由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8个测评项目构成;第三版块为长效常态的创建工作机制,共12项。
(一)“特色指标”严重短缺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设特色指标,对获得国家、有关部委颁给城市的荣誉称号给予加分,每获得1个有效荣誉称号得1分,累计最高6分,从全省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情况看淮北5个,黄山6个,池州4个、安庆4个、宣城3个,而目前,做为蚌埠市,也仅有无偿献血先进市、双拥模范市和国家园林城市3个,按评选周期,与同提名的城市相比不占优势。
(二)“负面清单”压力较大
2015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增设了30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态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特别是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中三年总成绩低于85分;发生影响恶劣或大面积“黄毒赌”案件;市民对创建工作满意率低于70%;连续两次测评成绩排名末位;三年测评总成绩低于75分的等,都将采取扣除测评分数、限期整改、停止提名城市资格、停止全国文明城市资格1年、取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惩戒办法。从我市现在的情况看,有些“负面清单”项目形势都还不容乐观。
(三)“基础条件”不容乐观
一是老旧小区环境差。小区道路破损严重,不平整,坑洼积水,有露天排水沟渠,路面清扫不及时,楼道内乱堆乱放,公共场所乱搭乱建,房前屋后垃圾成堆、乱晾晒,生活垃圾不分类,毁绿种菜现象较为普遍,照明灯和楼道灯完好率低,小广告、“牛皮癣”随处可见,人防、物防、技防、消防设施不够完善等。二是市场管理不规范。农贸市场既脏又乱,杂物乱扔,垃圾成片,涨市现象较为普遍,市场内私拉乱扯,存在安全隐患,市场监管主体不明、责任不清,出店经营、占道经营、骑路经营、以街为市现象普遍存在,店招店牌破损,乱设门头,乱搭乱建较为混乱,流动摊贩无牌无证,随意摆摊,废弃物乱扔,夜市摊点群乱接乱拉电线,油烟乱排,噪音扰民。三是市容整治难度大。机动车乱停乱放、随意调头、占用盲道,非机动车无序停放、走快车道现象突出,三轮车非法营运问题没有“根治”,行人、非机动不走斑马线、闯红灯、乱穿马路现象较多,渣土车抛洒现象较为严重,无视信号,与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98%,主干道非机动车守法率>85%,主干道行人守法率>80%,主干道违章停车率≤2辆/5公里等硬性标准差距大。四是公共服务需提升。窗口单位服务不规范,内部设施不达标,投诉处理机制不健全,全面达标难度大。志愿服务社会参与面不广,志愿队伍注册、培训、活动不及时、不衔接,短期化、运动化式的志愿服务较为普遍。五是材料申报任务重。申报材料的收集、整理、提炼、审核工作大而繁重,涉及全市三个县6个区、89个责任单位和88个社区(街道),活动记录不规范,格式不统一,项目缺失,制度、举措、数字、图片佐证偏少,提供素材不精不准,离不失分、得满分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
三、加强我市“创城”工作的对策建议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核心价值与蚌埠精神、精神塑造与文化打造、改善环境与文明养成、治理创新与创建为民、文明创建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两手抓、两手硬”、实现“一个增强”(增强城市软实力)、“两个提升”(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三个优化”(优化环境、优化秩序、优化服务)的目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一)弘扬城市精神,提升市民素质
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重要节点和紧要关头,特别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一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7300年前的“双墩遗址”,4000年前,夏部落治水英雄大禹劈山导淮、召会诸侯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故事,2200年前,垓下古战场“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的历史悲情,以及近现代诸多名人志士留下的千古佳话,都印证蚌埠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优越环境。要加大对先古文化禀赋资源的挖掘整理,秉承历史文化之根,绽放现代文明之花,使之源远流长,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用先进文化引领、支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强做为蚌埠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二要加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充分发挥市新规划馆、档案馆、博物馆作用,定期向市民开放,免费参观,让市民群众“亲历”蚌埠发展的,感受城市蓬勃发展的现在,切实使“新三馆”成为广大市民群众了解蚌埠、熟悉蚌埠、热爱蚌埠的公益平台;抓住大禹文化产业园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森禾花博园、星宇文化产业园、花鼓灯嘉年华、古民居博览园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投入运营,加大市民广场建设,按照“洁化、绿化、亮化、序化”原则,有意识地将广场作为“文化超市”来建设,成为市民群众早晚和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提升广场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打造出一张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名片。三要加大“文化搭台”的力度。要充分发挥基层市民学校的阵地作用,努力提高市民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文明素质,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横幅、小黑板等阵地,大力宣传思想政治、道德文明、科学文化、生态环保等知识,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切身通过文化底蕴的熏陶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做文明有礼的蚌埠人。四要突出提升文明素养。从市民基本素养、基本行为、基本规范抓起,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明意识,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文明素养。坚持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相结合,大力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广泛开展以弘扬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宣传日”“告别陋习、做文明有礼蚌埠人”等实践活动,以深化职业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创文明行业、争示范窗口”“模范职工之家”等实践活动,以加强家庭美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寻找好家训、弘扬好家风”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以提升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蚌埠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等道德实践活动,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困难群众等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引导和推动全市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用千千万万个闪光的“小文明”,汇聚城市的“大文明”。
(二)强化责任落实,合力攻坚克难
牢固树立“抓创建就是抓发展,抓创建就是抓形象,抓创建就是抓民生,抓创建就是抓作风”的理念,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鼓足精气神,打好攻坚战。一要强化责任管理。按照《蚌埠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务分解表及操作手册》明确的任务,牵头单位要将目标任务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定责任、定措施、定进度,把创建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一把手”要亲力亲为,做到以上率下、以上促下、以上带下,领导带头,分管负责人要主动作为,责任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对职责范围内的事要全力做好,对需要配合的事要全力支持,对需要共同参与的事要全力协作,防止工作中的推诿扯皮,“打太极”,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遇到困难不找借口,以“钉钉子”精神和抓铁留痕的干劲,抓好各项推进落实。二要强化属地管理。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原则,强化街道、社区的城市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责任区划,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负责,各社区、街道对各区负责,一级抓一级,谁家的任务谁领走,变突击应付运动式作战为持续持久长效机制,克服重突击、轻常态,重建设、轻管理,重花钱、轻实效等问题,牢固树立为民创建、创建为民的理念,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从群众关心的事做起,从群众身边的事做起,从群众最盼望的事做起,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创城的变化,提升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把群众工作做所实,把创城工作由“政府部门的事”变成“老百姓自己的事”,使创城活动变成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幸福工程”。三要强化网格管理。建立以区为大单位,以各区行政执法队伍、社区人员为主体网格员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确定网格范围、数量,明确具体责任到每位网格员,开展“人人当城管”活动,把创城任务落实到小区、到楼栋,切实压实创城责任,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每项任务、每个点位都要有对应的负责人、责任人,出现问题板子能打到具体人身上。积极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活动。
(三)着眼精细精准,科学实施管理。
以城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经营秩序和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为突破口,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依法治理与建章立制相结合,努力营造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一是重点治乱。开展交通秩序、市场秩序专项整治。交通秩序:重点解决乱停、乱放、乱调头、机非不分流问题,通过划线停车、启动人防设施,统筹全市停车资源,对建成区主次道路哪些可以停放车辆,统一规划,进行划线明确,并出台停车设施管理办法,列出时间表,明确完成时限。市场秩序:按照“改造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的思路,全面提升市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出台《创建文明农贸市场考评实施细则》,强化部门和社区的监管责任,落实市场业主的主体责任,引导经营者加强自主管理,全力营造环境整洁、经营有序、文明和谐的市场环境,加强流动摊群点的治理,按照“定人、定时、定点、定标准”要求,突出抓好“四禁”(禁噪音、禁油烟、禁污水、禁占道)工作。二是全面规范。着力培养不同类型的样本示范点,打造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等41个类型的示范点,通过同类型样本点的“复制”推广,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创城工作上台阶;加强市容市貌、物业管理、校园周边环境、志愿服务、交通秩序、“三种经营”等9个方面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来固化创城的成果,达到建章立制保常态的良性循环状态;出台物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业主委员会,实行双向监督、双向配合,通过各方的有效尽职,解决想管管不了、能管不愿管的突出问题。三是精准补差。硬件方面:整治老旧小区路面破损、治安监控、上下水管等公共设施维修和乱搭乱建、乱倒乱放、乱种乱养等问题;完善主次干道人行道板、路牙石和各类标识标牌破损的问题;提升农贸市场改造,解决设施陈旧、管理粗放,车辆乱停、摊点乱摆、杂物乱堆、垃圾乱抛、线路乱拉等“顽疾”;加大公益广告投放比例、确保数质量达标;积极推进蚌埠好人馆建设。软件方面:建立健全有效的群众监督机制、志愿服务评价机制,搞好问卷调查、民意测评等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启动16项特色指标创建工作。
(四)完善保障机制,形成长效常态。
一要加强调度推进。常态落实每周一调度,每月一推进制度,加大对创城工作的督导推进,针对明查暗访出的问题,落实“任务清单、交办单、督办单”交办制度,按照时间节点,对各责任单位具体工作进度逐一进行跟踪分析、研究对策、提出推进措施,对在调度推进中发现项目建设过程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并逐一把脉问诊、开出“良方”,研究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二要落实责任包保。从严落实市领导联系督导街道、乡镇(社区)和重难点工作,形成1名市领导领衔、一个单位牵头、若干部门协同,领导包保全覆盖、责任包干全覆盖、督促落实全覆盖的点面结合的推进架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加大督查频次和力度,用“脚”丈量问题,用“心”解决难题,用“力”推进落实,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整改清单,实行盘点销号。三要强化督查考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明创建动态考评体系,制定由第三方考核、创城办考核和市领导督查于一体的综合考评体系,实行月考核评比、月兑现奖惩、年终总评的奖罚制度,把文明创建内容纳入目标考核体系,提高比例分值。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不履行职责、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要按照《蚌埠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严肃问责,同时加大对文明单位督促提升力度,对考核失分的实行“目标考核扣分、文明单位摘牌、领导干部问责”,通过建立完善的推进保障机制,达到管理服务上台阶、建章立制保常态的效果。